重庆市冬闲农业开发潜力及对策建议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2-01-22 09:30

  摘要:分析了重庆市冬季农业开发利用现状、制约因素和发展潜力,提出了重庆冬季农业开发利用思路、目标及对策。

  关键词:重庆;冬闲农业;开发;潜力;对策

  重庆是一个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直辖市。重庆市有人口3275万,耕地面积223.5万公顷,人均耕地约(1.02×667)m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耕地刚性减少的趋势不可避免,确保粮、油、蔬菜等农产品供给难度逐渐增大,人地矛盾、种植结构矛盾将日益突出。因此,充分利用冬季温、光、水、土资源发展冬季农业生产,挖掘秋冬种作物生产潜力,对确保粮食安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重庆市冬闲农业开发潜力及对策建议

  1重庆冬季农业开发利用现状

  1.1耕地及经果林地利用现状

  据调查:2009年重庆市有耕地中稻田面积108.9万公顷,包括冬囤水田约25.7万公顷,约占稻田面积的23.6%;冬闲田面积83.2万公顷,约占稻田面积的76.4%。重庆市旱地面积114.7万公顷,其中冬闲土面积47.1万公顷左右,约占旱地面积55.5%。重庆市冬闲田土面积共约130.3万公顷,其中冬闲田利用种植粮食、油菜、蔬菜、饲料绿肥等作物面积20.9万公顷,约占冬闲田面积的25.1%;旱地冬种作物67.6万公顷左右,约占旱地面积的58.95%。重庆市经果林地面积489.3万公顷,其中幼经果林地面积115.3万公顷,约占经果林地面积23.56%,包括幼果林地约5.3万公顷,幼桑园面积约2.4万公顷,幼茶园面积0.87万公顷,幼林地面积80万公顷左右,退耕还林未成林地面积约26.7万公顷。重庆市冬季利用重庆市冬闲农业开发潜力及对策建议郭凤,罗小敏,夏波(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401121)摘要:分析了重庆市冬季农业开发利用现状、制约因素和发展潜力,提出了重庆冬季农业开发利用思路、目标及对策。关键词:重庆;冬闲农业;开发;潜力;对策林间种植粮食、油菜、蔬菜、饲料绿肥等作物面积约3.2万公顷。

  1.2冬季农业开发利用现状

  重庆冬种夏收作物包括粮食、油料、蔬菜、绿肥、饲料等。粮食作物包括马铃薯、小麦、胡豌豆、荞麦、大麦、燕麦等,油料作物以油菜为主,绿肥以紫云英为主,青饲料以黑麦草为主,蔬菜以叶菜类和根菜类为主。

  1.3冬季农业开发利用主要模式

  据调查,目前重庆市冬闲农业开发利用主要模式有稻田水旱轮作和旱地间套作。稻茬轮作以油菜、蔬菜、小麦、蚕豌豆、马铃薯(/油菜)、紫云英等作物为主,约占冬闲田的25.1%。其中稻—油模式约占38.3%,稻-麦模式约占9.6%,稻—马铃薯约占13.5%,稻-蚕豌豆等杂粮约占8.8%,稻-蔬菜约占25.1%,稻—饲草绿肥模式约占4.7%。旱地以小麦红苕(约占2%)、油菜—红苕(约占2.9%)轮作和马铃薯/玉米(约占10.2%)、小麦/玉米(/大豆或绿豆)/红苕(约占14.1%)、蚕(豌)豆/玉米/红苕(约占8.1%)、马铃薯/玉米/红苕(约占15.0%)、油菜/玉米/红苕(约占5.4%)、马铃薯/玉米/蔬菜(约14.3%)、蔬菜/玉米/红苕(约5.7%)、小麦/玉米/大豆(约4.4)、其他(约17.9%)等间套种植方式为主。重庆市幼果林地冬季利用模式主要以果林地间套蚕豌豆、黑麦草、蔬菜等为主,面积约占幼果林地的2.8%。

  1.4主要冬种作物产量及效益

  据重庆市29个区县调查统计(见表1):冬种作物中效益最好的是蔬菜,667m2平均纯收益可达1628.65元;其次是马铃薯,平均纯收益605.28元;冬种牧草纯收益350.01元;紫云英纯收益211元,蚕豆纯收益207.9元,豌豆纯收益186.16元,荞麦纯收益152.9元,油菜纯收益127.62元,小麦纯收益54.45元,冬种大麦效益最差,纯收益仅5.5元。

  2重庆冬闲农业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

  2.1农田基础设施差,低产田土面积大

  由于重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差,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开发利用冬闲资源的风险度。据统计:2009年重庆市有效灌溉面积68.7万公顷左右,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0%,实际灌溉面积则仅占耕地面积的22%。重庆冬闲田中有水源保障的田块面积约占冬闲田面积的27%,一些灌溉条件差、水源无保证的田块,农户为保一季水稻,不得不放弃秋冬季种植。重庆旱地灌溉设施极少,靠天吃饭的困境依然存在。加之低产田面积约13.7万公顷,占冬闲田面积16.4%。冬闲土中耕作层<20cm瘠薄土有9.9万公顷,占冬闲土面积的15.6%;坡度>15°的坡土面积12.8万公顷,占冬闲土的20.2%。导致重庆市冬闲田土利用不足70%,特别是冬闲田和幼经果林地开发利用较差,土地闲置时间长达4~7个月。

  2.2科技支撑不足

  重庆冬种作物俗称为小春,各级政府普遍重视不够,科技投入少,造成品种更新换代速度慢,轻简化、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滞后,农民栽培管理粗放,生产水平低下。

  2.3劳动力缺乏,生产效益低下

  近年来,由于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劳动力素质下降,季节性缺乏矛盾十分突出,人力成本快速上涨,导致种植成本增加。加之生产规模太小,机械化、集约化程度低,整体生产水平不高,种植效益低下,农民种植积极性普遍不如春播作物。2.4加工带动不强由于重庆冬种作物加工龙头企业较少,加工规模小、设备陈旧、能耗高、加工工艺与技术落后、产成品单一、等级低,产品深加工开发差,难以形成名牌效应,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经济效益不高。

  3重庆冬季农业开发潜力

  3.1政策支持力度将加大

  充分利用冬闲期内的光热水土资源可增加一茬作物种植和收益,政府为推进秋冬农业生产,会出台相关扶持和倾斜政策,大力发展秋冬种植,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各级政府加大了防灾减灾能力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高标准农田,有助于提高农田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3.2气候资源优势

  重庆冬季温光水资源十分丰富,据气象资料:重庆秋冬季偏暖,少霜雪,低坝河谷地区热量资源十分丰富,有利于秋冬种作物生长。重庆市年平均气温达18℃以上,年活动积温6500℃以上,冬季偏暖,少霜雪,无霜期达275~350d,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4~8℃,重庆市各地≥0℃的积温在6217.4~6857.4℃,各地≥10℃积温在4386.6~6342.3℃,平均为5759.07℃,按农作物熟制对积温的要求,重庆已超过两熟制而趋近于三熟制的积温要求。秋冬季(9—2月)降水为450.7mm,占全年总降水的31.5%,一般能满足秋冬种作物生长要求。

  3.3土地资源利用潜力

  重庆土地资源十分丰富,有约130.3万公顷冬闲田土和115.3万公顷幼经果林地资源,分布广泛。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各种农业气候资源要素变化较大,资源立体分布明显,宜于发展立体农业。可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尤其是热量资源的垂直差异特性,通过由低到高的沿江河谷、浅丘平坝、低山地带,合理布局秋冬种农作物。目前重庆市冬闲田利用不到30%,幼经果林地利用率更为不足。由于目前重庆水利基础设施较差,冬闲田不可能全部得到开发利用。(1)为了保证水稻正常栽插,至少应保有36.7万公顷以上冬(囤)水田;(2)中高山地区冬季积雪,气候寒冷,大约有10万公顷左右耕地不能开发;(3)部分旱地土层太薄,生产能力低下,不宜耕种。在水利设施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重庆可再开发利用冬闲田潜力为56.7万公顷左右,约占冬闲田总面积的60%以上;可开发利用的冬闲土24万公顷左右,约占冬闲土50%以上,近期可开发的幼经果林地在100万公顷以上。

  3.4产量及效益潜力

  目前,重庆冬种作物中马铃薯、油菜、小麦单产水平较低,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但在2010年高产创建活动中,12个马铃薯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净作平均667m2产量达到2187kg,间套作达到1633.3kg,其中千亩核心片净作平均667m2产量2300.6kg,间套作1759.7kg,万亩示范片与上年重庆市平均相比667m2增产1098.6kg,增幅100.9%。20个油菜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667m2产量达到149.86kg,比上年增产28.72kg,增产23.7%;667m2平均纯收益171.21元,较非示范区增收61.21元。18个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667m2产量260.03kg,较非示范区增产42.28kg,增产19.42%;较非示范区667m2平均增收47.51元,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由此可见,在现有条件下依靠政策、科技等积极因素,科学利用好秋冬时节冬闲田土资源,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和高产高效配套技术,强化高产创建示范带动,可大幅度提高单产水平和生产效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3.5产业化开发潜力

  重庆秋冬作物具有时间短、成本低、品质优等特点,特别是马铃薯、蔬菜、豌蚕豆、油菜商品率高,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大力扶持种植大户和专业化合作组织,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生产基地,加强秋冬种农作物生产技术服务和产销衔接,发展规模经营,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通过扶持龙头加工企业,加强企业技改,深化加工品牌开发,可提高冬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此外,可利用油菜花季开发休闲旅游观光农业,既可绿化美化环境,又可拓展产业功能,促进乡村农业经济发展,使“农家乐”从季节性向常年性转变,使乡村休闲农业成为农民增收新渠道。

  4重庆冬闲农业开发思路和目标

  4.1发展思路

  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统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冬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出发点。重点发展蔬菜、马铃薯、油菜和饲草作物,因地制宜发展蚕豌豆、荞麦等效杂粮。逐步把蔬菜、马铃薯、油菜、饲草培植成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形成一批优质特色杂粮产业区,促进粮、经、饲协调发展。工作重点是大力开发冬闲田土资源和林间种植资源,扩大种植面积;优化品种布局和区域布局,努力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依靠科技大力提高单产、品质和效益;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抓好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创新机制,推进产业化发展。

  4.2生产发展目标

  到2015年,重庆市冬种作物种植面积力争增加33.3万公顷。其中蔬菜、马铃薯、油菜各增加6.7万公顷,饲草增加3.3万公顷,其他杂粮增加10万公顷。

  5重庆冬闲农业开发措施建议

  5.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冬季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建立生产发展专项资金,实行良种补贴、建立最低保护收购价,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扶持冬季农业生产发展,鼓励农民大力开发冬闲田土、幼林桑果园和田坎土壁等资源,采用增、轮、间、套、混作等多种方式千方百计扩大冬季农作物种植面积。

  5.2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采取多种措施,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中低产田土改造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按照“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着力改善冬闲田土的排灌沟渠、耕作道路等生产条件,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5.3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粮、经、饲多元化协调发展

  (1)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建立不同的优势作物带,培育壮大冬季优势特色产业,为规模化经营冬闲土地提供依据。

  (2)充分利用冬闲田资源,大力增种蔬菜、油菜、饲草、蚕豌豆和荞麦等杂粮作物;

  (3)充分利用幼果桑茶林地资源,大力增种马铃薯、蔬菜、蚕豌豆和饲草等作物,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4)大力发展旱地间套作,通过冬种作物间套作开发与利用,实现粮、经、饲多元化协调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

  5.4强化科技支撑

  (1)强化优良品种育种攻关和引进繁育,通过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提高冬种农产品品质和商品化率;

  (2)强化轻简化、机械化、间套作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提高产量和效益。

  5.5强化社会化服务,推进规模经营

  创新冬季农业生产服务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市、区县、镇乡、村四级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开展生产技术、物资配送、市场加工及产销信息化服务,鼓励和发展种植大户、生产服务大户及产销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等开展生产规划、良种及配套物资供应、机械化耕种服务、收购加工、市场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社会服务,扩大冬季作物种植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和风险,通过扶持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冬季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推进统一供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机播、统一病虫害防控和统一机收的“五统一”专业化服务,提高生产集约化水平。将千家万户农民有机地联结到市场上来,推进规模经营,提高种植效益和冬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5.6大力发展加工业,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1)积极引进和扶持一批本地的农工贸技产销一体化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鼓励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生产、加工、销售、生产资料供应以及科技试验研究、技术推广服务一体化发展,强化“订单生产”、产销对接和优质品牌开发,带动冬种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开发。力争创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品牌产品的科技型经济实体或龙头企业,提高种田效益和土地利用率,解决种植农户销售加工的后顾之忧。

  (2)充分利用现有龙头加工企业,加快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步伐,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培育地产名优品牌,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冬种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郭凤,罗小敏,夏波

上一篇:长江流域冬季农业主要作物的耕地竞争机制及案例研究 下一篇:超甜玉米种植技术及推广战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