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豆类作物及其栽培技术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2-01-27 08:52

  摘要:豆类泛指所有能产生豆荚的豆科植物,而食用豆类占据了一大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餐桌上的食物种类越来越丰富,食用豆类更是随处可见。从豆类本身到豆类制品,食用豆类作物都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食用豆类;豆类作物;豆类栽培技术

  食用豆类作为一种物质资源,栽培遍布世界各地,在我国,豆类的种植面积更是不容小觑。虽然我国的豆类种植面积和产量在世界都居于领先水平,但我国现行的栽培技术仍然很落后,与西方发达有很大的差距,要想保持领先,就必须对食用豆类作物的栽培技术进行革新。

食用豆类作物及其栽培技术

  1食用豆类作物概述

  食用豆类作物的籽粒中一般都含有较高的淀粉和蛋白质,是以收获籽粒供食用的豆类作物的统称。常见的食用豆类作物有绿豆、小豆、豇豆、蚕豆等。从这些作物的生长习性上可以将它们大致划分为4类:直立、半蔓生、蔓生和攀缘。这类植物茎叶中蛋白质含量一般比禾本科作物高,籽粒蛋白质含量一般可以达到20%~30%,但它们的生育期短,不能作为主要的农作物,只能作为辅种作物。

  2食用豆类作物的营养价值

  食用豆类作物中的蛋白质含量一般比较高,而且质量都比较好,营养价值甚至可以与动物性蛋白质媲美,是植物蛋白中最好的。我国人民膳食中的蛋白质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食用豆类作物,因为豆类作物的氨基酸的组成最接近人体所需氨基酸的结构。不仅如此,豆类中还富含钙、磷、铁、钾、镁等无机盐,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帮助,是难得的高钾、高镁、低钠食品。

  2.1较高的营养价值

  食用豆类作物的营养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既然它能够如此频繁的出现在人类的餐桌上,就已经证明了它自身的营养价值。只要合理食用,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2.2广泛的用途

  该类作物不仅能够直接使用,而且能够加工成各类食品,如赤小豆可以做成豆沙馅、小豆羹等食物。作物的豆荚和籽粒经过加工还可以做成罐头,出口到别的国家,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经济收入。而加工后剩下的副产品还可以利用,豆渣等可以用来喂养牲畜,真正实现了对材料的充分利用。

  2.3良好的适应性

  在贫瘠的土地上,豆类植物也能长得很好,具有很强的土地适应能力。而且豆类植物还有固定土壤中氮元素的作用,因此对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上有良好的作用。该类作物的生长期比较短,可以作为补种作物,不仅实现了土地的合理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

  3食用豆类的误区

  煮饭随便放豆。不少家庭认为豆是好东西,所以在煮饭时把所有的豆子一股脑儿全扔进锅里煮,但所有的东西都有一个适宜的量,一旦过了那个度,就会物极必反。如果豆子过多,就必须相应的减少主食的摄入量,否则淀粉摄入量就会超过人体所需的营养量,使人体的健康天平产生倾斜。混合食用各种豆类。每种豆类都有自己的功能,有些功能可以互补,但有些却是互斥的,如果在使用前不搞清楚,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红小豆属于温性去湿,绿豆则偏凉清热解毒,不同的豆类可以用于不同体质的人,如果能够正确食用,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作用。食用豆类虽然很普遍,但也有属于自己的栽培技术,如果不能正确栽培,会对产量和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食用类豆物不宜连作,一旦连作,发生病虫害的几率就会增加,田间杂草的数量会猛增,造成根系的发育不良,最终导致产量的降低。肥料问题上,需要注意3点:因为该类作物本身就具有固定土壤中氮元素的能力,因此在生长过程中不宜施过多的氮肥,否则会造成成熟的延缓;适量增加磷、钾肥的施用,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开花结果后要喷一定的微量元素来提高籽粒的产量。

  4结束语

  虽然食用豆类作物在的生活很常见,但这并不能作为我们忽视它们的理由。豆类作物的生长仍需要倾注一定的心血,有了付出才会有回报,要想在收获的季节有所丰收,就必须对其栽培技术有比较透彻的研究,搞清楚不同的豆类各自有什么生长特点,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培植。在收获了豆类进行使用时,又要搞清楚每一种豆子的营养价值和应用价值,不能盲目使用,避免适得其反的影响现在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马振.东西部地区豆类作物种植模式差异分析研究——以江苏省和四川省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2014.

  [2]朱文,房裕东,李育军,等.广东省食用豆类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与前瞻[J].长江蔬菜,2015(12).

  [3]马召林,侯雪琪,高占民.食用豆类作物及其栽培技术[J].现代化农业,1995.

  [4]吾尔古丽·艾麦提,新疆鹰嘴豆产量和品质关键栽培技术调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5]党根友.芸豆栽培品种经济性状及种子贮藏蛋白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6]梁珊.芸豆蛋白的提取及理化功能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曲春礼

上一篇: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思考及策略探究 下一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怀化地区休闲农业发展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