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灌溉条件下杂交中稻品种比较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4-26 09:49

  摘要:为给稻田养鱼模式提供适宜的水稻品种,以15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在移栽后20d至成熟期淹深水(15cm)条件下,不同品种的产量及其相关因子表现。结果表明,川谷优2348、宜香优2115、奇优894、蓉优22等4个杂交组合在淹深水条件下产量相对较高,比15个组合的平均产量高14.54%~20.74%,通径分析表明,对产量直接正效应较大的前3个因子从高到低依次为有效穗数、千粒重、每穗粒数。

  关键词:杂交中稻;深水灌溉;品种;产量

深水灌溉条件下杂交中稻品种比较研究

  川、渝丘陵海拔400m以下沿江河谷地带,平均气温17℃~18.5℃,≥10℃的活动积温5000℃~6200℃,年日照时数1200~1400h,年降雨量1000~1200mm,但季节分布不均,造成季节性干旱频发,如5月的夏旱、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高温伏旱。冬水(闲)田是指冬季蓄水或休闲,来年种植水稻的稻田,是我国西南地区独特的一类稻田。主要集中于四川、重庆,冬水(闲)田面积常年维持在120万hm2左右,稻田种植制度以“冬水田—杂交中稻或再生稻”为主。近年来,随着稻田养鱼面积的发展,为保证养鱼稻田的水稻高产,需要筛选适应深水灌溉条件下的杂交中稻品种。但先期仅就不同水稻品种对局部生育时段的短期洪涝淹没的响应机制开展了一些研究[1-6],而养鱼稻田的水分管理则是从秧苗移栽至收获长期处于深水状态,这对水稻生长有一定的不利影响,过去这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本文在水稻本田整个生育期均淹深水的情况下研究了不同杂交中稻品种的响应特征,以期为养鱼稻田水稻的高产栽培提供品种选择依据。

  1材料与方法

  以近期审定的15个杂交中稻品种(详见表1)为材料,3月10日播种,地膜湿润育秧。4.5叶期移栽于盆钵。盆栽土壤取自稻田干土,先将取回干土在晒场整细混匀后等量装入盆内。每钵栽2丛,每丛栽双株。氮肥180kg/hm2,其中底肥50%、蘖肥20%、穗肥30%,磷、钾肥按N∶P2O5∶K2O=1.0∶0.5∶1.0的比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每个品种3钵,共45钵。于水稻移栽后20d,将所有栽秧盆钵移至长4m、宽3m、深1m水泥池内,灌水深度保持在盆钵土壤表面以上15cm至水稻收获。考查项目包括分蘖动态、有效穗数、最高苗期、抽穗期、成熟期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等[7]。成熟期每钵单收后测产及考查穗粒结构。

  2结果与分析

  2.1深水条件下水稻杂交组合间产量性状及叶片叶绿素含量表现

  深水条件下不同杂交组合间产量及其穗粒结构差异达显著水平,以川谷优2348、宜香优2115、奇优894、蓉优22等4个杂交组合在淹水条件下产量较高,分别比15个组合平均产量高20.74%、17.53%、17.25%和14.54%(表1)。不同杂交组合间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差异显著,各测定时期间差异极显著,表现为最高苗期>抽穗期>成熟期(表2)。

  2.2适应深水灌溉的水稻品种的关键特征

  为了明确适应深水灌溉品种的关键植株性状,将表1和表2中最高苗数、产量构成因子及不同时期的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作自变量(x),以籽粒产量为因变量(y)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除3个时期的叶片SPAD值(x6、x7、x8)未入选外,其余5个因子的偏相关系数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拟合的回归方程决定程度高达94.34%(表3)。

  进一步通径分析可以看出,在深水灌溉条件下,有效穗数(x2)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为千粒重(x3),每穗粒数(x2)列第3位,而且均为正效应(表4)。表明有效穗数多、千粒重高、每穗粒数多的品种有利于高产。

  3小结

  本研究结果表明,川谷优2348、宜香优2115、奇优894、蓉优22在淹深水条件下产量较高,比15个组合平均产量高14.54%~20.74%。通径分析指出在深水灌溉条件下,对产量直接正效应较大的前3个因子从高到低依次为有效穗数、千粒重和每穗粒数。因此,在大面积稻田养鱼生产上,以选用有效穗数多、千粒重高、穗粒数偏多的品种为宜。

  参考文献

  [1]徐富贤,张林,熊洪,等.杂交水稻中后期洪涝淹没与产量损失的关系[J].作物学报,2016,42(9):1381-1390.

  [2]蔺万煌,孙福增,彭克勤,等.洪涝胁迫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23(1):50-54.

  [3]李阳生,李绍清.淹涝胁迫对水稻生育后期的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0(2):117-122.

  [4]彭克勤,夏石头,李阳生.涝害对早中稻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27(3):14-17.

  [5]吴红庭.涝害对早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的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1999(2):67-71.

上一篇:中国农业补贴政策及其实施效果分析 下一篇:湘西州龙山县百合产业布局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