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4-22 09:13
摘要:农业补贴是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政府对农业激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补贴的总体目标是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生产者收益,拉动农业的总体产出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1978年以来,我国市场导向的改革首先从农业和农村开始。通过持续改革,尽管我国农业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但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尤其是务农收入仍然很低,农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呈逐渐扩大之势,而且未来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的目标也由传统上注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转向更加注重保障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同时,农业补贴在提高农民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福利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环境保护等方面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所产生的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社会效益与公共财政服务于经济、发挥矫正市场失灵杠杆作用的理念完全一致。
关键词:.农业;补贴政策;效果评价
第一章导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和生存资料也主要来自农业,因此,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然而,农业生产具有低效益、高风险的特点,仅靠其自身的积累很难得以有效发展,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自身积累资金的能力不足,加上资本、土地等现代农业要素非农化趋势明显存在,涉农产业组织和金融机构缺乏对农业投资的兴趣。因此,各个国家普遍实施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其中,农业补贴政策为一国政府对本国农业实施支持和保护体系中最重要的政策工具之一。农业补贴是政府运用行政手段,通过向农产品的生产、流通、贸易活动或向农民提供转移支付的方式,将社会和经济资源转移到农业领域,使农业得到支持和发展。农业补贴政策在世界各国经济政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丁这些政策可能扭曲市场机制和贸易机制,并导致不公平竞争,因而一直以来也是WTO成员国进行多边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但是,无论谈判的倾向及结果如何,各国通常都会不同程度地提高农业补贴水平、调整农业补贴结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保障农民收入和维护农产品价格的稳定。
1.1.2研究意义
纵观复杂的国际和国内背景,研究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意义在于以下儿点:一是有利于加强在新形势下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具备了反哺农业的实力,:另一方面,我国也面临着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的约束在开放和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下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同时还要争取公平的国际农业贸易环境:二是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加入wTо以后,国外优质农产品大量涌入国内造成国内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农民增收压力加大;另外,我国已承诺放弃农产品出口补贴,日前我国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手段仅限于国内支持,因此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环境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显得极为迫切;三是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WTO有关农业补贴的演进趋势表明,那些容易引起贸易扭曲和环境损害的补贴正在被大幅度削减,而那些有助于改善环境的补贴正在被提倡,一些国家也据此调整自己的农业支持政策,所以合理的农业补贴政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2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1.2.1国外研究述评
农业补贴是农业保护制度安排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发起于西方国家。17世纪之前,西欧的部分国家开始制定农产品贸易法令,通过征收重税等方式,限制农产品出口规模,以抑制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随若世界农产品市场供需结构逐步完善,以及农产品贸易政策调整,各国将农产品贸易政策实施重点转向了限制进口规模。至20世纪,短暂的农产品自由贸易时期被新一轮的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替代并发展成世界农业政策主流。
以199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农业调整法》(TheAgriculturalAdjustmentActof1933)为标志政府开始对农业进行长期高强度补贴。1962年,欧洲共同体开始实施以价格支持和出口补贴为核心的共同农业政策(CommonAgriculturalPolicy.简称CAP),同时还对生产者进行直接补贴来扶持农业发展。
1.2.2国内研究述评
农业补贴问题研究在国内农业经济学界的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农关系调整、农业经营制度转型及市场环境变化,农业特别是粮食产业发展与国比经济之间的关系任总体上发生扭曲,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学者才开始关注农业补贴问题。目前国内理论界,有关农业补贴政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儿个方面:
第二章农业补贴政策评价理论分析
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农业发展与农业政策面临着全新的环境,各种支持政策也逐渐得到规范,“绿箱”政策得到较大发展,出口补贴方面得到了相应的削减和限制。
-方面我国要遵守WTO规则和履行入世之前的承诺,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完善国内农业支持政策,以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保障国内的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如何协调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我国农业政策关注的焦点,为此,在实证分析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之前,有必要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农业补贴政策的相关理论依据和经济效果进行梳理。
第三章中国农业补贴政策演变特征分析
农业补贴是世界上许多国家与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的一项重要宏观经济政策,20世纪20年代和60年代美国、欧盟纷纷开始对农业进行补贴。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农业问题历来高度重视,特别是加入wTO后,各国都在力图寻求世贸组织框架下农业保护的有效方式。
近年米,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面輪的突出问题是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2005年,国际劳工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城乡人均收入比小于16,只有三个国家的收入比超过了2,中国名列其中,而且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种差别越来越大,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城乡收入差别比为3.23:1,是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实际上,从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就先后采取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改变农民收入结构等方法米推动农民收入增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自1997年以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放慢,甚至出现了增长速度连续下滑的局势。以典型的农业大省河南省为例米说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情况,1996年之前,河南省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达到17.7%,其中增长年份最高为1995年,增长率达到35.4%,1997年之后,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出现了连续四年逐年下降的态势,白2004年之后,由于以统筹城乡发展理念为指导的农业直补政策的实施,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逐渐上升,但城乡收入差别依然较大.1997年河南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1733.89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093.62元,两者的收入差距为1:2.36;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为2235.68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926.12元,差距已扩大为1:3.10;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为5523.73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930.26元,两者差距缩小为1:2.88,但是仍然超出了国际标准警戒线。如果将城镇居民享受的医疗、福利等因素考虑在内,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比甚至更大(详见表3-1)。
参考文献
1.周建华.胡跃红.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及启示[J】,求索,2006(2)
2.徐全红.我国农业财政补贴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6(93)
3.李玉珠.中国农业需要适度的保护【J】,中国农民,1993(10)
4.张忠发,李文.中国实施农业保护的基本理论依据和政策特征[J】,经济研究,1996(1)
5.林毅夫.我国现阶段要不要增加农业补贴[J】,现代商贸工业,2003
6.蔡叻.论农业保护及其替代政策【J],农村经济与社会,1993(2)
7.徐逢贤.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及对策[J],投资北京,2000(2)
8.潘盛洲.关于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J],调研世界,1999(10)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