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4-18 10:00
【摘要】淘宝村是当前我国乡村发展转型的一种新兴模式,正在对许多乡村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和重塑作用。文章以流空间这一基础发展环境为出发点,构建乡村转型机制的解释框架,并且以山东大集镇淘宝村作为主要实证,证明互联网和物流系统的发展,使得基于流空间的电子商务摆脱了贸易对空间区位、距离的依赖,乡村因而可以克服地理区位的局限而具备了商品交易的基础条件,从而重塑了城乡间商品交易模式。同时,以流空间为媒介,广阔区域的市场支撑乡村多元化产品的生产,知识信息的互动流通促进乡村产业的创新,从而推动乡村向复合功能的转型。
【关键词】流空间;乡村转型;复合功能;淘宝村;大集镇
1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人口、资本等发展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乡村则面临着发展的困境,如何实现乡村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这种背景下,如何重塑乡村功能,摆脱农业生产的单一角色,以吸引人才、资本等要素的回流,成为乡村转型的关键点[1]。与此同时,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2],淘宝村在中国一些地区快速出现,成为乡村转型值得关注的一种新兴路径。从2009到2016年全国的淘宝村由3个增长至1311个,遍及18个省市或地区[3],无论从其数量之巨,还是范围之广来看,淘宝村都成为一种无法忽视的现象,深入研究其转型的机制,对于中国庞大的、面临发展困境的乡村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学界对于淘宝村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两类:(1)立足于产业集群视角的研究,或是归纳领军企业、社会网络、政府行为、外部经济和地理优势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4],或是关注民间自发和政府介入等不同主体的影响[5],或是强调社会关系、邻里示范、社交示范等社会创新因素的推动[6,7],还有的指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比较优势、创业者条件、规模经济等不同因素起到主导作用[8]。此类研究主要强调乡村中的不同主体或其地理区位的影响,对于乡村所处的网络时代的外部环境则缺乏关注,与传统专业村研究的相关结论[9~11]并无本质不同;(2)立足于乡村城镇化视角的研究,关注到流空间与地方空间的共同作用,指出淘宝村的出现是“互联网+”与低成本创业环境、乡村地方产品的综合作用的结果[12,13],但目前此类研究解读淘宝村:流空间驱动下的乡村发展转型对于流空间促进乡村转型的深层机制并未进行详细的论述。
2流空间:淘宝村发展的基础环境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应用领域的拓展,网络对于社会与空间的重构作用已是共识。大卫·哈维首先提出网络的“时空压缩”效应[14]。曼纽尔·卡斯特尔则将空间分为以地理空间为基础的“地方空间”(spaceofplaces)与以网络为基础的“流空间”(spaceofflows),并将流空间定义为“通过流动而运作的共享时间之社会实践的物质组织”[2]。还有学者指出,流空间使遥远的地方连接起来[15],并使遥远的元素、事物和人实现实时的互动联系[16]。之后,有学者将流空间进一步阐释为围绕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要素流动而建立起来的空间,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流线和快速交通流线为支撑,创造一种有目的的、反复的、可程式化的动态运动[17]。
3流空间驱动下乡村功能转型的机制和类型
3.1流空间重塑商品交易模式
基于流空间的电子商务与基于地方空间的线下交易具有不同的特点。线下交易是以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的[19],买方前往特定的地方空间(即“市场”)中,与卖方进行交流、挑选商品、完成付款并离开,通过直接接触完成信息流、商品流和资金流的交互。与之不同,电子商务则通过流空间来完成流的交互,借助电商平台,买方通过互联网浏览商品信息、与卖方交流、完成付款,同时卖方通过物流系统将商品送达买方。在电子商务的支撑下,买卖双方不再需要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因而传统的地理邻近性不再成为决定交易活动发生的必要条件,在无限广阔的地域内买方与卖方均可以实现对接和交易(图1)。这使得传统的建立在信息与商品流动的距离摩擦基础上的空间关系发生改变,乡村的功能也随之改变。
3.2交易模式的变化推动乡村功能转型
3.2.1电子商务使得乡村成为“交易的场所”
根据中心地理论,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基于面对面交流的线下交易要求买卖双方集聚到特定的地点,形成交易的固定场所(即市集),这些场所最终演化成为不同等级、规模和服务范围的“中心地”[20]。这成为城市形成的原动力之一,也使商品交易成为城市(镇)的独有职能。而乡村作为低密度的聚居点和农业生产空间则缺乏集聚带来的交易便利,难以进行大规模的交易活动而对城市(镇)形成依赖,乡村的功能也被锁定在农业生产上(图2)。电子商务改变了乡村在空间集聚上的劣势。信息流、资金流、商品流等要素流动突破了距离的限制,跨地域的交易双方可以通过流空间实现对接,进而空间集聚不再是大规模交易活动产生的必要条件,理论而言,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任意两人之间、任何时间都能够进行交易。这使得商品交易环节可以部分地存在于乡村地区,乡村本身也成为“交易的场所”而不再需要依赖于城市。
3.2.2广阔区域的市场支撑乡村多元化产品生产
在线下交易模式中,考虑到交通运输和对当地环境的熟悉程度等成本因素,乡村的产品销售依赖于邻近的城市(或镇),而后者服务范围所覆盖的消费者数量是有限的,因而乡村产品面向的买方数量有限、需求多样性较低,形成所谓的“区域限制”[21]。这使得传统的乡村生产、输出的主导产品以需求量大、附加值低的农产品为主,而一些小众的、有价值的地方特色产品因为缺乏足够大的市场需求而难以发展。电子商务则大大拓展了市场的区域范围,村民可以通过电商平台方便地与广阔区域内的潜在客户进行交流、对接,从而找到接近心理预期的交易对象,物流系统的完善也使得货物运输十分便捷、廉价。超大的市场范围带来了大规模、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各种类型的乡村产品都有可能获得足够大的市场规模支撑。正如“长尾理论”所述,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时,以前看似需求和销量极低的产品也可以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21]。因此,乡村的产品生产和输出不再局限于大批量的农产品而趋于多元化,包括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手工业甚至简单的工业产品等。在近似全球化的无际市场中,乡村异质性的产品和服务体现出其价值[2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赵晨.要素流动环境的重塑与乡村积极复兴——“国际慢城”高淳县大山村的实证[J].城市规划学刊,2013(3):28-35.ZHAOChen.FactorFlowing,ResourceReorganizationandRuralRenaissance:ACaseStudyofDashanVillage,GaochunCittaslow[J].UrbanPlanningForum,2013(3):28-35.
2CASTELLSM.RiseoftheNetworkSociety:TheInformationAge:Economy,SocietyandCulture[M].Oxford:BlackwellPublishers,Inc.1996.
3阿里研究院.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16[R].2017.AliResearch.ChinaTaobaoVillagesResearchReport(2016)[R].2017.
4凌守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形成及演进机理研究[J].商业研究,2015(1):104-109.LINGShouxing.ResearchonFormingandEvolvingMechanismofE-CommerceIndustrialClusterinChina’sRuralArea[J].CommercialResearch,2015(1):104-109.
上一篇:基于长尾理论的电商经济模式研究 下一篇: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