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4-13 09:20
摘要:发展循环农业是实现农业清洁生产、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也是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浙江省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先后建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00个、示范主体1000个、生态牧场1万个以上,基本形成了“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格局。研究依据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依照经营主体类型、生产规模、产业组织形式、生产环节物质流程与利益共享机制,结合区域辐射范围和产业融合特点,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循环农业发展实践模式,将浙江省循环农业分为经营主体小循环、园区生态中循环和区域闭合大循环3个层面,进一步探讨和凝练循环农业发展内在机理、运动规律和实践经验,阐明这三类循环模式的形成机制、发展动力与价值链接,选择典型案例剖析了循环产业链条的链接形式、物质流程与价值增值的环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加强产业融合、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的约束与激励机制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营主体;园区生态;区域闭合;激励机制;产业融合;生态循环农业
0引言
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领域推进绿色发展的产业切入点。循环农业是针对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经济增长新方式,其目标是建立资源利用的“闭合循环”生产体系或“无废料”生产体系[1]。循环农业就是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延伸产业链条,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生产最多的优质农产品和以农业为基础的衍生品,进而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的压力,解决我国农业面临的基本矛盾[2]。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提出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重点在于优化调整种养业结构,促进种养循环、农牧结合、农林结合等方面。因地制宜地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节约型农业技术,以及“稻鱼共生”、“猪沼果”、林下经济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施循环经济理念、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键性基础环节[3],也是解决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1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做法
浙江省经济发达,人均收入水平高,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相对较高。但人地矛盾突出,2014年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为0.04hm2,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人多地少,依靠传统的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生产经营难以为继。2005年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10年来,浙江省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对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创造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了积极作用。浙江省先后在湖州、衢州、丽水三个地级市及41个县实施循环农业,开展区域占浙江省总面积的43.6%,建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00个、示范主体1000个、生态牧场1万个以上,基本形成了“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格局[11],区域大循环和经营主体小循环模式各占35.7%,园区中循环占28.6%,形成了一批富有浙江特点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和成功做法,有力推动了高效生态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为生态循环农业的全面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2]。在此基础上,2014年浙江省与农业部签订了“关于共同推进浙江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建设合作备忘录”,在全域层面进一步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总结起来,浙江省循环农业发展的做法与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类型
依据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理清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的联结形式,依照经营主体类型、生产规模、产业组织形式与利益共享机制,结合区域辐射范围和产业融合特点,该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循环农业发展实践模式,按照规模大小分经营主体小循环、园区生态中循环和区域闭合大循环等3个层面进一步探讨和凝练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内在机理、运动规律和经验启示。
3对策建议
3.1统筹规划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各个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和农业结构的特点,合理调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循环农业的综合效率,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多环节统筹兼顾,构建完成区域循环农业体系。统筹规划,特别在中循环、大循环层面上,打破原有的行政区划界限,根据循环经济理念和经济最优化原则,一体化设计,补链扬长,完善物质流程闭合循环链条,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16]。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切入点,突出特色,不追求统一的生产模式,把循环农业作为推进农村发展的重要产业创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循环型农业推进组织,甚至上升到地方条例和法规,制定循环农业生产规范化流程、产品标准与环境管理规制。
3.2加强资源整合,推进产业融合
政府层面应整合涉农方面的资源,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通过财政投入引导,吸引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富裕农户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保护型的现代农业,重点在养殖废弃物循环处理、秸秆综合利用、特色农产品种植、多产业耦合机制等层面,引导建立产业化经营合作组织,将鼓励和支持农户、企业自主建立各类合作社、专业协会等,降低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组织成本[17],通过差别化经营、循环链条增值,实现经营主体内部、园区各生产环节之间、区域大循环多级复合链条的价值增值与社会生态效益提升。
参考文献
[1]尹昌斌,程磊磊,杨晓梅,等.生态文明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1):15~21
[2]林梅,蔡素星,陈奇榕.低碳农业区域循环发展模式探讨.农学学报,2012,(12):26~30
[3]尹昌斌,周颖,刘利花.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01):47~53
[4]尹昌斌,周颖.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5]孔令聪,胡永年,王光宇,等.安徽省循环农业模式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9(04):65~69
[6]李兆华,马清欣,涂建华,等.湖北省循环农业模式.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06):1572~1575
上一篇:智慧农业的实现途径研究 下一篇:张掖市生态循环农业与经济发展模式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