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生态循环农业与经济发展模式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4-13 09:22

  摘要:本文立足张掖市生态优势,着眼循环农业发展,总结了张掖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生态整合、减量化生产、生态链连接与转换、产业纵向拉长、产业横向延伸及庭院微循环等模式。分析表明,认识创新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前提条件,理清基本思路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关键所在,政府推动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基础,市场化运作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核心手段,政策法规是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循环经济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从根本上提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农业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同样面临着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其中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就是如何高效地综合利用当地的农业自然资源,推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着力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理论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目前已成为指导传统农业向资源集约、循环利用的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2]。生态循环农业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特征,以农业资源消耗最小化、污染排放最小化与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涉及农业清洁生产、农业产业内部物能互换、农业产业间资源循环利用、绿色消费等方面口‘5]。当前张掖市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对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掖市生态循环农业与经济发展模式

  1基础与优势

  1.1农业基础条件优越

  张掖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甘州区、临泽县和高台县绿洲灌区地势平坦、光热丰富且灌溉便利,是甘肃省河西走廊农业的精华地段[6]。近年来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形成6.0×104hm2的玉米(Zeamays)制种基地、3.0×104hm2的高原夏菜基地、0.3×104hm2的番茄(Solanumlycopersicum)加工基地、0.6X104hm2的设施农业基地;山丹县、民乐县沿祁连山冷凉灌区突出地域特色,形成1.3×104hm2的优质油菜(Brassicacampestris)基地、3.0×104hm2的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生产基地、1.3×104hm2的大麦(Hordeumvulgare)啤酒生产基地和1.3×104hm2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张掖市畜牧业生产发展势头良好,养牛8.6×105头,猪1.3×106头,羊3.78×106只。沼气建设成就显著,全市建成沼气池7.3×104个。利用农牧结合发展循环农业的基础条件十分优越。全市建成年销售收入2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78家,其中,粮油加工企业30家、蔬菜水果加工企业47家、种子加工企业63家、轻工原料加工企业38家,龙头带动作用日益突出[7]。

  1.2农业废弃资源丰富

  据调查,张掖市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总量为419.79万t,其中,畜禽肥料资源总量、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以及废渣资源总量分别为237.22万、161.15万和21.42万t,分别占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总量的56.51%、38.39%和5.10%;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剩余资源量为202.66万t,其中畜禽肥料剩余资源、农作物秸秆剩余资源以及废渣剩余资源量分别为101.06万、94.10万和7.50万t,分别占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剩余资源量的49.87%、46.43%和3.70%Es]。

  2思路与模式

  张掖市绿洲区资源丰富,但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人与环境、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社会、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农户经营规模小、产业结构单一,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较低,农业发展缓慢。如果照搬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不从张掖市农业发展实际出发,忽略社会、经济及生态的协调发展,就不能合理地开发经营农业自然资源,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经济发展滞后。因此,要转变思路,提出适合当地生态循环农业与经济发展的模式。

  2.1生态整合模式

  生态整合模式就是在传统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借助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技术和管理手段,同时借鉴和吸收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生产发展经验和生产方式的一种模式,建立适合当地区域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即“资源一产品一再利用一再生产”,在注重提高农业经济收益的同时注重农业发展自然承载力,达到“两低一高”(低污染物排放、低资源消耗、高物质和能量利用率)[9],实现农业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目前张掖市建立的“资源一产品一再利用一再生产”循环机制改变了过去“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单程线性经济结构的运行模式。将农产品加工后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如利用加工马铃薯淀粉产生的薯渣、汁液,经发酵后生产酒精和酒糟(供牲畜食用的饲料),经微生物处理发酵后还可生产高蛋白饲料,以及废水处理后进入鱼塘养鱼等。目前我国已有这方面的技术成果,且生产1t马铃薯淀粉可生产0.5t含量在35%~45%的高蛋白饲料,经济效益显著[10。

  2.2生态链连接与转换模式

  所谓生态链连接与转换模式,主要是指通过不同产业之间基于生态链的物质与能量间进行有效连接与转换,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11|。如通过新型农作模式,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生态系统良性化所建立的农业经营方式[11。12]。张掖市临泽县平川镇芦湾村就是一个成功典例,被国家环境保护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生态村”,成为首批命名的24个国家级生态村之一,也是甘肃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村庄。该村建立了小康住宅、暖棚养畜、卫生厕所、沼气、无公害果蔬“五位一体”的生态模式,实现不同产业之间有效的连接与转换,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建成的“五位一体”生态家园共341户,占总农户的92%,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人为5883元[13|。张掖市肃南县祁丰藏族乡是农牧合作的一个成功例子,通过就近科学种草,节水灌溉等技术,为牛、羊提供饲料,然后对其粪便进行发酵,发酵后作为有机肥用于牧草种植,实现种养业间资源循环,达到了生产位与生态位的有机结合。目前张掖市各县区,特别是甘州区、高台县都有比较成功的模式,后期工作的关键在于完善技术规程,加快推广应用。

  3启示与思考

  3.1认识创新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前提条件

  搞好生态循环农业,首先,要理性认识农业,以循环经济的观点正确看待农业。张掖市农业经济的增长也必须建立在“两低一高”(污染低排放、资源低消耗、物质和能量高利用)的基础之上。其次,要客观认识农业,主要是客观系统地对张掖市农业资源和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估,以循环经济为理念,谋可持续发展之路。再次,要创新认识农业,通过科技攻关,实施科学技术的组装配套,开辟农业新的循环链条,促进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3.2理清基本思路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关键所在

  化肥和农药使用过量,土壤资源破坏和退化严重,且政府对生态循环农业的认识不到位,管理粗放及农业生产分户作业等多重因素使得在管理体制上阻碍了生态循环农业的有效实施。因此,必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强政府管理,制定可行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计划,通过示范推广和辐射带动作用,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引导资源耗费型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转化。

  参考文献

  [1]李克强.深刻理解《建议》主题主线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N].光明日报,2010—11—15,第5版.

  [2]张天柱.循环经济的概念框架[J].环境科学动态,2004(2):2-4.

  [3]黄玉明.基于沼气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I-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2(1):20—23.

  [4]张立华.西部地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径选择与支持体系创新[J].经济问题探索,2011(3):16l一164.

  [5]席建峰,高飞,房苏清,等.我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2(9):5I-52,20.

  [6]陈钰.张掖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8.

上一篇: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践与启示 下一篇:有机农业蔬菜的关键种植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