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互联网+农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4-11 09:03

  摘要:自1970年代我国开始发展农业现代化以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就从未停止过。今天,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需要用新的眼光看待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我们不可能改变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但因为互联网这个新引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应该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在我国,人们对“互联网+农业”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摸索研究及实践开发,并且都己经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人们逐渐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城市现代农业的各个方面。众所周知,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面临新常态,为了应对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挑战,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当前我国关于“互联网+”下发展经济的总体规划,也是当前发展“互联网+”的重要战略部署。“互联网+”行动,毕竟才只是刚刚起步,它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但目前基于现实状况,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在农业、农村和农民这三个相对薄弱的领域,“互联网+”面临的任务也更加艰难。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农业”电商平台

  1引言

  互联网与农业,一个“洋”一个“土”,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能有任何关系的两种事物,但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传播与发展,这二者看似无关却也逐渐开始“土洋”结合。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正随着互联网的加入产生巨大的改变,互联网在与传统农业的结合中也逐渐渗透并占据着主导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在对河南省“互联网+农业”做具体的研究之前,首先对本文研究的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和国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作以简要阐述。

河南省“互联网+农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

  2“互联网+农业"创新发展的基本理论概述

  本文首先从对“互联网+农业”相关概念界定入手,通过分析“互联网+”的概念,界定“互联网+农业”的概念,让研究的基本概念更加清晰。

  2.1“互联网+”的基本理论

  2.1.1“互联网+”的基本内涵互联网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态势发展起来,逐渐深入我们日常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开始与其他行业相互渗透、交叉,融合。自从“互联网+”的概念出现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之后,一夜之间,“互联网+”从街头巷尾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一步跃为国家的战略规划,这也是互联网迅猛发展带来的又一变化,也是当前新的基于与挑战下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必将带动更多的经济实体转型与升级,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命力源泉。

  2.1.2“互联网+”的兴起“互联网+“从2012年第一次提出到2016年,一步步从网络热词到上升为国家规划,已经逐渐融入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上最受欢迎的词汇之一,甚至在人们茶余饭后的聊天中都可以听到几个互联网热词,“互联网+”的发展如雨后春笋,掀起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浪潮。

  2.2“互联网+农业”创新发展基本理论

  2.2.1“互联网+农业”的内涵基于前面对“互联网+”的理解,我们现在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解释“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到各个传统行业中,通过互联网这个大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提高传统行业的生产效率改变传统生产方式。这代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互联网+”的方式就是将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新的技术成果深度融合到各个行业之中,使互联网能充分的发挥其自身优势,以促进各个行业的创新升级,同时提升全社会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使整个社会得益于互联网化的发展,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捷。

  2.2.2“互联网+农业”的模式在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之下,“互联网+农业”发展过程中不断碰撞出新兴的商业模式和产业模式。、首先,互联网+休闲农业。目前,经济发展带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旅游形式,我国绝大部分游客,特别是来自广大城市的游客,逐渐开始寻找与众不同的、新奇的以及能够满足人们情感体验需求的旅游度假活动。于是,休闲农业应运而生。我国农村地区聚集了我国约70%的旅游资源,多数农村未经工业开发,拥有美丽的田园风光、安静的环境以及朴素多样的民风,符合当前城市人群追求宁静祥和以及情感体验的要求,延伸了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道路。据农业部2014年年底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约有8.5万个农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3万家,年接待游客7.2亿人次,年营业额收入达到2160亿元,从业人员2600万∞。如此广阔的农村市场,在“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背景下,互联网与休闲农业必将共同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3河南省“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1河南省“互联网+农业”发展状况

  河南省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基地,肩负着国家和百姓的信任,对社会安定和国家独立起着不可推卸的责任。.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2143.5万吨,比2014年增加1440.8万吨(288.2亿斤),增长2.4%。河南省粮食产量除了解决本省人口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要外调很大一部分粮食支援别省。同时,河南省一直坚持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实现由“国人粮仓”向“国人厨房”的根本性转变。

  3.2河南省“互联网+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2.1基础设施不健全河南农业现代化也处在逐步迈进的过程中,尽管个别试点地区也有了较为成功的案例,但从全省的角度来看,区域的发展不平衡情况比较严重,部分地区相对落后。“互联网+农业”的发展首先就必须要四通八达的交通、发达的物流网络以及完善的农村信息网络系统的共同作用。但目前,河南省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很欠缺。

  3.2.1.1交通运输不便t“要想富,先修路”,这是流传在广大农村地区的一句老话。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交:通便利始终是农村发展的首要条件。发展现代农业更是离不开便利的交通。但是目甫,河南省农村公路的投资、建设、维护、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仍然大面积的存在。部分公路建设项目施工质量问题较大,只注意公路的质量,忽视沟渠、排水等配套设施的质量,特别是在灾害严重的时候,农村基础设施始终存在着无法估计的安全隐患;部分农村道路安全问题也很严重,在危险路段缺乏安全防护措施,甚至连警示牌都没有,这些都为河南省“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埋下了安全隐患。长期下去,对整个河南省电商发展都将是一个较大的障碍。此外∥”q农产多为新鲜瓜果蔬菜或生鲜产品,相对于其他工业产品,极易腐蚀变质,因此,一般要求÷必须在指定时间内将产品运达目的地,才能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可口。这就对要求农村必须要有成高质高量的公路。我国每年有3.7万吨的果蔬产品在运输路上腐烂,如此之多的农产品因为物流和通信问题而不能发挥作用实在是万千农民之痛叫。

  3.2.1.2物流系统发展滞后’河南省农村物流系统信息化还不完善,农村经济发展成本较高,农村路况恶劣,物流货运费用较高;缺乏信息交流平台,物流信息和农产品信息不能快速得到流通;没有科学的制冷技术,新鲜农产品难以快速流通、加工等,价值得不到完美体现;没有科学的技术支持,我省农村物流系统始终缺乏一个比较完整的物流信息体系。目前,河南省物流网络大部分都只能到达县城,只有极少一部分的物流企业能够抵达乡镇。但是,大量丰富的农产品堆积在乡镇地区,却没有相应的物流来承担运输任务。并且,农产品货运量大,对运输设备的需求十分旺盛,尤其需要专业的运输设备和储存工具,、但在我省绝大部分农村,这些设备和工具都十分缺乏。部分地区物流企业工作人员大部分为临时员工或短期工,对业务不熟悉,运输农产品过程中缺乏经验,对农产品的运输和放置不专业,致使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由于乡村道路建设质量本身就不高,又增加了的一定运输成本,导致多数物流企业也只能对广阔的农村市场持观望态度。这就造成了一方面多数物流企业不愿进驻农村,另一方面农村市场大量农产品滞销。

  3.2.2农村人才匮乏

  3.2.2.1农村“空心村”现象严重农村劳动力近年来流失十分严重,一些青壮农民正在走出去,放弃原有的农业生产,在城市寻求工作机会。失去的这部分人口,又刚好是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思想活跃的先进农民集体,同时进一步降低了农村人口的整体受教育水平。相比之下,从农民村庄中走出来的这部分农民,包括因为在外求学或者外出务工等选择在城市中生活的这一部分农民,他们大多数不愿意再重新回到原来的农村环境中从事传统的农业劳作。据报告显示,绝大部分农民愿意到城镇居住,其中愿意落户在乡(镇)或县(市)占很大一部分。如图1所示:

  3.2.2.2电商专业人才缺乏河南省农村的“互联网+农业”不是说仅仅是在线买卖农产品这么单纯,发展“互联网+农业”还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农产品的营销推广,以及对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运营管理,农产品得物流配送需要专业物流人才,售后服务也需要大量专业人员。以目前河南省“互联网+农业”蓬勃发展的势头来看,河南省农村对电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会十分庞大。并且,农村的“互联网+”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知识,还需要其具备农村农业的专业知识,并且对农村市场具有基本的了解。

  4、结束语

  当前“互联网+农业”发展势头正猛,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当一次新的技术革命来临的时候,我省农业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需要政府和各行各业的冷静思考和谨慎行动。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经过查证资料和研究,发现我省乃至全国“互联网+农业”发展状况仍不容乐观。在全国“互联网+农业”一片大好的发展形势下,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们“互联网+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挑战,对于其中的短板要冷静面对及时解决。当前我国农业产业规模小,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低,农业现代化程度依然落后,产业链面临“内忧外患”,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也就成了我国现代农业未来的新出路,农业作为最传统的产业之一,被互联网改造的潜力也最大。这就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密切关注"互联网+农业”在我国的发展情况,为我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以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稳定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是农业大国,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今天,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型升级。通过发展“互联网+农业”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农业实现稳中求进,进中提质的关键,能够有力的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

  最后,希望本文可以给河南省“互联网+农业”提供一些参考价值,为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添砖加瓦,尽一份力。在“互联网+农业”的时代,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应该把握好这一利好时机,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曹磊,莫岱青:《互联网+海外案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

  2、李宁,潘晓,徐英淇:《互联网+农业:助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

  3、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营磊,钱海利:《互联网+惠普金融:新金融时代》,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

  4、郑宇洁,简爱华,周思然,陈晨:《17-2021年中国互联网+农业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16年版。

  5、严贤春:《休闲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

  6、《辞海》,上海图书出版社,2009年版。

  期刊类

  1、任明杰:《“互联网+"重塑大农业》,《中国证券报》,2015年3月18日。

  2、陈辉:《互联网+,让农业玩出新花样》,《河南日报》,2015年7月21日。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新华社,2015年2月1日.

  4、付云:《互联网对农业的五大改造》,《经理人》,2014年第3期。

上一篇:中国畜牧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下一篇: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