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4-10 09:06
摘 要:以“感知”为基础的物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及产业化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包括畜牧业在内的农业物联网 的发展也十分迅猛。该文重点从家畜编码规范及标识技术,家畜养殖环境及体征行为远程监测,母猪精细饲喂智 能装备及种畜(种猪、奶牛)养殖过程数字化监管与云计算平台构建等多个方面,综述物联网技术在畜牧业领域 的应用环节、效果及存在的局限性。综述表明,在感知标识层,关于家畜标识的国际标准主要包括动物管理系列 标准 ISO/TC 23/SC 19,它负责制订动物管理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方面标准,包括 ISO 11784/11785 和 ISO 14223 标准,但 3 个标准内涵的分工不同,而中国的标准包括国家规范、地方标准及企业内部规范,具体 包括农业部第 67 号令,上海地方标准(DB31/T341-2005)和新疆地方标准(DB 65/ T3209-2011)2 个动物电子 标识规范,以及北大荒及亿利源企业的肉牛内部编码规范。在感知传输层,主要基于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感知家畜 舍环境参数(温湿度、光照强度、氨气及 CO2 浓度等)及体征行为(视频、质量,体表温度等)。在数据传输层, 采用无线公网(2G/3G/4G)网络对家畜舍环境数据及个体的行为状态数据实施远程传输,而视频数据及大量的生 产过程数据采用有线网络传输到 Internet 网路数据库;在数据应用层,典型的应用包括通过移动智能手机终端, 依据对采集数据的分析及预警,对远程的环境控制设备(风机、灯电暖、水泵等)进行智能开启与关闭;其次是 奶牛繁殖场及种猪养殖场云计算平台的开发与数据挖掘分析应用,以及基于传感器技术及机电控制技术的母猪电 子自动与精确饲喂设备的开发与应用。最后,该文从微观到宏观剖析了中国畜牧业物联网当前在技术、产品、应 用、政策及认识层面存在的不足,并给出相应的技术与政策建议。综合认为,中国畜牧业发展的现代化需要物联 网技术的支撑,物联网技术也必须在领域的应用中寻找正能量,促进畜牧业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数据挖掘;标识;监测;跟踪;畜牧业;物联网;电子饲喂站;数据应用
0 引 言
伴随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物联网技术和产业 异军突起,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发展方向和 世界产业格局重构的重要推动力量[1]。在这样的大 背景下,党的十八大及时做出了“四化”同步发展 的战略决策,把加快发展信息化提升到了前所未有 的高度。党中央、国务院尤其重视物联网发展。习 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物联网更好促进生产、走进 生活、造福百姓[2]。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大力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集成电路、物联网、新一代移 动通信、大数据等方面赶上和引领世界产业发展[3]。
1 畜牧业物联网研究进展
1.1 家畜编码标准与标识技术研究
1.1.1 国际上家畜标识标准的制定现状 制定不同家畜的个体或小群体的编码标准是 畜牧业信息化,尤其是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基础,是 实施基于家畜个体及小群体精细化饲喂与数字化 管理的前提,更是建立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的技术 要素。
1.1.2 国内家畜标识标准的制定现状 自 2006 年来,农业部兽医局实施了“动物标 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10],同时中国 农业部早前发布的 67 号令对家畜编码规则进行了 定义[11]:猪、牛、羊编码采用 15 位数字,第 1 位 代表动物的种类:1 为猪,2 为牛,3 为羊,对家禽 尚未定义;从第 2 位到第 7 位共 6 位定义为养殖场 所在地的县市行政区划代码,服从 GBT2260-1999[12],最后 8 位为指定的县市内、相 同类别(猪、牛、羊)动物个体的顺序号。这种编 码方法有其明显的局限性:首先,编码中不含养殖 场的编码,养殖场对所饲养的家畜没有编码权,统 一由省级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对同一县市的家畜个 体进行事先编码。这种编码方法事实上是先有编码 与标识载体,只有养殖场在领取标识载体并配带 后,才能登记上个体标识号,使得在不同时期内同 一养殖场领取的耳标,编号可能是不连续的,导致 批量录入猪只信息时操作不便。其次,编码的规则 决定了编码自身不含家畜的来源信息,因此只有将 所佩戴的家畜编码信息通过网络上传到中央数据 库后,将家畜编码与畜牧主管部门的耳标发放管理 数据库建立关联后,才能确定标识的个体来自哪家 养殖场(户),耳标的可读性差,这对养殖责任主 体的溯源带来不便。
1.2 家畜养殖物联网数据采集与传输
上节综述了国内外家畜个体的编码与标识技 术,它们是构建畜牧业物联网的基础。有了标识, 才能采集标识对象的数据,并需要在合理的时空条 件下,将采集的数据有效的传输到指定的存贮介质 或数据库中。畜牧业物联网系统的构建不仅需要采 集家畜个体的行为数据,更需要采集养殖的环境数 据,由此构成了畜牧业物联网的 2 大类基础数据。
2 畜牧业物联网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2.1 畜牧业物联网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存在的 问题
尽管中国畜牧业物联网技术的研究顺应养殖 模式的转型与政府监管的要求,从软、硬件的开发 到解决方案的实施,形成了一批产品,获得了一批 自主知识产权,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但从物联 网系统的技术环节本身而言,中国畜牧业物联网技 术的应用与产品的开发还处于初级研究阶段,主要 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基础的技术标准与规范亟待修订。就家畜个 体的编码标准或规则而言,农业部的 67 号令未与 国际标准接轨,需要尽快重新修订。就地方标准 (DB31/T341-2005,DB65/T3209-2011)而言,尽 管考虑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及 RFID 技术的应用, 但在编码上还存在局限性。因此,应从编码的前瞻 性、国际性、唯一性、可读性及可扩展性等方面, 做好中国家畜个体编码的顶层设计。其次,家禽编 码规范一直未出台,但不能停滞不前。考虑到家禽 养殖数量巨大、饲养周期短等特点,按个体编码与 标识可操作性差,建议将养殖场代码与生产批次结 合起来进行编码,由此推动家禽的标识与产品的溯 源。在家畜生产过程数据采集的标准上,目前还是 各行其是,处于无约束状态,不同系统采集的基础 数据的内涵、单位及数据类型不完全一致,数据的 整合难度大,数据的重复建设频繁,人力资源浪费 严重。因此,亟待从不同家畜的繁殖、育种、饲养 与健康管理等技术层面及管理层面,规范采集的数 据标准、数据采集方法及派生数据的计算模型等,为实现物联网数据的交换与共享解决最基本的数 据标准问题。 2)关键技术与产品缺乏。首先,专业的感知生 命信息的传感器或识别产品类型少,能选用的产品 价格高,大范围的应用对于家畜养殖企业确有困 难。其次,采用公用的 3G 或 4G 通信技术缺乏优 惠政策,畜牧行业用不起,难以持续维系。第三, 畜牧业生产的知识模型及应用控制阈值等相关的 研究远远不够。国内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养殖模 式不同,投入产出比不同,不能选用相同的控制阈 值,即便是同一类型的畜种,控制阈值也是有变化 的,需要领域专家、管理者与物联网技术信息专家 协同制定,才能使物联网系统的智能控制更加精 细化。
2.2 展望
中国是畜牧产业大国,但不是强国。畜牧业产 值占大农业产值的比例一直徘徊不前,按农业部 “十二五”发展规划,尽管到 2015 年所占比例将 达到 36%[30],但还是远低于畜牧业发达的国家水平 的 60%以上[31]。这也表明中国畜牧业具有很大的发 展空间。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大大减少劳动力,例 如,智能 ESF 的应用不仅大量节省劳动力,还节省 饲料用量减少浪费,达到节本增效的效果。其次, 根据对采集数据的分析,能及时发现群体中的个体 问题,通过精细化管理,将人为管理失策造成的损 失最小化,进而提升效益。据测算[4],如果中国 50% 以上繁殖母猪采用 ESF,将妊娠母猪从围栏饲养模 式中解放出来,并配合使用哺乳母猪的自动饲喂技 术,可综合提高母猪的繁殖率水平,即使减少能繁 母猪的饲喂,仍能保证当前饲喂水平下出栏商品猪 的数量。仅此一项就可在稳定猪肉的供给量的前提 下,缓解对土地、环境、劳动力及饲料资源的需求 压力,维护 CPI 稳定的效果。 其次,物联网技术在畜牧业生产全过程的全覆 盖应用,包括养殖环境参数数据自动采集与智能控 制,繁育过程的数字化记录与智能化分析,各种投 入品用量的精准计算与有效投放,畜产品生产的全 程跟踪与溯源,将大大提高对各个环节的监控能 力,提高动物的福利水平,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及畜 产品品质,提高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能力,保 障畜产品的有效供给与质量安全,缓解中国畜产品 生产长期面临的“保数量、保安全”的巨大压力, 同样意义重大与深远。
3 结 论
中国畜牧业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与产品的研发 取得了进展,但仍处在初级研发阶段: 1)在物联网标识层,制定有家畜的国家标识 规范,部分省市的电子标识规范及一些企业编码规 则,为家畜的生产管理及畜产品溯源系统的构建奠 定了必要的基础,但家畜的编码未与国际接轨,家 禽的编码无国家标准,需要加快更新与制定。 2)在物联网数据采集与传输层,探索了无线 移动互联与网络数据库的集成应用,尤其构建了基 于传感器技术与移动通讯技术融合的环境监测及 视频数据物联网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武文错工信部总经济师周子学:去年物联网规模超6千亿[EB/OL].2014-04-01[2014-10-20].
[2]人民邮电报物联网发展要从“质”上突破[EB/OL]2014-06-11[2014-10-21].
[3]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农业部举办全国农业物联网成果观摩交流活动,提出要让农业物联网成为改变农业农民农村的新力量[EB/OL].2014-06-12[2014-10-19].
【4】熊本海,罗清尧,杨亮,家畜精细饲养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1,13(5):19-25.
XiongBenhai,Luo Qingyao,Yang Liang.Studies on key thing internet tchnology for precise livestock feeding[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13(5):19-25.(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5】张有光.ISO/EC RFID技术标准概述[EB/OL].2007-11-092014-10-20].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505/17/19187 114594227.shtml.USDA.Animal identification number(AIN)deviceswith"840"PREFIX[EB/OL].2014-02-07[2014-10-22].http://www.allflexusa.com/our-products/cattle/category/el ectronic-tags.[4]5][6
上一篇: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任务和形势 下一篇:河南省“互联网+农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