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4-09 08:52
摘要:“三农”问题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传统城镇化建设模式的带动下,我国“三农”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也遇到了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为此国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们应当深入分析问题根源,以创新方式探索“三农”发展对策,既要从宏观上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强化规划监督,也要从中观上推行产业化为基础的小城镇建设,更要从微观上解决农民市民化问题。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三农;创新发展
一、引言
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三农”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长久以来由于国家推行“优先发展城镇”的政策,导致城乡二元结构日渐明显,严重阻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于存在已久的“三农”问题,自从2004年至今,党中央已经连续出台了11个一号文件从多个层面来解决“三农”问题,同时针对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城乡二元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党中央也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其中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这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诸多机遇。
二、新型城镇化内涵“新型城镇化”最早是在党的十六大“新型工业化”战略
中提及的,为人熟知则是在党的十八大后,特别是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正式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人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之后,“新型城镇化”开始受到各界人士的深度关注。“新型城镇化”是在“城镇化”概念基础上的深化,同样离不开传统的“人口集聚、非农产业扩大、城镇空间扩张和城镇意识转化”等内容,但实现这种过程的目标、内涵、途径已经有了显著差异。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在外需疲软背景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战略选择,是以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以追求平等、幸福、转型、绿色、健康和集约为核心目标,以实现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为重点内容的崭新城镇化过程,其目的既是应对近年来国内外多变的经济政治形势,也是将改革开放的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于民,更是通过弥补传统城镇化的损失与弊端来实现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三农”发展的现状分析
推行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中已经得到了验证,对我国来说同样如此。进入2l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率保持1.2%的稳定增长速度,自2011年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之后继续稳定增长,2013年城镇化率达到537%。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三农”发展带来了契机。据统计,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就可直接增长15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就可直接带动10万元的建设投资。在我国,城镇化每年使1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而他们的收入也将增加3倍以上,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在推行城镇化进程中,国家每年都会向农村投入大量资金,用来改善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公共服务、生态治理、农业技术推广,不仅让农村的居住生活环境大大改善,而且推动了农业内生发展,因此从纵向发展来看,我国“三农”问题在城镇化的带动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从国家发展的大局来看,“三农”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与城镇的迅猛发展相比,“三农”问题反而陷入了更加严峻的危机,主要问题有:第一、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作为拉动我国经济需求的一个重大动力,城镇化的确促进了城镇与农村的双重发展,但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农村服务城市”政策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不管是速度还是质量远远低于城镇地区,导致固有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这在城乡居民收入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2012年、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平均收入分别为7917元、8896元,而城镇居民平均收入分别为24565元、25947元,很明显农村居民平均收入不到城镇居民的三分之一。这种不均衡的发展趋势不仅会引发更大规模的农村居民涌入城市务工,加剧农村资源配置失衡的局面,造成农业生产效益的大幅降低,而且会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甚至会影响农村的稳定,这都不利于“三农”的长远发展。第二、耕地不合理利用现象严重。在“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城市建设,纷纷设立城投企业,通过对土地资源的重新配置提高土地的价值,进而获取土地财政红利。这样在城镇化进程在中,城市周边的大量耕地被强占,用来建设开发区、工业园区、房地产等。拒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至今全国就有超过一亿多亩的耕地被用来搞城市建设,而关键是这些耕地并没有发挥出反哺“三农”的功效.而是造出了此起彼伏的城市“鬼城”。另外,由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解的偏差,很多地方为了建设不惜毁掉大片肥沃的耕地进行项目开发,结果是不仅没有让农民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反倒是损失了大片耕地。
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三农”发展的创新思考
通过对“三农”发展现状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在传统城镇化模式的带动下我国“三农”的确有了一定发展,促进了国家的繁荣稳定,但是其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令人担忧的,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深入发展的重大牵绊,因此党和国家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新型城镇化虽然不是一项专门治理“三农”问题的战略,但却为“三农”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对此我们应当立足现实,结合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大胆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第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依然是农村的根本,因此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土地制度来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首先要完善现有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强化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对于进城务工农民可以采取相对灵活的土地政策,比如可以让他们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土地的使用权,避免其后顾之忧。其次,完善土地征收制度,提高征收农村土地的补偿标准,同时也要丰富补偿的形式,不能总是让农民处在“弱势地位”被牵着鼻子走。另外,制定严格的耕地使一62一用制度,保证耕地最大程度地用于农业生产,避免地方各级部门以“随意”的项目开发理由来侵占耕地。
第二、推进以产业化为基础的小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一个核心耍求,也是解决传统城镇化弊病的必然途径,当然小城镇建设不能盲目而上,各地必须根据地方实际进行产业化的城镇化开发。只有以产业为依托,才能流失的农民工大军在家门口就业,从而有效解决农民工外出引发的城乡共有社会问题;只有以产业为依托,农产品的附加值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的价值才会切实体现,城乡二元结构才会逐步打破。
第三、科学规划,加强法制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首先,不管是进行何种项目开发,不能以短期的经济效益优先,而要考虑其生态效益,保证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加强法制建设,特别是要加强生态立法工作,既要让大家有法可依,也要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提升以农村居民为主体的群众生态法制意识,更要对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个体与单位进行严惩,达到以儆效尤的威慑作用。
第四、扎实稳妥推进农民市民化。新型城镇化的一个目标就是淡化城乡差距,可以按照“公平公正、分类推进、统筹规划、稳妥有序”的原则,充分考虑城市的承载能力,有步骤地放活户籍制度,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民转为城镇居民,有序放开城镇的落户限制。同时,政府要积极推进城乡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各类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让进城农民享受到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平待遇,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生住房,覆盖城镇常住人口。
参考文献:
【1】陈锡文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m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06:4-ll
[2】沙龙云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观察与思考——以吉林省为例[J】吉林金融研究,2013,09:Ol-()s
[3】林明太,朱玲锦,王凡贞中小城市休闲农业的游客旅游决策行为特征及其对策——以福建莆田市九龙谷、快乐农庄休闲农业景区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9}:330—335?
【4】松良中国“三农”问题新动态与乡村发展模式的选择——以福建乡村调研和乡村建设的实证研究为例【Jl中国发展.2012,1213):45—52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