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推进农民合作社建设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4-09 08:50

  摘要:对洞头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进行调查,提出建设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对推进合作社建设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优化新型农技推广体系,着力推进合作衽建设的对蓑。

  关键词: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民合作社;洞头县

  基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洞头县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洞头县设立在乡镇的公益性服务体系,是当地政府为农民提供农业服务的桥梁和纽带。上承各级农技推广部门,科研院所,下连各类生产基地、千家万户农民,深入渔农业生产的第一线,直接为三农服务,是洞头县振兴渔农村经济、加快渔农业技术的普及应用,发展现代渔农业的重要支撑力量。为洞头的效益渔农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作用举足轻重,贡献有目共睹。众所周知,没有一支稳定的乡镇农业推广服务队伍,各项渔农业发展措施将无从落实。过去这支队伍较好地发挥了广大渔农业技术人员在加强渔农业技术推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现行的基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格局是基本沿袭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模式,虽经过几次改革创新,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如何建立一支功能完整、运转协调,保障有力、精干高效的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来引导渔农民走合作化道路,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专门就此问题进行调查,提出优化新型乡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推进农业合作社建设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建议。

优化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推进农民合作社建设

  1洞头县基层(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基层(乡镇)农技推广体系,主要由乡镇农业、农机、畜牧,农经,林业,水利、渔技七条(以前还有土地,俗称。乡镇八大员”)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组成。全县原有各。大”员100多人,经1989年招聘为乡镇干部以来。原有13个乡镇(1991年前)原则上均有每条线的一名招聘农技人员,后经1992年,2001年两次撤区扩镇、全县仅剩有6个乡镇,2008年通过责任农技员改革等措施,现各乡镇均成立渔农服务站(中心),辖农技,畜牧兽医、林技、渔技、农经。大门、北岙两乡镇原各有单独设畜牧,农机片站,2008年,在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中,乡镇畜牧兽医站撤销且人员并入县畜牧兽医管理办公室。县畜牧兽医管理办公室建立畜牧兽医人员联系乡镇制度.明确l一2名人员负责协调一个乡镇的畜牧兽医工作,乡镇指定1名农技人员兼职对接。乡镇农机站由于服务功能萎缩则逐渐过渡为社会化服务机构.水利员则成立水利服务站(大门镇3名水利员归属乡镇管理,不纳入),并于2003年改为县海塘管理站,2009年与县水文水管站合并,成立县水利工程管理站.成为县农林水利局的下属事业单位。据调查统计,20lO年乡镇渔农口专业技术人员在岗56人(具体见附表),其中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2人。人员管理采取条块统一管理,以块为主·人员管理经费、工资来源为省、县、乡镇三级负担.单独建站的经费来源采取自付盈亏,在乡镇一级工作的人员其工资差额部分由各乡镇负担。

  2基层(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十几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也一直关心着广大农技人员,自2005年省政府(浙政发12005131号)文件下发以来,通过落实。三定”(定性、定编、定员)政策.增加财政对农技人员的经费补助.加强渔农技人员文化素质提高,开展。五有”(有一支服务队伍、有办公场所、有培训设施、有试验示范基地,有服务实体)等规范化建设,洞头县的乡镇农技队伍在改革中基本稳定,创新中逐步发展,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在农业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开展技术培训和咨询,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已凸现出体制不顾、队伍不稳、力量削弱、机制不活、保障不力等诸多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时常会遇到乡镇农技人员找不着、农民迫切需求得不到满足、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不到位等现象,基层农技推广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

  3建设新璎农技推广体系对推进合作社建设的必要性

  当前市场经济下农业生产种类的广泛性、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及农民素质的差异性,决定了洞头县农业科技服务需要政府建立一支稳定的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发挥主导作用。开展公益性、公共性、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为洞头县渔农民持续增收和渔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支撑。则成立农民合作社的目的,引导渔农民走合作道路,也是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渔农业生产,降低渔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社员渔农民的收入,为全县人民提供安全,卫生、可靠的农副产品,因此两者具有因果促进关系。

  3.1渔农民需要合作社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洞头县渔农民要从被动地适应市场过渡到主动地影响市场,甚至决定市场或左右市场。当前出现的卖难现象则表明渔农民既不能适应市场,更不能影响市场。从现实来看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单家独户的小规模生产.只能在“白条”与卖不掉之间做出选择。大大地挫伤了渔农民的积极性。组织培育渔农民去适应市场,从而进一步使农民组织起来。去影响市场.这就需要一种行业性的协会来支持。所以首先出现的组织形式应是合作社。合作社能够向农民提供各种服务.起到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能够在市场上代表渔农一方去同对方谈判协商,能够在渔农民与政府的宏观调控之间起纽带与衔接作用,沟通政府与渔农民的关系。

  3.2合作社需要农技推广机构

  目前,洞头县经济正处在转型时期,各种利益关系交错.同时,也存在部门之间的制约。单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困难多多。因此,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起步阶段,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扶持和保护。而这个任务由基层农技部门完成是比较理想的。洞头县各乡镇的农技推广机构从事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事业。它承担了乡镇政府的许多工作,如宣传贯彻各项方针政策.协助乡镇党委和政府进行渔农业生产的宏观指导,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等。而渔农业生产需要引进一些新品种,新技术,需要许多试验示范。也由乡镇农技部门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开展工作。可以这样说,长期植根于农村基层和农业第一线的农技推广部门,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也是组织,培育广大农户实现经济转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带头人,更应该是。农业推广服务合作社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4优化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推进合作社建设的对策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现出的种种问题,归根到底是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问题。新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各类形式多样、产权清晰、机制灵活、市场化运作的农业科技机构和服务组织,使其逐步成为农业科技服务的主体力量,满足农民群众不同类别、不同形式、不同环节千差万别的农业科技需求。当务之急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洞头县实际,创新发展思路,搞好新形势下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化解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搞好洞头县的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为此课题组认为应采取如下对策。

上一篇:云平台下智慧农业传感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兰农”的创新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