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30 09:19

  摘要通过对我国几种主要的传统和新型生态农业模式的介绍,总结了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的基本特征,如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等。指出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在不断强化推广的过程中,要注重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并同步建设生态农业的标准与认证体系,这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发展趋势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是由农业生态经济组成的较为复杂的系统,其中包括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包含农业经济效益、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生态环境效益3大因素,生态农业经营是为了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生态农业经营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发展基础上的经济性复合农业系统,不同地区的经营模式是由地域特色所决定的,在经营模式中能够将经济与生态的有效循环体现出来。笔者综合分析了我国几种传统的及新型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总结得出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的基本特征,从而得出主导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及生态农业经营的发展方向。

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l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1.1传统生态农业模式

  1.1.1山区生态农业模式。山区生态农业模式的地理特点是海拔差异度较高且小气候明显,被当地的居民称之为“立体气候”心J。立体气候中的资源整合提炼之后,分为农业、林业、牧业以及渔业生产,结合山区地理气候的特殊性产生了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其自身的农业优势立体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农业发展,一方面又可以保持山区水土,在整体上来看为山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做出了贡献。如在浙江南部山区出现了在河谷底部的溪流、水库里养鱼、鸭,谷底平地种粮食,从山麓到山顶分别种植亚热带水果、毛竹、茶叶和发展用材林的经营方式。这样布局,既发展了生产,又保持了水土,使山区农业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在贵州多山地区涌现出的“贵州龙里模式”,依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把单一的稻田种植区改革为按一定比例划分的水稻种植区、水面养殖区和旱作生态带,使区内水面养殖的水生生物与稻田中的水稻、旱作生态带的瓜果充分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实现农业生产链良性循环和无废料生产,使之达到资源配置合理和经济高效的山区稻田生态渔业模式。

  1.1.2庭院农业经济模式。庭院经济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以庭园生态农业为基础的农民经济,以家庭院落和房前屋后隙地为场所,以单个农户为生产单元,利用闲散和剩余劳力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农村商品生产的经营方式和经济行为。庭院经济通过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科学结合,多层次对土地、空气、光热、动植物废弃物等自然资源进行深度利用,用较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有利于生态平衡,使庭院处于周期性的良性循环之中。这样不仅能改变农村庭院“脏、乱、差”的卫生面貌,而且还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2新型生态农业模式

  1.2.1北方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四位一体”。“四位一体”新型生态农业模式特征是此种生产经营模式中包含庭院经济、生态农业2个重要因素。基于经济学、生态学、工程学等角度而建立。这种“四位一体”的结构是以太阳能为主的动力生产,来带动沼气的产量,之后结合种植业与养殖业。利用质能的转换在土壤上实现全封闭组合系统,其中包括沼气池、采光温室、牲畜舍以及厕所这4个区域,所以将这4个元素组成的模式称作“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1.2.2南方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猪一沼一果”结合。是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3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达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工程的果园(或蔬菜、鱼池等)面积、生猪养殖规模、沼气池容积必须合理组合。模式工程技术包括猪舍建造、沼气池工程建设、贮肥池建设、水利配套工程等。“猪一沼一果”新型生态农业以沼气为主,成为林业、果业以及畜牧业等生产链中的纽带,以此来推动生态农业规模的发展。在大多数南方农民家庭中每一家都要具备沼气池一口、养猪、种果树。这种经营模式非常适合南方地区,在江西赣南地区已经有大约25万户居民采用这种经营模式并取得非常高的经济效益口]。

  2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的基本特征

  从以上各地区开展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能够看出,实践中的生态农业各具特色但其本质上是同一个发展路线与规律,都是围绕资源整合利用与生态系统循环来落实的,这样能够引导各地区的农业生产经营建立在利用有效资源重组与生态环保的大方向上。从以上几种生态农业经营模式中可以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2.1综合性

  纵观生态农业的整体系统可以看出它具有组织与发展功能,能够将主要元素衔接起来并使之促进下级生态农业的发展H3。生态农业系统综合性的整体功能是以种植业为切入点,在经营运作的过程中严格遵守整体、协作、循环以及再生的原则,对系统中主要元素进行次序规划并合理调节与优化生态农业系统结构,能够使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生产结构与农业阶梯产业合并在一起,以促进整体性的综合发展,在综合系统中各个元素之间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从而全面提高生态农业综合生产力。

  2.2多样性

  我国地域性差异是非常明显的,而且各地域之间也有鲜明的温差气候,多以生态农业活动的展开要充分结合我国地域性特征,地区要根据多样性的资源配置、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市场经济以及整体发展来制定生态农业的经营模式,使之与当地的特色农业有效结合”1。在此基础上填充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形式多样性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保证农业生产符合生态工程要求,同时保证生态农业能有坚实的科学技术做后盾,以此来更好地发展生态农业。各地区的地理与气候都有不同差异,所以各地区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要能做到扬长避短,能够发掘地理以及环境优势,使生态农业的种类与各地区的实际农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进而开展的生态农业经营才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3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发展趋势

  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范畴非常广泛,其中有自然、有机、生物生态以及持久农业等类型。生态农业的发展核心是使农业生产建立在生态学原理基础上,在生产发发展过程中能够与环境、资源以及当地产业有效衔接,以因地制宜地开展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从而在本质上提高农业生产力¨]。

  3.1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生态要求的生产与经营要满足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这2个前提,资源的合理利用才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增涨,在农业模式中要推广使用太阳能动力以及生物转换效率,使各种资源潜在的能量与多样性特征被激发出来,从而构建完整的良性生态循环系统,一方面保证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能够实现农业经济与社会效益。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宏观背景,将市场发展导向作为核心目标,视经济效益为核心思想,展开农业资源的拓展与保护,使更多的资源被合理利用,根据每一块土壤的特征来规划使用力度,促成良性的生态农业发展系统,这将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与模式哺1。

  3.2强化推广注重生态农业技术应用

  就目前我国生态农业的经营状态来看,似乎已经形成了一套自有的技术系统,但是如果深入了解就会发现,这个技术系统的内部结构只是传统技术的整合再利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有一套支持其可持续的发展的技术体系,用以稳固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得以健康、长久地运作,需要依靠强硬的生态农业技术,所以要不断加大生态农业技术的使用与推广力度,用以解决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阻碍因素和问题。针对我国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切身规划与制定系统核心技术,能够以市场需求为核心满足我国当下国情需求。

  参考文献

  [1]侯福龙.生态农业试验[J].世界博览,2010(12):56-57.

  [2]郭从友.鸭稻上市,喜看生态农业又归来【J].工会博览,2009(1):69—7;0.

  [3]潘虹.“乐和家园”生态农业分析[J].企业导报,2010(2):96—97.

  [4]雷和涛,廖允晾浅沂杨凌生态农业科普旅游开发[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02—106.

  [5]徐文辉,庄丽丽,陈快快,等.义乌高效生态农业观光园[J].中国城市林业。2009,7(3):19-21.

  [6]谢艺,汪正祥,雷耘,等.自然保护区庭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效益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5):146—149.

上一篇: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支撑问题 下一篇:有机蔬菜种植技术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