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30 08:57
摘要:当前温州农业生态环境遭遇到非常大的挑战,传统农业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而由此所承载的生态压力越来越突出。严竣的现实情形决定了温州农业发展必须走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在浙江实施“五水共治”的背景下,温州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美丽浙南水乡”和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战略要求,以农业“两区”建设为平台,坚持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原则,积极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本文以温州市清江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为研究对象,内容主要包括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温州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背景、研究的意义与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等;第二部分,分析清江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模式类型;第三部分,阐述清江镇生态循环农业的现实基础,并以示范区中清江镇花椰菜专业合作社、北塘果蔬专业合作社、欣欣种猪场三个示范主体着重分析第四部分,分析清江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部分,提出清江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政策建议。研究主要结论:要着眼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效的生态循环农业,以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示范区、示范企业、示范项目为突破口推进温州市农业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清江镇;发展对策
1绪论
生态循环农业,是指在良好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现代农业。相比于传统农业,它不是单纯的注重于当年产生的效益,更是追求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综合协同提高,保证整个农业生产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循环轨道???。生态循环农业是农业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是综合应用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环境,推行清洁化生产,促进废弃物综合利用,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林渔牧的融合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有利于提高现代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绿色消费需求;有利于协调农业生产与生态的关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循环发展。
2温州市清江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类型
根据生态循环农业的相关理念,依照生产主体类型、规模大小、产业组织形式,结合产业辐射范围和融合特点,总结归纳生态循环农业实践模式,共分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和县域大循环等3个层面。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内部,通过种养配套、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模式,实现主体小循环;在现代农业园区内,通过建设沼液处理、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等节点工程,推广各类生态循环农业集成创新技术,实现园区中循环;在县域内,通过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行种植业清洁化生产、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促使农林渔牧融合发展,实现县域大循环。温州人均耕地少,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越来越不适宜。十多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始终把“高效、生态”作为农业主打方向,深入推进“一控两减三基本”,形成农业产业布局合理、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和长效机制。温州作为浙江省首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地,目前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并按照生态循环农业体系“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构建思路要求,创建了一批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区、示范主体,对周边地市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促进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3温州市清江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现状分析
3.1温州市清江镇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清江镇地处温州东南方向,清江镇全镇总面积34.3平方公里,辖29个行政村、1个居民区,总人口近6万人。交通条件便利,工业有钻头、机械加工、电子元件、汽摩配、服装等产业;在农业方面,当地农民习以种植蔬菜、精耕细作、发展效益农业见长,种养结合、间作套种、生态种植的观念根深蒂固。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农产品安全意识的不断加强,各级政府、农业部门对农产品安全工作的日益重视,当地农民以市场为导向,抢抓机遇,积极开展现代农业的探索:注册企业、组建合作社、注册商标、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生态循环农业理念深入人心。清江镇水产养殖、畜牧、水果、蔬菜等特色农业发展突出,曾被评为“全国牡蛎之乡”,一碗清江三鲜面,更是香遍全国。2016年,清江镇坚持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以建设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特色精品农业为主线,全镇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镇农业经济运行良好。其中实现农林渔牧总产值4.97亿元,全镇农村户数17981,农村人口61237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56元,同比增长11%。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945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184亩,亩产383公斤,总产量16956.6吨,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超额完成温州市下达任务。
3.2清江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现实基础
清江镇人多地少,精耕细作历来是清江镇的农业传统。从我镇地形地貌多样、气候适宜的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势在必行。2014年清江镇通过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创建验收,在创建过程中,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和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4清江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态循环农业在清江镇发展伊始,任重而道远。虽然清江镇最这几年在生态循环农业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摸索和推广应用,但离真正的生态循环农业的理念,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尽管目前现取得了一些不俗的进步和成绩,但要是按照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的准则要求,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
4.1生态循环观念缺乏
目前,由于受到传统农业发展思维影响以及受传统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绝大部分人生态循环农业观念淡薄,对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总认为是普遍现象,自己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与已无关,缺乏应有的责任感,而且农民重局部利益、轻整体效益,重眼前增长、轻长期发展,重开发、轻保护的传统落后的观念还一定程度存在,致使人们常常只顾跟前那点利益而无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长远保护。二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清江镇有农村从业人员31526人,男性为17216人,其中只有5168人从事农业生产,女性为14310人,其中只有3994人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大部分在留守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为中老年人,且文化水平不高,对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持不理解的态度。三是对生态循环农业观念引导力度不够,政府宣传渠道和形式太过单一。
4.2农业生产主体规模小、产业层次低
通过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可以降低农户的农业生产成本,但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要求较高,清江镇受耕地条件的限制,户均耕地规模小,土地分散又小规模生产的农户对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带来的经济效应不敏感。当前农业生产经营小规模、分散型的家庭型作坊的仍占很大的比例,一些大型器械设备使用率不高,绝大部分生产经营者仍然以手工劳动仍为主要的生产方式?32?。今年来受各类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农户农业生产的利润越来越薄,亟须提高生产效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这其间还存在许多不合理,具体表现为:(1)耕地规模小、碎片化严重。全镇1.7万农户承包了2.9万亩耕地,户均仅1.7亩,且地分布较为分散,而且种养大户仅占全镇总农户数1.5%不到,小规模分散型的作坊式生产,严重影响农业产业布局,进一步抑制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经营。(2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近年来,全镇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以其特有的优势,促使农户与市场的进行很好的联结,在农户和市场之间起到一定的纽带的作用。但是由于当前清江镇60%以上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留守农民绝大多数为中老年人,文化水平的低下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组织化产业化的更大进步,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与精细化程度难以提升,耕地使用不足,造成抛荒现象严重。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在农村发展困难重重。以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经营主体仍处在发展规模小层次低,农产品深加工水平有待提升,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平衡、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亟须在发展中提升,在提升中发展。
参考文献
郑水明.浙江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实践和思考[J].浙江现代农业,2010,4(2):16~17
胡豹.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实践模式[J].经济地理,2009,30(6):965~975
孙景.在全省生态循环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浙江现代农业,2010,10(4):4~9
张大东.浙江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8(6):75~79
王国峰.浙北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选择和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203~205
王春艳.贵州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知识经济,2010,23(1):60
上一篇: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皖北六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研究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