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30 08:55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能源短缺等问题被持续关注,由此带来的不仅仅是对世界工业、服务业的影响,也深刻影响着世界农业的战略发展方向。生态农业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其应用过程中有效吸收了传统农业的精华,在可持续农业发展理念指导下,借鉴了现代农业优秀的生产经营方式,在保障环境效益保护和改善的前提下,综合运用生态工程设计技术和理念,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研究对策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突出地位。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使得我国本就资源相对匮乏、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严重退化的社会现实摆在了我们面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是目前农业发展前景堪忧。在此背景下,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位置,把生态文明理念又推向了一个新的理论平台,生态文明建设将是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新常态的建设目标。~方面,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政策持续关注和倾斜的重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客观要求,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面对国际国内生态农业发展环境,对生态农业发展的重新考量也是当前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尤其是随着环境问题不断升级、演化成国际的重要政治经济议题,国际上围绕环境问题进行了多次国际会议,包括哥本哈根、华沙、德班气候大会等。现代农业是环境污染源之一,尤其是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先进的技术设备,生物、生化制品的不断升级,也不断地补充到现代农业的生产和发展中来,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突破了传统农业的三农问题,农业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围绕农业的工业化,现代农业对环境污染的作用不断加大。所以,在现代农业不断升级的过程中,提倡发展生态农业将是现在农业的主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当前,学界对生态农业的研究颇多,且侧重各有不同。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了:生态农业的定义、意义、特质以及制定实现生态农业的具体措施;农业技术创新;产业化发展实践途径等方面。在生态农业理论探索研究方面,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理论体系。这主要是基于针对传统农业的弊端而进行的研究。黄斌在文章《对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中提出,发展生态农业,是应对人民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和激烈的农产品竞争的要求,对此,黄斌论述了我国生态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针对人们的生态意识不强和法律法规等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设存在的不足提出对策。并建议继续加大对科技的支持力度,以技术为支撑,不断适应市场机制的要求,努力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较早,起初是从对土壤结构、土壤肥力特性的研究上发展起来的。早在上世纪30年代,英国农学家A·霍尔德通过总结东方农学经验,将废物垃圾等有机物确定为维持地力的关键因素,并主张推行堆肥农业。此后,美国有机体农业创始人罗代尔在A·霍尔德研究基础上对有机肥和化肥农药对地力的影响做了分析。而首先提出“生态农业”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姆·奥伯特,其主要思想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建立使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现代循环农业模式。
一、生态农业的相关理论
(一)生态农业的科学内涵学界公认首次提出“生态农业”一词的是美国土壤学家Ablerche,他于1970年提出这一概念。此后,英国农学家Worthington在此基础上发展并充实了生态农业的内涵,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啼1。在我国,“生态农业”的概念是1982年在宁夏银川召开的全国生态经济学术研讨会上提出来的。与美国“石油农业”发展类似,上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严峻挑战,为了应对社会对农副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进一步优化改善自然资源枯竭以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我国对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反思,寻求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在此背景下,学界从经济学、农学、资源环境学、生态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叶谦吉认为生态农业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应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基础,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作用于传统农业,以期获得较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人作为参与生态农业的实践者,既是消费者也是管理者,人不仅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和改变生态农业的发展,人的经济活动也直接制约着自然资源的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也受到人的经济活动制约。
(二)生态农业的特征1.生态农业是可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农业要求在农业生产中实现自然资源、农业产业经济、社会等效益最大化,要求在符合农业生产安全和人类健康的条件下,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农业生产上,既要保证区域内整个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还要兼顾区域外相关农业、工业、相关服务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保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在生态机构上,现代农业生产更多地体现出了生产的多层次化、精细化,是相关产业的复合产业;在经济效益上,~定要体现出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用,否则生态农业将缺乏着力点,但是,经济效益的体现也一定是以农业生态和社会效益并重为前提。要注意发挥资源和自然的潜力,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所以,说到底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2.生态农业是一个开放的农业系统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要求农业的生产是可持续性的社会效益最大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封闭式的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小农心态中跳出来,从环境有序度不断降低的恶性循环中跳出来,将生产和流通环节有效疏通,扩大农业系统的物流和信息沟通,不断强化农业生产的外部环境与之相互交换,以促进发展农业商品化和农业系统的有序性,最终实现农产品的商品率的提高,形成人口资源市场的开放型农业体系。
二、我国农村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
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我国对生态农业的理论发展和生产实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模式创新。经过30多年的经验总结,初步形成了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但是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从一开始就是由国家政策自上而下推动的,在“八五”和“九五”期间取得的效果比较显著,此时的生态农业发展可谓是如火如荼。但是,政策理论研究不足,生产经营缺乏持续推力,管理体系方面也不够完善,同时当时的生态农业建设是在没有充分的政策支持和有力保障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现在我国生态农业仍面临着规模较小、生产力低下、社会响应不积极等问题。
(一)我国农村生态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1.生态农业发展已具区域特色和典型生态农业模式早在2012年初,我国生态农业试点工作就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政府支持体系。温家宝总理在总结“十一五”规划中指出:要把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在发展无公害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生态农业建设新水平。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断探索发展,目前,已出现了区域特色和典型生态农业模式。在全国i00多个省级试点县中,11个县荣获“全球五百佳”称号。而且特色鲜明,如北方冬季寒冷,摸索出来了“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和南方的“三位一体”模式都颇具成效,并在农户中大力推广。在此基础上,还形成了具有当地区域特色的“恭城模式”、“赣州猪——沼——果模式”等生态农业模式。2.生态农业建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有了综合提升从效果来看,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不论是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建设,还是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例如,北京的怀柔县,利用其境内的自然风光,开展绿色旅游,利用境内19处自然景色开展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收入近4亿元,真正实现了利用生态农业提升农民经济收入的发展愿景。具有绿都之称的平谷县以开发特色果品采摘为基础,“四色旅游”为载体,开发了春节、“五一”、“十一”等十几个民俗旅游节和以金海湖、大峡谷、大溶洞等自然景观为依托的“银冬旅游节”、“国际桃花烟花节”和“金秋观光采摘节”等大型旅游活动【1¨,实现了果品、花卉、环保等产业的联动发展,也为广大市民和外地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实现了生态农业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二)我国农村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农业发展生态效益低由于我国参与生态农业的主体主要是在农村的农民,生产主体小,一方面,从投入产出来说,以个体农民为单位的生态农业建设资金少,规模小,这样是很难形成产业化大生产的,加之农民合作意识不强,农业产业链的其它环节仍不健全,这从客观上就使规模经济和生态效益大打折扣;另外一方面,生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还面临着投资经营风险大的问题,新的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面临着资金投入大、个人无法承担的问题,由于主体经营规模较小,又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保障,一旦面临经济和环境的冲击,生态农业的主体将难以承担这种经济风险;第三,农村生态农业生产主体的生态意识较差,往往因为追求经济利益和眼前短期效益而忽视了生态效益,这种短视意识往往会导致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影响生态农业产业化,最终影响生态效益的提高。2.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从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内涵来看,生态农业产业化不同于传统的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产业化不仅要谋求传统农业所具有产业稳定性,还要实现生态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全程化、区域化,将区域化布局、专业系列化生产、企业化的经营销售管理和网络化的市场紧密结合,形成系统化的整体。
三、制约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因素
(一)农民主体生态意识不强我国生态农业的社会认识不到位、民众生态观念薄弱是导致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推广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广大农民的生态农业参与能力和投入直接关系到生态农业的发展,毕竟农民是重要的参与主体。在国外,是非常重视国民的环境教育的,而我国的环境教育在现阶段刚刚起步,长期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维惯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国民的价值观,从而使一些人忽视了生态建设。虽然我国已经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经济,有关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可是国民的参与热情依然不高。目前,政府也没有对公众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行为提出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要求。从企业角度来讲,生态农业建设意识也较为滞后,认为发展生态农业的投入产出比过高,不能形成短期经济效益。而在生产过程中,考虑到防止污染的成本过高,企业没有动力防止或治理污染,仍然以环境破坏为代价达到企业增加效益的目的。
(二)资源环境的外在制约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挤压着农业发展的空间,尤其是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目前,我国资源环境严重制约着生态农业的发展。首先,我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发展对石油、煤炭等资源过度依赖,工业上造成的水、土、大气污染,在客观上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其次,传统农业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品来提升农产品产量,化肥农药的积累造成了土壤板结和水体污染,另外,传统农业造成的白色污染也破坏了土壤质量,影响土壤结构和土壤通透性。发展生态农业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续的环境改善,要改变资源环境对生态农业的外在制约,就需要从生态农业建设的外部环境入手,改变资源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坚决杜绝环境污染。
四、结论
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转变粗放型、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农业为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重要途径。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对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农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实现农村、农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外部性效益。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也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生态农业是解决生态危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保障我国现代农业在国际农产品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丁溪.生态农业,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J].学术交流,2010(2):89.
[2]郑军,史建民.我国生态农业研究述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7(1):91.
[3]骆世明,陈幸华,严斧.农业生态学[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7.
[4]丁溪.生态农业,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J].学术交流,2010(2):89.
[5]王如松,蒋萌生.从生态农业到生态产业[J].中国农业科技报,2001,3(5):7—12.
[6]刘刚.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初探,生态经济[J].201l(10):117.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庭院空间设计的探讨 下一篇:温州清江镇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研究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