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庭院空间设计的探讨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30 08:51

  摘要:以新农村建设及乡村庭院空间优化设计为目标,在对新农村建设政策背景解读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山东鲁中南地区乡村庭院的空间设计,形成一种“点、线、面、圈”相结合的乡村庭院空间景观构成体系,并以临沂市沂水县庭院空间景观改造为例得到经济生态模式、观赏休闲模式、民宿旅游模式三种更为良性的乡村庭院空间设计方法;以使乡村庭院美观、舒适、实用、经济和环保,为乡村庭院空间设计乃至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及参考。

  关键词:乡村庭院;新农村建设;庭院空间要素;庭院模式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政府近年来提出的重要国策,而建设好乡村庭院,是当前乃至未来农村建设与开发的重要课题,是我国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和净化农村生态环境的需要[1-3]。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增长迅速,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城市人很希望到郊区农村观光旅游,这对于农村空间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庭院景观空间设计有了更广阔的需求市场。而乡村庭院是构成乡村肌理的最基本的细胞,直接反映了其生态文化和生活品质,同时又深刻影响着乡村的生态环境和旅游发展[4]。乡村庭院承载了村民大部分日常生产、生活活动的需要,担负着改善乡村生态环境,调节气候,改善村容村貌的责任。一方面,打造一个美丽的新农村庭院空间可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村民幸福感,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另一方面,一个优质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更离不开一个景观优美,文化丰富,功能齐全,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庭院空间体系[5]。增加庭院绿化空间,改善乡村生态环境[6],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空间,是新时代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布局合理、实用美观的乡村庭院空间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庭院空间设计的探讨

  1乡村庭院空间构成解析

  1.1点——独立要素

  1.1.1植物植物在庭院空间设计中至关重要的基本点,宋代画家郭熙曾说:“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庭院的植物景致,色、形、香、声、质兼备,它能够改善庭院环境质量,柔滑庭院空间的建筑线条,同时能够丰富庭院的层次,并伴随日夕的转化与四季的变化而显示不同的美景[7],“春草锁烟笼,夏木蔽天日;秋叶色斑斓,冬枝桠横伸”。同时,植被是庭院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生态要素,通过孤植、对植、列植、从植、林植、群植、篱植等多种种植方式,形成不同的空间感受。在进行乡村庭院景观设计时,植物既有其自身的景观功能,又能充分利用其经济效益,乡村庭院树种在考虑植物的习性、树种的选择、植物的色彩、造型以及质感的同时,以乡土树种为主,可选用当地的果树苗木等经济树种,绿化环境的同时,亦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1.1.2亭廊亭具有点景与观景的双重功效,通过不同亭子的造型、质感可以体现以圆法天、以方象地、纳宇宙于芥粒的哲理。而廊架无论是立于百花丛间的花廊,或攀岩于山际、随形就势的爬山廊,或楔入水面、飘然凌波之上的水廊,或婉转曲折的游廊,都如纽带一般将自然与建筑巧妙地串联贯通。随墙而设置的廊,在空间的极尽处留有一定距离,故意转个弯而留出些许空间,点缀少许花木、山石等艺术小景,成为造园艺术“小中见大”的绝妙之笔[8]。在庭院空间布局中,亭廊作为独立元素的设置非常多,其材料、质感以及色彩、灯光等多元素的同时加入,并与其空间特征和地域特色综合叠加,从而构成完整丰富、曲径通幽的庭院空间。乡村庭院空间中常有廊架的形式,而亭的设置也无需太繁杂,竹质、木质或石质搭建起廊架,搭配以葡萄、紫藤等攀援植物点缀,既为村民提供休憩遮阴的场所,有丰富了庭院空间。

  1.2线——边界构成

  1.2.1水平边界

  1.2.1.1墙墙是庭院构成元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限定空间最为有效的形式[10],几乎每个庭院都是由4个垂直立面围合而成,不仅定义了空间的界限和范围,同时也是划分内外最有效的边界要素。在传统庭院中,受此文化的影响,连续的墙与门、廊、建筑等元素共同围合成了院落空间,采用墙的形式分隔居住空间与城市空间。墙在传统乃至当今的现代庭院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庭院要素,在庭院空间设计中,墙不仅可以起到限入、防护、分界、围合等作用,亦可引导风向。乡村建筑中的墙体可以依托乡村当地的文化背景,利用外墙面可以绘制当地历史文化的图文信息,美化墙面的同时对当地历史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亦可利用墙面的镂空设计追求斑驳的光影效果,墙体的透空或半透空形式,不仅可以减轻墙体的厚重感,形成虚实的对比,丰富庭院空间景致;庭院内墙面可通过悬挂谷物、玉米、辣椒、腊肉等创造庭院空间的乡土气息,方便居民生活的同时又不失乡村特色。

  1.2.1.2门窗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中,门既是墙的一种特殊形态,也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门即是一座建筑)。在庭院建筑中,一扇扇门与窗共同构成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空间形态。门虽然可以开启,但却具有封闭性而非开敞性的特点,与墙的特征相若,成为墙的一部分[11-12]。传统庭院中门的门闩装置决定了门只能由内向外开敞,因此,庭院构成了一个较为密闭的空间,庭院外围不能随意进入内层的院落,相比之下,最内层庭院的人们拥有最强的私密性,以及由内院穿越到外院的自由。乡村庭院中的大门尺度上比较大,其位置、朝向、形状、颜色及花纹应与庭院景观相呼应,大门上的门神、福字,门口的大红灯笼以及窗上各式的窗花图案创造出温馨的庭院氛围。

  2乡村庭院空间实例分析

  相对于大城市绿化空间的“点、线、面”结构而言,乡村处于农田的大包围之中,除了“点、线、面”之外,多了一个大的农业生态绿化圈,而形成了“点、线、面、圈”的结构,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缺一不可,构成了完整而丰富的乡村绿化空间网络。因而庭院空间作为绿化空间中分布最广的“面”在乡村绿化空间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庭院空间作为“面”的重要的组成部分[25-28],对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高居住环境质量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岭村位于临沂市沂水县高桥镇西南部,属于鲁中南地区,是一座环境优美的古老村落,地形为丘陵。全村现有230户左右,常住人口大约800人。为改善村庄的居住条件,先对全村进行综合改造,庭院空间设计为改造的一部分,根据庭院空间大小及利用方式,将其分为三种模式进行改造。

  2.1经济生态模式

  沂水县大岭村部分庭院面积较大,且具有良好的光热及土壤条件,适宜发展以庭院经济及生态为主的庭院经济生态模式,如发展果蔬栽培、庭院苗圃及庭院养殖等,此种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既能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也能获得一定的生态效益。观赏价值高、开花结果的乡土树种是此类庭院景观最主要的组成要素,果树种植区常见的栽培有柿树、杏树、石榴、枣树、山楂、无花果等,亦可用于庭院外围绿化,植于房前屋后或路旁,主要满足家庭绿化和鲜果需求;庭院圃地及家庭园艺区以种植蔬菜为主,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休憩廊架区用葡萄做为攀援植物[29],廊架下可开展木雕、刺绣等手工业活动;在林下空间养殖鸡、鸭等禽类,同时在禽类窝棚一侧将家禽家畜的粪便收集起来开发沼气池,并将沼气废液作为植物肥料进行循环利用,利用沼气能源使庭院空间节能高效,形成复合的经济生态模式(图1)。

  2.2观赏休闲模式

  在新农村建设下,大岭村交通趋于便捷,经济发展迅速,村民更加注重建筑的更新和优质的人居环境,乡村的庭院景观营造可以采用观赏休闲的庭院模式,提升景观空间质量。这种模式并不完全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以创造乡村悠闲雅致的庭院环境为主,并营造室外休息、娱乐、活动、观赏的愉悦空间,突出的是庭院园林景观,主要针对庭院面积不大,经济条件较好的乡村家庭。在临沂市沂水县,有很大一部分庭院空间采取的是前后院式的庭院布局,庭院居于建筑的前侧。因此在庭院设计时可将景石、水景、铺装、小品等园林景观布置在前侧的相对公共空间,将厕所、仓储间、禽畜圈舍等附属设施布置在庭院后侧相对隐蔽的场所,使功能分区合理,并有利于庭院休闲景观的创造。在竖向上沿庭院围墙、墙面种植蔷薇、爬山虎等[30];在庭院中设置种植有紫藤的花架,既可以满足居民休憩遮阳的要求,又可以增加庭院中的软质景观,大大增加了庭院中的绿量及绿化覆盖率。此模式可作为大岭村庭院空间的主要发展模式(图2)。

  3结论

  “安居才能乐业,乐业社会才能稳定发展,经济增长才具备稳定的基础[31]”,乡村庭院空间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点”,不仅是乡村居民的基本要求,也是新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32]。因此,本文通过对庭院景观空间元素解构,由点到线及面的融入到乡村庭院的大环境中,对乡村庭院空间设计元素及手法进行了探讨,得出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庭院“点、线、面、圈”的空间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针对鲁中南地区庭院改造提供了三种乡村庭院空间发展模式,从经济生态、观赏休闲、民宿旅游三个角度,将庭院景观空间向多模式融合,从功能性到美观性发展,为乡村庭院空间设计优化及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模式及参考。

  参考文献

  [1]曲文俏,陈磊.日本的造村运动及其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6(1):8-11

  [2]SUNXinwang,WANGHao,LIXian.VernacularandLandscapeArchitecture——ApplicationofVernacularLandscapeElementsinLandscapeArchitecture[J].ChineseLandscapeArchitecture,2008,24(8):37-40

  [3]CookEA,VanLierHN.LandscapePlanningandEcologicalNetworks[C].Leiden:Elsevier,1994:17-20

  [4]GuyM.Robinson.ConflictandChangeintheCountryside[M].London:BelhavanPress,1990:109-121

  [5]贺斌.新农村村庄规划与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24-51

  [6]方明,董艳芳.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11

上一篇:新型农村建设和农田水利规划的结合 下一篇: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