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30 08:59
摘要: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安徽省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皖北安徽省的重要支柱产业,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安徽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皖北六县是安徽粮食主产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相对滞后,原因很多,但技术能力薄弱是主要原因之一。技术能力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加强对皖北六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研究,对其技术创新将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目前,对于技术能力的研究比较多,但是主要关注的企业内部技术能力的相关要素研究,而忽略了外部要素对技术能力的也产生着重要影响。对于皖北六县来说,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升研究对于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皖北六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皖北六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能力,影响因素,技术创新
1绪论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国外研究现状企业技术能力(Technologicalcapabilities)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处于知识更新快、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的环境下,是基于对企业知识基础的认识为开始形成基本的概念。相关学者在对知识的学习和累积、知识的发展使技术得到提升等思想为基础,这些为以后技术能力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国家的学者对技术能力开始研究,这些研究往往是孤立的,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并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直到1981年弗朗西丝·弗里德曼对企业技术能力做出比较广泛的定义,弗朗西丝认为企业技术能力是一种能够独立的进行技术选择、技术应用和技术改进,并且最终形成企业自身的创新技术的一种能力,而核心部分就是企业的这种内部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Ⅲ。1984年在费莱斯曼和克尼斯等人在其编辑出版的《第三世界国家技术能力》一书中,费莱斯曼提出,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第一步体现为要寻找出可靠的技术,然后引进适合自己的技术的能力;第二步是在技术引进后从投入到产出的转换能力,也就是技术应用的能力;第三步表现为技术的改进能力,局部创新能力乃至适应当地工程化需要而开发新设备的能力;最后体现为开展基础研究并进一步提高改进技术的能力口1。费莱斯曼关于企业技术能力的这一概念在关心发展中国家的学术界和经济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费莱斯曼当时对企业技术能力的相关要素做了比较全面的解释和说明,其中要素内容主要包括:引进可靠的技术、技术的学习、技术的转换、技术的适用性、技术的改进、技术对设备的改进和完善企业技术改进的持续能力等方面内容。
1.1.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对技术能力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在国内较早的动态的角度对技术能力加以定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1996年魏江和许庆瑞在对技术能力的定义为企业从外界获取先进技术与信息、并结合内部知识,创造出新的技术与信息,实现技术创新与扩散,同时又使技术与知识得到储备与积累的能力蹄3。在1998年郭斌把技术能力定义为以学习过程为核心,对组织技术资源的处理能力,这里的组织技术资源包括拥有的知识存量和硬件资源匝1。赵晓庆和许庆瑞在2001年的技术能力评价:理论与方法中对技术能力进行了评测。并且赵晓庆在2002年研究指出企业技术能力的增长是一个技术能力各要素的连续性积累和总体技术能力的间断性跃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技术能力一般经历了从仿制能力、到创造性模仿能力、再到自主创新能力三个阶段H1。这些对技术能力的定义主要考虑的是技术能力在围绕着技术学习或知识积累的过程展开的。
1.2研究的意义
1.2.1理论意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的技术革命,使生产力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世纪80年代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我国一些省份出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业加工企业在农业产业模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虽然速度很快,但是随着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大量进入我国市场,给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使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面临着比较严峻的挑战。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我国为了培育国内农产品加工企业陆续出台了相关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政策,力图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例如,1995年在《农产品征税范围注释》中把农产品的企业增值税的税率从17%调整至13%n3l。1999年财政部印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广利暂行办法》把农副产品初加工列入综合开发的支持内容。2000年11月,农业部、中国证监会等8个部委共同制定《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并审定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这些企业将享受税收、银行信贷、财政支持和配股融资等一系列优惠政策。2001年国家税务总局发出通知,经过审查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公司,及符合相关规定的其直接控股比例逾50%的子公司,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1.2.2实际意义皖北地区六县指的是五河县、固镇县、怀远县、凤阳县、寿县、霍邱县,六县人VI多、农业规模大、工业弱、基础差,发展相对困难。2007年,六县人均GDP仅相当于全省的53.4%。此外,在6县中,寿县、霍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集中了全省10%以上的贫困人口。正是从这一现实出发,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集全省之力,对六县进行重点支持。作为传统的农业地区,皖北六县要想发展应根据自身的优势以农业为根本,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发挥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带头作用这是一个基本的发展方向。因此,怎样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是皖北六县面临的基本问题,它是实现皖北六县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最基本的途径。
2.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研究的理论基础
2.1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内涵、作用和发展趋势
2.1.1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内涵及作用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定义一般分为广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狭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广义的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农、林、牧、渔产品及其加工品为原料所进行的工业生产活动。狭义的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利用生产的农业物料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加工品为原料所迸行的工业生产加工活动n4J。现代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方法比较相当多,按照其加工的基本方法有物理机器加工、化学加工和生物加工;按照加工深度分为农产品初级加工和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初级加工是指农产品的一次性的不涉及对农产品内在成分改变的加工,例如小麦加工成小麦面粉及各种专用粉,薯类加工成薯粉、薯片、薯条。农产品深加工是指对农产品二次以上的加工,主要是指对蛋白质资源、油脂资源、新营养资源及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利用,例如市场上看到的各种天然营养液。一般区分农产品初加工和农产品深加工的一个判断标准是农产品初加工使农产品发生量的变化,农产品深加工使农产品发生质的变化。
2.1.2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趋势从国际的趋势上来看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组织形式和加工技术方面不断的发展和演化。在组织形式方面领先于世界的美国和以色列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类型主要包括:(1)综合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这类企业的特点:规模大、实力强、经营范围广;(2)契约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是指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契约的形式进行约束,通过契约使双方明确应该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使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紧密的连结起来;(3)合作社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社的每个农户都与合作社订立合同,一般为期3.5年。合同规定各种条件和双方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如需要种植什么品种的商品、商品应该满足什么条件等等。
2.2企业技术能力定义及其构成要素
对于技术能力的定义一般要建立在对企业的基本认识的基础上,企业技术能力所下的定义,可分为三大流派:(1)能力学派,主要是通过内部环境的分析,对企业自身作出评价,进而建立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提升的相关战略,主要代表人物有波特、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等等;(2)资源学派,该学派认为在技术能力提升方面内部要素比外部要素更加重要,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主要代表人物有沃纳菲尔特、巴顿等等;(3)战略学派,该学派主要研究动态能力是企业竞争的关键,将技术能力的研究外沿扩大,咬住代表人物有钱德勒和安德鲁斯等等。
3皖北六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概况及技术能力发展现状
3.1皖北六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概况
皖北六县位于淮河两岸,分别指五河、固镇、怀远、风阳、寿县、霍邱六县,2012年六县人口671.7万人,非农业人口数8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7.3%以上,经济规模小,人均GDP不到全省平均数的60%。具体情况如表3.1。
3.2皖北六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现状
最近几年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在安徽省大力发展皖北的的形势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在农产品加工企业方面成绩比较显著,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和资金投入上都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逐渐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3.2.1相关政策出台,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能力提升提供支持我国2006年出台《农产品加工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2011年出台《农产品加工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分别指出我国不同时期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别针对相关的问题分别制定了有效的政策,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相关产品的加工标准和质量标准体系,使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技术能力提升方向上有明确的目标。安徽省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下,近些年针对皖北地区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据不完全统计,从2006年到2013年与皖北六县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相关的政策多达40多个。这些政策对皖北六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六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3.2.2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能力提升打下坚实基础皖北六县最近几年通过相关的政策支持,以建设高标准的生产基地为目标,通过招商引资、提高优惠和合理化管理等措施,使基地建设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为于技术引进和技术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同时也找到了农业资本聚集难这个瓶颈的有效途径。这些大规模、高标准的基地建设,为六县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能力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较典型的有2013年落户寿县的“国家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中心”,该中心由寿县依法无偿划拨30亩建设用地,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和安徽省农科院筹资5000万元,三方共同建设。目标是把该中心打造成安徽省乃至中部地区全国一流的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成果展示、培训平台,帮助寿县引进大型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促进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内农产品加工样板区建设。
4制约皖北六县农产品NT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4.1制约皖北六县技术能力提升的外部基本因素分析
4.1.1国家的产业政策及法规分析在竞争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形势下,皖北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比较低、抗风险压力能力弱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提升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解决竞争劣势的一个有效途径,而我国现有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对于皖北六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能力提升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迫切需要政府完善支持政策、具体相关法规。
4.1.1.1我国对农产品加工行业的政策方向农业问题一直是我国历届政府工作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早在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了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体系,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例如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密切相关,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指明具体方向的有2006年的《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自身发展上,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针对相关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与相关产业布局,其中安徽省成为我国粮油加工(小麦加工和油菜籽加工)、果蔬加工业(果蔬汁加工、果蔬罐头加工)、蛋制品加工和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并明确了相关的重点任务n9|。2011年的《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肯定了十一五规划的发展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安徽省成为粮食生产核心区和养殖品优势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能力来讲明确提出了加快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晗引。
4.1.1.2相关法规1993年我国出台了农业基本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并在2002年做了部分修订,将党和国家的基本农业政策法律化和定型化。针对于农业的相关法律有很多,如在农业资源保护方面、农业生产资料管理方面、动植物检疫方面和农业法规、规章都出台了比较详尽的法律及其相关细则,如我国的森林法、水法、种子法渔业法、草原法、渔业法和动物防疫法等等。此外针对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使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方面有了基本的法律依据。
4.2制约皖北六县技术能力提升的内部基本要素分析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知道皖北六县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是以自有资金为主。皖北六县企业在积极面对市场竞争中加快发展,从2008年到2012年,企业的自身规模和实力得到不断的增强。2012年皖北六县的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257.16亿元,相对于2011增长5.56%,总体低于安徽省7.35%的增长率具体见表4-6。但是从发展的动力上看,皖北六县由于内部要素的局限性导致其发展缺乏动力。
参考文献
[1]魏江.《企业技术能力论》.科学出版社[J],2002年:11—22。
【2】郭斌.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组合创新理论及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1998
[3]赵晓庆,许庆瑞.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轨迹[J].科研管理,2002,(1):12
[4]魏江.基于知识观的企业技术能力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4(11):35
上一篇:温州清江镇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研究 下一篇: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有效对策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