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28 08:31
摘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加快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资源节约、高效、循环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扬州市通过开展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废弃物循环利用、种养业融合发展、新技术集成创新等,形成了多种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发展层次不高、技术服务不够、政策扶持79y_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强理念、规划、科技、政策、服务等方面的引导,加快扬州市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对策;扬州
随着农业科技和装备的不断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相应地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也逐步加重,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加大的双重约束岬】。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有限资源的节约、高效、循环利用,在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新时期破解农业经济发展难题,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嘲。
1扬州市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成效
近几年,扬州市按照“减量化、再循环、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抓手,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
1.1注重投入品减量增效,基本实现农业清洁
生产扬州市从21世纪伊始研究示范推广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技术。控减农药使用上,严禁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品种;推进植保社会化服务实行统防统治,全市已建立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483个,服务面积达稻麦面积的70%;加快高效低毒农药推广,2016年全市高效低毒农药使用占比达83.3%。控减化肥使用上,从2005年开始大力推广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05--2016年累计推广5800万亩次,2016年全市稻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6%,在实现粮食连续增产的同时,化肥总用量下降了10%,肥料利用率提高了4.2%。通过推广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2016年省级农产品抽检合格率98.79%,基本实现了农业的清洁生产。
1.2开展废弃物循环利用,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扬州市十分注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按照“疏堵结合,以疏促堵,以堵带疏”的原则,稳步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利用省级项目扶持建成了225处秸秆多种形式利用项目,提升了秸秆收贮利用的能力,形成秸秆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等多种利用途径共存的格局,2016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处于全省领先地位。推进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实施规模养殖场设施改造升级工程,全市91.4%的大中型规模养殖场配备了畜禽粪污治理设施,创建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养殖场11家,省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165家;实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工程,建成326处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8处畜禽粪便处理中心和9处畜禽粪便有机肥加工项目,2016年全市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3%。
2扬州市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
近年来,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扬州市积极开展循环农业模式和技术的研究、示范与应用,逐步形成了形式多样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2.1种植业内部循环模式
扬州市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快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秸秆循环利用模式。一是秸秆机械化还田,常年麦秸秆还田面积约占小麦面积的85%,稻秸秆还田面积约占水稻面积的55%。二是秸秆林果园覆草,用秸秆覆盖在果树、苗木或茶树根部或行间的土壤表面,有保水、肥土、抑草、节工等作用,能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生态经济效益明显。三是秸秆大棚生态种植,将秸秆转化为作物所需的二氧化碳、热量、有机质和矿物质,改善大棚内生态环境,提高蔬菜质量与效益。四是“秸秆一沼气一农(菜、林)”模式,以秸秆为沼气发酵原料,沼气供农户生活用能,沼液沼渣作农业用肥,既可让未养猪的农户用上沼气,又解决了秸秆利用难题。五是“秸秆+粪便一食用菌”模式,将秸秆和畜禽粪便混合经发酵、灭菌等程序,作为食用菌生产基质,菌渣作有机肥料使用。
2.2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
通过发展沼气工程、生产有机肥等措施,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促进种养业的有机结合。
3扬州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扬州市生态循环农业的实际,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惑。
3.1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层次不高
扬州市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水平和层次还较低。一是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基本面还在个体生产环节,没有提高到产业和区域性的层次,有典型有亮点,但没有整体规划和全面布局;二是只重视农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利用上进展不大;三是虽然知晓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性和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生产主体仍然把追求产量、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等传统目标摆在首位,没有把生态循环理念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3.2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制约明显
首先是从业人员素质低,农村大部分受过教育的青壮农民外出打工,留守的农业从业者大多为老年人,接受新技术能力差,不利于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其次是农业技术服务人员的专业局限性,我国农业教育和职业划分较细,农技推广人员专业性很强,而生态循环农业涉及到种植、养殖等多个行业,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和模式适应不了其发展需求。再次是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配套不够,主要是靠生产者依靠自身经验进行摸索,未能充分发挥模式应用的效果和效益。
4加快扬州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建议
扬州市应根据自身实际,按照“产业布局合理化、资源投入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质量生态化、废物利用资源化、环境影响无害化”的要求,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4.1加强理念引导,提升生态循环农业的环境氛围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不仅是为了更好传承农耕文明,而且也是为了破解发展难题,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要加强宣传引导,普及生态循环农业的知识和技术,宣传先进典型和模式,使各级农业部门、农业生产主体都能增强生态环保意识、资源保护意识和持续发展意识,并将这种意识变为自觉性的行动,逐渐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4.2加强规划引导,提升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层次
围绕改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综合分析本地生产实际、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编制全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理清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路径、发展重点。通过制定高标准的规划,让各级领导和农业企业知道为什么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如何去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要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督查,坚决杜绝“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消极应付现象,真正把规划落实在工作中,体现到行动里,表现在发展上。
参考文献
[1】江苏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课题组.江苏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实践探索[J].江苏农村经济,2017(3):28—31.
【2]2何云,徐慧娟,胡啸,等.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山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5(5):72—74,89.
【3】程冬霞,包建英.资源循环利用的海门实践【J].江苏农村经济,2016(12):71.
[4]钱渡.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现状及对策【J】学习月刊,2015(20):11—12
[5】张凤丽,张海.发展生态农业的多点透视[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4(4):27—29,33.
【6]楚云菲,李娜.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探析[J】创新科技,2015(3):20—22.
上一篇: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新三农” 下一篇:十堰市生态农业现状、问题与对策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