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28 08:33
摘要:十堰市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纯输水区,生态农业是十堰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主导模式。阐述了十堰市生态农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依据十堰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十堰市生态农业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生态农业;主导模式;对策思路
生态文明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十堰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内在要求,是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局的迫切需要,是发挥山区比较优势,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农村持续繁荣、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路径,也是汉江生态经济带和竹房城镇带建设的核心内容。
1十堰市生态农业建设现状
1.1生态农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据统计,2015年全市累计建立生态特色农业基地37.23hm2,总产值达165亿元,比2005年增长10倍,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75%;全市“三品一标”累计达335个。武当道茶被授予“湖北第一文化名茶”称号,龙王垭有机茶、圣水有机茶、八仙观有机茶、翠竹魔芋面条等产品先后获省优产品,70多个品牌在各级各类博览会上获金奖、银奖,30多个品牌获部优、省优和名优农产品称号。目前全市已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69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0家。
1.2生态农业的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形成
2000年,湖北省政府颁布《湖北省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使生态有机农业建设真正纳入政府行为;2006—2007年,《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湖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实施,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法律支持和政策支撑;同时,十堰市也提出“要把生态农业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发展思路,先后制定《十堰市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创建十堰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实施方案》,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作为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的切入点,使生态农业建设真正落到了实处。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移民和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突出
丹江口水库一期工程淹没十堰380km2土地,搬迁移民28.7万人,其中外迁9万人,就地后靠安置19.7万人。同时,近6700km2林地遭到破坏,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的70%锐减至20世纪80年代的32%,生态环境遭受史无前例的惨重破坏。二期工程建设淹没土地158.7km2,动迁移民17.8万人,其中后靠安置10.5万人。两期工程建设,十堰移民多达46.54万人,全国第一,举世罕见。其中,内安34万人,占73.1%。内安人员多为后靠上山,生产、生活、生存环境恶劣;外迁人员,由于对迁出地人文环境、生活方式、劳作技能等诸方面的不适应,出现了回迁返乡的突出问题。工程淹毁大量资源,内安、返乡大量移民,加剧了国土资源、基础设施,尤其是耕地资源的奇缺、脆弱。全市人均现有耕地仅613.3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旱涝保收耕地面积仅113.3m2。同时,按国家要求,丹江口库区核心水源区离库面1km范围内不能耕种,使得十堰山区耕地资源更加锐减。
2.2生态环境保护与功能脆弱的矛盾突出
1)水土流失范围大。由于生态伤害和山地生态特征,十堰市水土流失面积达11900km2,占国土面积的50.3%。平均流失模数0.5万t/(年·km2),年流失土壤2亿t以上,相当于400km2耕地的耕层土量。尤其是丹江口市、郧阳区、郧西县等库区县市,石漠化、荒漠化日趋加重。石漠化面积达2954km2,其中重度和极度石漠化面积256km2。
2)地质灾害隐患大。据普查,全市地质灾害隐患2593处,其中高易发区4564.65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9.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由于水位的上升和库容增加,十堰山区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可能进一步加大,预计累计影响库岸段130多公里。
3)极端气候影响大。生态变化与气候变化紧密相连,尤其是丹江口库区北部3县市,国家多次实施重点工程建设,使这里几乎变为荒山秃岭,随之而来的是年均气温比全市高1℃以上,年均降水量比南三县少100mm以上。持续干旱、低温冻害、暴雨、冰雹等极端气候加剧,没有无灾之年,只有轻重之分。
4)城镇环境防污基础设施薄弱。全市生活污水排放总量近2亿t以上,生活垃圾日产生量超过2000万t,目前全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工作任务量巨大。
3十堰市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十三五”期间,十堰市立足农业生态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实施“61”产业强农计划,突出茶叶、林果、草牧业、中药材、蔬菜、水产(饮)品六大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4000km2,六大重点特色产业综合产值均达到1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1以上。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特色产业对农民收入贡献达到60%以上,把十堰建成生态特色农业强市和重要的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4对科技扶贫的建议
4.1根据地域特色发展优势产业
依靠科技扶持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一村一品”,重点帮扶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贫困村,特别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贫困地区在开发区域性支柱产业时,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能发挥优势和潜力的若干产业作为区域经济的原始生长点,通过直接引进先进适用的技术和成果,开发产品或产业、形成拳头产品或支柱产业,向农户扩散技术,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脱贫致富[10]。同时,要考虑不同产业的地区适宜性,在自然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区不能简单推广应用,生态扶贫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等形式则更为可取。
4.2重视科技在扶贫、脱贫中的作用
科技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发挥更大作用,重在精准,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需求,制定脱贫计划,因村因户因人施策,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扶贫必先扶智,治穷必先治愚”,要依靠科技提高内生发展动力,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强化“造血”功能,积极应对因病、因灾、因教、因婚致贫、返贫。
参考文献:
[1]汪三贵.在发展中战胜贫困——对中国30年大规模减贫经验的总结与评价[J].管理世界,2008(11):78-88.
[2]郑庆昌,宋国林,王东炎.透视“科技特派员”制度——农村科技推广体系转变与破解“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4):1-9.
[3]赵武军.“农业专家大院”——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陕西农业科学,2004(4):69-70.
[4]赵慧峰,李彤,高峰.科技扶贫的“岗底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2):138-142.
上一篇:扬州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下一篇: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