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28 08:11

  摘要:本文在对现阶段我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现状;对策

  生态循环农业,又名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简单地说,就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三高农业(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它不单纯地着眼于当年的产量,当年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三个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把人类梦想的“青山、绿水、蓝天、生产出来的都是绿色食品”变为现实。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出现了生态农业,引起了各国普遍重视,且发展势头很快,大有不可阻挡之势。我国生态循环农业起步较晚,研究进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本文在对我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状况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为推动生态循环农业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我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我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自从人类发明了农药、化肥后,各种有害的化学物质随着农业进入生物圈,所有的生物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威胁,人类也不例外,于是我们常会听说有人因吃了含农药的农作物而中毒。此外,各种化学物质污染了土地,便出现了美国耸人听闻的“黑色风暴”。土地,人类生命的补给站,在各种化学物质的威胁下,正逐步变成一次性的。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没有多余的耕地能够让人类污染,于是,生态农业也就是生态循环农业诞生了,它旨在没有特殊化学物质参与的情况下,生产出“完全”绿色农作物。科学家们用农业敌害的天敌代替农药,用有机肥代替化肥等等一切用生物方式或不污染环境的“纯天然”方式抑制农业敌害的方法,都是生态循环方式,而用生态循环方式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形式,便是生态农业,也就是生态循环农业。

  2发展对策及建议

  生态农业是伴随着整个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全耨农业。为了搞好生态农业建设,一方面要注重总结与推广我国传统农业中适于生态农业的经验和做法,比如:合理轮作、种植绿肥、施用有机肥、横坡打拢、修建水平横田等等。这些都是广大农民十分熟悉并且愿意接受的措施;另一方面,要加紧研究与大力推广先进的生态农业新技术,如:为了减少白色污染而研制的光解膜、生物农药、生物化肥、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等。实践表明: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只有两个方面的措施结合起来了,效果才能更好。生态循环农业,可以说是个顶天立地的大农业。因此,要完成这项十分繁杂而又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农林牧副渔并举,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原则,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搞好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地推广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实践表明,不管哪种生态农业模式,都要突出抓好三大主体措施,这就是采用生物措施(如:植树、种草、增种绿肥等),工程措施(如:大江大河治理,在坡耕地上修水平梯田等),耕作栽培措施(如:合理轮作、深松少耕、横坡打拢、秸秆还田、增施农肥等)。这三人主体措施是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的。

  2.1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目前在积极开拓集体、个体、外资投入渠道的同时,政府仍应是主渠道,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明确稳定的投入比例。要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同时,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完善涉农贷款税收激励政策,健全金融机构县域金融服务考核评价办法,引导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农村信贷服务。要发展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要加大对科技型农村企业、科技特派员下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专利质押融资业务。要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贷款力度。国家和省级科研院所应发挥自身优势,推动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研究开发,充分利用先进的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生态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配套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如绿色良种、生物农药、病虫害生物防治、生物及有机肥料等,尤其是简单适用、成本低廉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2.2完善农村土地政策,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合理的农地产权制度可以较大程度地解决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外部性问题,促进农户使用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农户采纳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必要条件。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可以使农户明显感受到采用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带来的收益,从而增加农户采用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热情。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创新。同时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制度,以激励对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有效需求。

  2.3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由于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公共品特性,且目前我国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存在一些问题,但政府对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仍然应在公益性和准公益性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推广中起到基础性保障作用。要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要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设立公共服务岗位。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严格上岗条件,落实岗位责任,推行县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三方考评办法。对扎根乡村、服务农民、艰苦奉献的农技推广人员,要切实提高待遇水平,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要进一步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加强对农技推广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切实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要改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服务。

  2.4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要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强化服务“三农”职责,完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要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承担农技推广项目,把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工作考核,推行推广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要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推行专家大院、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服务模式,集成、熟化、推广农业技术成果。大要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

  2.5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要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生态循环农业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应用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作用,加大支持力度,加强辅导服务,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探索有效实现形式,增强集体组织对农户生产经营的服务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基层站所创办农业服务型企业,推行科工贸一体化服务的企业化试点,由政府向其购买公共服务。支持发展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质量安全控制、市场流通的信息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曙东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3,(4).

  [2]黄秉杰,刘东斌.绿色农业一一中国农村经济的新希望[J]农村经济,2002,(4).

  【3】邓立民,方天婪.21世纪中国绿色农业的战略选择及对策【J].生态经济,2001,(11).

上一篇:武汉都市圈乡村旅游客源市场需求分析 下一篇:淄博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