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28 08:13
摘要:自2007年淄博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示范市以来,全市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理念,完善规划,创新发展路径,推动农业由“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的线性物质流动方式,向“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方式转变,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文章对淄博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和经验做法进行了调查总结,并对如何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旨在为其他地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
淄博市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央一号文件有关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坚持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循环、高效、生态”为目标.以提高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和节本增效为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逐步形成了山区果菜、新能源,平原区秸秆综合利用,小清河流域养殖基地三大生态循环农业功能区,建立了10个生态循环农业核心示范区等试验示范典型,推动农业实现由“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的线性物质流动方式,向“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方式转变,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3年,全市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丰”,总产达到158.7万t;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实现“十一连快”,达到13392元Ⅲ;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农田有机质含量较六年前平均提高0.16%。农药、化肥使用量平均降低10%。
1淄博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1.1多元化渠道综合利用秸秆资源,促进作物秸秆转化利用
全面推进秸秆机械深耕还田,重点扩大秸秆过腹还田、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沼气、秸秆固化、生物质能源等转化利用能力。组建完善配套秸秆循环利用技术模式9个,建设秸秆青贮场所9处,年青贮玉米秸秆40余万亩,秸秆固化点40余处,秸秆生物反应堆6000个大棚,秸秆养藕4000亩,户用秸秆沼气5000个,大型秸秆沼气工程28处,制造秸秆颗粒年消化20余万亩的玉米秸秆.玉米机械深耕面积每年达到90万亩。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分别增产10%和12%.每亩为农民增收节支近300元。
1.2推广节肥、节药、节水、节种技术。实现农业投入品的减量化
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了全覆盖,建立村级测土配方技术示范面积8.47万亩。年累计推广粮食、蔬菜等农作物配方肥2.2万t,使用面积37.87万亩,技术推广面积300余万亩,减少化肥施用量3万吨,化肥利用率提高3%左右,每公顷化肥使用量减少100kg,节本增效1.7亿元。在临淄区朱台镇建成1万多亩小麦垄作示范推广基地,节肥10%、节水30%以上。在临淄、桓台、高青、沂源等4个项目县建立专业化统一防治示范区4万亩.全市专业化防治服务面积每年达到158万亩次。防治效果平均达到90%以上,每公顷农药使用强度减少0.5kg;粮食作物农药用药量减少5%以上.经济作物用药量减少15%以上。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扶持力度偏小。缺少资金支持
目前循环农业项目的覆盖面仍然偏小,循环农业发展中无论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人才的培训、技术的开发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生产者多为经济基础薄弱的农户,发展循环农业仅靠农户和农业部门显然力不从心。由于政府对循环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社会多元投入体系尚未建立健全,资金不足仍是制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2产业化经营相对滞后,后续服务比较薄弱
目前循环农业相关产业还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从建设。使用-+管理-+后续服务的产业链条,专业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管理和运作不规范.没有对循环农业发展起到应有的服务保障作用。尤其是农村沼气产业,产品市场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许多产品的质量不过关,这无疑加大了建设成本。影响了沼气产业发展。受服务经费缺乏、运作方式不成熟等原因限制,农村沼气的后续管理和服务还跟不上沼气产业迅猛发展的步伐。
2.3循环农业技术支撑不够,需要进一步强化
目前循环农业模式特别是适合当地的循环模式有待于进一步丰富和创新.部分循环农业产业链偏短,秸秆机械还田在综合利用中所占的比例偏高,多元化开发利用模式规模偏小,而当前对循环农业实用技术的研究和实践相对薄弱,循环农业的技术支撑需要加强。
3对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议
3.1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长效机制
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作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21。具体到各地市,建设生态文明,最基础的就是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为着力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推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建议各级政府设立生态循环农业专项资金.加大扶持政策和发展措施的研究力度,以适应当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需求;同时建议省有关部门结合本省实际,制定并完善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政策和法规,建立生态循环农业的核算体系。并纳入统计体系和考核体系,逐步形成”政府推进、市场驱动、企业发挥、全民参与”的长效发展机制。
3.2强化技术研发,建立促进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机制
建议设立省、市级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研发中心,整合各级、各类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农业基层技术部门技术力量,强化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提高技术创新力度。逐步完善支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创新循环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建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研发推广人才梯队,完善基层农技推广网络。加快生态循环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建立技术集成示范基地,通过开放性的试验示范,将先进的技术和成果直观地呈现在农民眼前.真正实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让农民学得会、用得上。
参考文献
【l】邱承江,张成旭,吴娟,等.2013年淄博统计年鉴[G].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新华网.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EB/OL].新华网.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EB/OL].新华网.
上一篇:我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转型期涉农媒体三农新闻资源开发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