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三农”读物出版的现状与突围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19 08:48

  【摘要】“三农”读物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是解释、沟通社会阶层达成新的共识的重要基础,促进农村读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农”图书出版规模发展迅速并呈现出一定特点,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着如选题量、出版结构、发行渠道建设等方面的问题。编辑应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主动树立“让农民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出版新理念。从多个方面破解“三农”读物的发展困局,努力实现“三农”读物出版的突围。

  【关键词】“三农”图书;科技兴农;发行量;数字出版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又重点提出“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以此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部署。在当前日益推进的新农村建设征程中,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个重要方面仍亟待推进。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农村经济的大发展、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催生出了农村生产、生活的观念新旧共存、价值多样性、文化碰撞、市场理性与道德重建等特点,这无疑已成为当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热点和难点。“三农”读物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是解释、沟通社会阶层达成新的共识的重要基础,也是农村文化大繁荣的发动机和加速器,因此对促进农村读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恰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加强“三农”读物工作、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尤为紧迫。研究“三农”读物出版情况、创新“三农”读物出版势在必行。

浅谈我国“三农”读物出版的现状与突围

  一、“三农”读物出版现状分析

  1.出版规模发展迅速并呈现出一定特点1999—2005年,全国共出版“三农”图书约2.6万种,平均每年3700种。2006年“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中专门设立“三农读物出版规划”,政策推动下“三农”图书出版显著增加。2007年以后,随着农家书屋建设的提速,策划“三农”图书的出版社和选题数量逐年递增,2009年选题数量已增至7106种,在所有选题中所占比例由3.o%增至4.1%;2010年服务“三农”的选题有7280种,比上年略有增长;2011年“三农”选题数量已达到7766种。【11这一过程中,一批长期致力于服务“三农”的传统社连续推出了一批受到农民欢迎的优秀图书,形成了以农业专业社和科技社为骨干力量,以人民社和大学社为重要力量,其他出版社积极参与的格局。近几年“三农”图书出版呈现出几大特点:一是选题结构和质量明显提高,选题呈细分走势,同一出版社对同一选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分解。二是选题范围大大拓展,反映农民生活的选题继续增加,是2012年“三农”图书的一个热点;农村文化类选题进一步丰富,成为“三农”选题的一大亮点。三是更多的出版社顺应国家大力推进农家书屋建设的机遇,重视“三农”图书出版,这类图书学科覆盖面广,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和好评。

  2.“三农”读物出版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的一些问题(1)选题量仍偏少,整体规模与潜在读者群很不相称。尽管“三农”选题数量迅速增长,稳定在每年7000种的水平,已成为我国图书出版中的重要板块。但与我国每年20万种左右图书出版总量相比,仍明显偏少。从供应规模上看,到2010年年底,全国建成的近30万家农家书屋,至少采购图书5亿册,但“三农”图书的出版仍存在较大缺口。(2)“农技书”比重偏高,出版结构不尽合理。目前,选题结构和质量进一步优化,但农业实用技术选题仍居“三农”类选题量榜首,2011年已占到“三农”图书的60%。结构失衡,品种单一,凸显了过剩与稀缺矛盾:一方面,种植和养殖方面的图书相对过剩,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居民急需的丰富精神文化需求的图书相对缺乏。农民买书难、看好书难的现象依然存在。[21(3)编写者缺少农村体验,内容供需脱节成为发展瓶颈。很多编辑、作者远离农村,缺乏农村调研,对农村的发展变化和农民需求了解不够,导致图书内容脱离实际。有的“三农”读物论文腔调明显,不能通俗易懂,导致部头大、学术味重、缺乏实际操作性。有的“三农”出版单位过于依赖政府的优惠政策,或可导致“三农”图书出版的原动力缺乏,形成编、读恶性循环,农村居民无好书可看,三农图书市场虚热过后势必归于沉寂。(4)“三农”图书还面临发行渠道问题。重复出版、质量较低、库存积压、效益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三农”读物首先讲求公益性,普遍存在经济效益低的特点,甚至很多图书到不了基层,到不了农民手中。农家书屋建设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但与庞大的市场需求相比,仍需要加大发行落地力度,完善农村图书营销市场。(5)其他信息传播媒介在农村的情况也不乐观。据统计,农民获取信息主要是通过看电视、读报刊、听广播,分别占85.78%、24.39%、21.32%。看电视是农民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手段,但全国的涉农专业频道只有10家,对农电视每年的播出量占我国电视节目播出总量还不到1%,节目内容选择有限,与我国7{L多农民的受众规模极不相称。【3】报刊虽占据农村信息传播的第二位,但总量也非常稀缺。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省(市)委机关报纷纷创办农村类报,多数农村报纸发行量达到50万份,不少超过百万份。进入90年代后,农村报纸发行量快速滑坡,近半数农民报停办或改办。目前,为数不多的农村报刊中,发行量超过10万份的已不多见。目前农村报刊千人占有率仅为7%o。党委机关报一般出不了村委会,农民看不到;都市报、晚报不愿去盲目扩大农村市场以免无效发行,农村报刊供应现状堪忧,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进一步发展“三农”读物显得尤为重要。

  二、“三农”读物出版的发展方向

  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专门阐述了农村文化大发展的意义、任务和路径。提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经常化”“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这不但为“三农”读物出版指明了方向,也为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

  三、如何实现“三农”读物出版的突围

  出版界服务“三农”要有新思路和创新意识,努力为不同阅读需求和文化层次的农村读者服务。着力实现选题突出、内容实用、形式灵活、便于推广的出版思路,从多个方面破解“三农”读物的发展困局。

  1.围绕农村需求,图书的策划创意应来源于农家与田野,选题从农民中来农村正经历重大的社会转型,日新月异的变化需要动态观察农村,而非把农村印象化、静态化。新农村文化建设正深入开展,“三农”图书要贴近农民变化了的实际需求。这样得来的选题才会更有生命力,占有市场的可能性会更大。编辑只有深入农村去体验、调研,才会摸准需求脉搏,有更多的选题自下而上产生。“选题从农民中来、图书到农民中去”,赢得读者喜爱。【4】“三农”图书出版不仅要在选题策划、信息采集环节深入农村,在出版发行之后更应深入农村,了解使用情况,检验图书是否合格。全国农家书屋工程为检验图书提供了良好平台。通过政府采购,农家书屋消化了大量的“三农”图书,农民是否看得懂、用得上,这是保证农家书屋能否持续发展、保证出版工作健康运营的重要因素。

  2.提高质量,科学细分读者群,策划读者群明确的读物农村居民基数庞大,文化程度不高,决定了“三农”读物传播空间大、读者层次多、需求差异大。关键要弄清楚什么能给农民带来效益,为他们所喜爱。要多在科学性、可读性上做文章,切实提高图书质量。讲究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注重普及,兼顾提高,最大限度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阅读需求。要注意科学细分读者群体,出版内涵深刻又喜闻乐见的读物。出版社专注于一些领域,集中优势资源,做“小河里的大鱼”。目前看,如优先针对大学生村宫、农民工、农村妇女儿童来设计选题。填补市场空白,差异化竞争才会获得市场的认可。

  “三农”读物的发行网络尚不健全。应继续加强“三农”图书的推介发行工作,引入现代物流体系,创新发行模式,拓展发行渠道。在“三农”图书发行中引进不同模式,与农村专业组织合作,吸引多种经营主体参与,努力扩大“三农”图书的覆盖面,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精品。

  参考文献:

  [1]李长惠.“三农”图书出版的问题思考[J].科技与出版,2009(8).

  [2][4]韩立华,张利洁.胡愈之策划出版三农图书对今天的启示[J].出版发行研究,2011(10).

  [3][6]吴锋,曹英群.关于我国农村报刊发行现状的调查报告[R]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我国农村报刊发行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2007.

  [5]郁宝平.“三农”图书如何进一步“走下去”[J].出版参考,2009(7)上旬.

上一篇:浅谈新形势下如何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下一篇:浅谈三农相关概念的提出历程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