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19 08:50
【摘要】三农,指农业、农村和农民,而三农问题,则是其存在的问题。三农及三农问题的提法,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党和我国学术界重要且独特的理论创造。三农概念及三农问题的提出,对我国缓解三农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道路指明新视角与新框架,其意义重大。
【关键词】三农;三农问题;农业现状
一、三农相关概念的提出历程
这个历程分为四个阶段:思想萌芽、提出内涵、概念凝练、国家正式公开使用。这是我党和我国学术界重要理论创造,具有独特性。第一阶段:思想萌芽阶段(1985年~1991年)我国国家农村政策研究部门及部分学者开始从宏观角度提出农村和农业问题,并深入调查及讨论。这些调查和讨论反映出:我国农村政策研究部门和决策层已开始越出以往狭隘的视野来看待和认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他们把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这三个问题加以区别,而在重视农业农村问题的同时提出对农民问题的重视,并将国家体制的宏观背景加入思考中。这是三农问题的思想萌芽时期。第二阶段:提出内涵阶段(1991年~1994年)在这一阶段国家农村政策研究部门和决策层沿着新思路,进行有组织的多方位调查与深入思考。在新的意义和层次上重新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将农业、农村、农民并提,提出三农概念的基本内涵。
1、政府明确指出三农问题的重要地位1991年11月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的召开对三农问题进行讨论,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其明确强调:“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2、政府围绕三农问题展开深入调查,并提出三农概念的基本内涵通过对这一阶段的梳理可发现,农业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及单位对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政策,已不单纯在农业领域,而是在整个国家的宏观政策背景下,将农业、农民、农村三方面联系起来,再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
二、三农相关概念提出的深层原因
三农概念及三农问题的提出,除了上述直接原因,还有许多深层因素。
1、毛泽东农民问题理论为三农概念及三农问题的提出奠定理论基础毛泽东的农民问题理论,结合了我国基本国情即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他对农民及其不同阶层的经济地位与政治态度进行科学且具体的分析,并得出结论: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根本问题、农民是中国革命主力军,还提出关于农民的正确政策。
2、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性为三农概念及三农问题的提出提供客观条件与现实基础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城镇化。工业化是社会经济结构由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转变的过程。城镇化是人口空间结构由散漫的农村向城市集中和转移的过程。由于历史与现实条件,中国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过程中存在不同于西方的一些特殊性:首先,现代化的类型、资本积累渠道不同。与西方国家先发型且富有侵略性的现代化不同,中国的现代化是后发型的,且不以发动对外掠夺来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三、结语
三农概念及三农问题的提出,使得三农成为一个充满希望的话题,因为它反映了三农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对认识和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实现现代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唤起全国上下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使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重要奋斗目标。第二,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农新道路的开辟,为认识和解决三农问题找出新视角、拟定新框架,转变原先三农问题的局部性,使其成为全局性问题。这是三农及其相关问题在认识深度和广度上的历史性飞跃。第三,促进三农工作的理论、制度、机制创新,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和缓解了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1]贾俊民,葛文光.关于三农概念与三农问题提法的考察[J].中国农村观察,2013,(05):86-94.
[2]赵忠升.“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的权益与能力[J].农业经济问题,2012,33(11):59-66+111.
[3]叶凤刚.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领导核心对三农问题的探索[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13(04):54-57.
上一篇:浅谈我国“三农”读物出版的现状与突围 下一篇:浅谈如何有效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