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17 12:07
[摘要]生猪养殖既是保障市场供应的菜篮子工程,也是农民增收的钱袋子,但粗放的生猪养殖方式也引发了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如何实现生猪产业的转型升级,保持生猪养殖与环境承载之间的平衡,是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论文基于对浙江萧山、龙游、义乌、绍兴、海盐等典型地区的调研,描述了当前浙江生猪养殖规模明显下降、结构有所优化的现状,分析了面临的资源约束日趋增强、环保压力日趋加大、污染治理成本增高、养殖户退出后转产转业难等现实挑战。浙江省生猪产业要实现“高效、低耗、生态、持续”的模式发展,需统筹考虑产业布局、创新转型发展模式、重视科技研发与技术推广、完善产业政策的顶层设计等。
[关键词]生猪养殖;资源约束;污染治理;生态循环农业;生态补偿
生猪养殖业是农业生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畜牧业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发展生猪养殖业,对稳定市场供应、满足消费需求、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生猪养殖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猪粪便尿液污染、猪舍废水污染以及病死猪乱扔乱抛引起的水体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柳玲玲等[11指出规模化养猪场产生的粪便、废水、废气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方面。杨惠芳比1揭示了嘉兴生猪养殖业带来的面源污染物量大、污染面广、危害严重的现状。孟祥海等口3分析了畜牧业对水体、农田土壤和大气环境的污染形势。陈瑶等H3提出养殖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为养殖场的污水、粪渣及恶臭对水体、大气、土壤、人体健康即生态环境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Kilbride等口1对英国112个大型商业生猪养殖场的调查研究发现,由于疾病的传播,仔猪死亡率已高达12%。病死猪若处理不当,也将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此外,生猪养殖业“低、小、散、乱”的产业布局形成了众多分散的污染源,治污主体内生动力的不足,设施设备和技术力量的缺乏,也增加了生猪养殖业污染治理的难度和成本u]。
1浙江省生猪产业现状
1.1生猪养殖总体规模明显下降
浙江省2010~2015年生猪养殖规模变化情况(图1)的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3年生猪养殖规模总体平稳,2013年至2015年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出现明显下降,其中生猪存栏量从2013年的1288万头下降到2015年的730万头,下降幅度达43.3%;生猪年内出栏量由2013年的1895万头下降到2015年的1316万头,下降幅度达30.6%。
1.2生猪养殖规模结构有所优化
从1998年开始,浙江实施以生猪养殖业为重点的规模化、生态化措施,推进千家万户的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为主的生产转型;通过农牧结合、畜禽排泄物资源循环利用,推进传统的规模养殖向生态化规模养殖转型[8]。图3显示,浙江省生猪养殖逐渐从传统一家一户的庭院散养向规模养殖快速转变。1998年全省生猪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重为45.58%,到2001年首次突破50%,为52.5%。随后规模化养殖水平持续快速提升,到2014年实现84.11%的历史记录,比全国平均水平领先13.3个百分点。表1为调研样本地区生猪养殖规模结构状况。受“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专项整治行动的影响,生猪养殖规模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1000头以下养殖场数量明显减少,1000头以上规模的养殖场数量稳中有升,从生猪养殖规模结构来看,单个养殖单元规模有所扩大,结构有所优化。总体上,浙江省生猪养殖业逐渐由农户散养模式向集约化、规模化模式转变,生猪养殖总体规模下降明显。受土地资源的约束和散养户的快速退出,未来要确保全省80%的猪肉自给率可能会面临一定的挑战。
2浙江省生猪产业面临的新挑战
2.1资源约束日趋增强
浙江是我国经济大省,但陆域面积小,丘陵山地比重大,环境承载容量有限。据统计,2015年浙江省常住人口5539万人,全省生产总值(GDP)42886亿元,人均GDP位居全国第4,但浙江省行政面积仅为10.55×104km2,单位面积土地GDP产值达40.65万元/hm2。一方面,可谓“寸土寸金”,各地用地指标原则上不批给生猪养殖业;另一方面,规模化养殖带来环境污染问题也已成为生猪养殖业持续发展的“拦路虎”,2014年,浙江省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达到109.64×104t。当前,资源的刚性约束是浙江生猪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最突出瓶颈。资源环境在生猪养殖中扮演着两种基本角色.一是为养殖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保障;二是作为污染物的接纳系统,在一定限度的污染范围内支持养殖业的发展[9一。当养殖规模过大,其资源需求以及产生的污染对环境的压力超过了区域环境对它的承载能力(即支撑和纳污能力)时,养殖业将难以持续健康发展。
2.2环保压力持续增加
近年来,新颁布的《环保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浙江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办法》等政策法规均对生猪养殖行业环境污染防治与处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浙江省委省政府先后提出“绿色浙江”、“生态浙江”、“两美浙江”等发展举措,并先后开展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811”环境整治和环境保护、“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一系列行动。各地从严关停的举措、严格的污染治理标准、“治污先治猪”的舆论压力均给浙江生猪养殖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环保压力。
3生猪产业发展策略探讨
3.1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在当前政府与社会均十分注重生态环境质量与污染治理的大背景下,不少地方政府对待生猪产业发展的态度往往是“少养猪、少污染”,对生猪养殖也往往采取简单的“关停”了事策略。这种观念与做法将会对生猪产业发展产生重大的负面冲击,从而影响生猪市场供给,甚至威胁国家粮食安全。政府应结合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考虑生猪供应自给率目标、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生猪产业发展基础、所处生态区位等因素,科学论证生猪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今后浙江省生猪产业发展的重点宜养区、限养区和禁养区,明确可养殖规模限量和具体的养殖条件,以便生猪养殖主体对生猪产业发展形成明确稳定的预期,引导生猪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3.2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种养结合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是按照“整体、循环、协调、再生”的生态农业原则,以生猪养殖为核心,通过种养结合方式,实现生猪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养殖对环境的污染。有条件的养殖场还在种养结合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农业,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附加值,进而实现生猪养殖和综合效益的优化。浙江龙游,同属一个集团公司的浙江兴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开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龙游丰享家庭农场,通过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了生猪养殖——排泄物利用——有机农产品生产的循环产业链。其中,兴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种生猪养殖;开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废弃物的回收与生态化处理;龙游丰享家庭农场则依托养殖基地,发展生态有机农场品与休闲观光农业。从国内外解决畜禽污染问题的研究及实践来看,种养结合、发展生态农业,将耕地作为其承载和消纳场所是根本出路。浙江应继续坚持农牧结合、种养平衡,按照养殖业发展与土地消纳相适应的原则,拓展生猪产业发展空间;遵循“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生态化”的原则,在山地、林地、果园或农田面积较大的地区,大力推广农牧结合型(猪一沼一田)、生物处理有机利用型[猪一蚯蚓(蝇蛆)一有机肥一田]等多种生态养殖模式,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4结语
保持适度的生猪自给率是稳定市场供给、确保粮食安全战略需要。正确处理好发展生猪养殖业与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关系,既要重视生猪产业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又要重视生猪养殖污染的治理;既要下大决心积极推进生猪养殖面源污染的治理,保护好生态环境,又要科学对待生猪养殖业,保持生猪养殖业健康发展,以保障市场供应,确保农民稳定增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柳玲玲,范成五,陈量.等.贵州生猪养殖的环境污染风险与治理对策E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2):165168.
[2]杨惠芳.生猪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一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3,34(7):25—29,110.
[3]盂祥海,张俊飚,李鹏,等.畜牧业环境污染形势与环境治理政策综述[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4,30(I):18.
[4]陈瑶,王树进.我国畜禽集约化养殖环境压力及国外环境治理的启示口].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23(6):862-868.
上一篇:基于黑水虻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下一篇:剖析“三农"问题的历史逻辑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