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17 09:11
摘要:对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产品质量建设过程中部分基地实行“猪一沼一菜”、“猪一沼一茶”、“猪一沼一鱼一鸭一草”、“猪一沼—果”等生态循环农业种养模式进行调查,对其运行方式、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并提出今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循环农业
“猪一沼一菜”、“猪一沼一茶”等种养模式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模式。它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和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El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的一种生态循环农业种养模式。此种模式适应市场对优质、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进一步改善农产品品质和提升档次,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而创造更多的效益来增加农民收入。本文对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产品质量建设过程中部分基地实行生态循环农业种养新模式进行调查,并对其运行方式、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具体阐述。
1江苏省连云港市生态循环农业种养新模式情况调查与探析
1.1主要模式
1.1.1“猪一沼一菜”种养栽培模式“猪一沼一菜”种养栽培模式主要是依据能量循环利用原理,在温室内建猪舍和沼气池,猪舍养猪,猪粪尿进入沼气池产生沼气,可增加温室内热源、增加优质有机肥料、改良土壤和提高蔬菜品质,逐步达到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的生产标准,这样既净化了家园、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效果。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沙河镇的“猪一沼一菜”、欢墩镇的“猪一沼一笋”推广面积上万亩,建造日光温室数千个,实现户年增收人7000元。
1.1.2“猪一沼一茶”种养模式“猪一沼一茶”种养模式是以农户为基本单元,利用房前屋后的山地、庭院等场地,建成以户为单位的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平面布局上,要求猪栏必须建在茶园内和与农户居住相结合,沼气池与畜禽舍、厕所三结合,使之成为猪粪、沼气、茶园整体工程结合体。江苏省连云港市石桥镇茶场、花果山乡茶场在这方面先行一步并取得明显的效益。
1.2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1.2.1循环生态农业为农产品品质提供了保障用沼液浸、拌稻种可达到出芽齐、扎根快和根系发达的效果。利用沼液浇菜和喷雾,可有效减少病虫害发生及减少农药的施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沼渣是改良土壤的优质肥料,连续施用沼渣后农田土壤颜色加深、团粒结构增多,对作物增产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满足了市场对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实现了农产品的高产、优质和优价。2007年农产品例行监测数据显示,采用此安全生产模式基地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为100%。
1.2.2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沼气是一种很好的燃料。沼液中养分含量丰富,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施用沼肥能显著改良土壤,确保果树所需的良好微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强果树抗性和减少病虫害发生。建一个10m3沼气池年可产气400~500n13,可获得l150.6万J的热量。早晨在温室大棚内温度最低时点燃沼气灯,沼气炉为棚室提供46024J的热量后能使棚室内温度上升2—3℃,可防止作物冻害。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施用沼肥的稻田,3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6%,团粒结构形成,微生物十分活跃,改善了农作物生长环境。用沼液对果树、蔬菜喷施,其保花、保果、保水抗旱性能显著提高,沼液也可以与农药同时使用。一个8m3沼气池一年能产出16m3的优质沼肥,可满足0.20~0.33hm2果园用肥,且较常规施肥增产20%以上、果品品质大大提高而成为无公害食品,从而增加果园经济效益。
2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种养新模式的对策建议
2.1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战略目标,大力推广“猪一沼一粮”、“猪一沼一菜”、“猪一沼一果”、“猪一沼一渔”等高效循环生态农业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龙头”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充分发挥资源、科技、市场等比较优势,通过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将生态循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以现有基地基础为核心,扩大规模,增强辐射带动,迅速形成产业积聚效应,并重点加强优势区域建设。江苏省连云港市的生态循环农业生产要形成以沙河、墩尚、白塔、桃林为主的区域化布局,力争经过2—3年的努力,使农产品安全生产模式种植面积达到0.67万hm2以上,并辐射带动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发展。
2.2加强循环生态农业引导,增加对农产品质量建设投入加大政府启动资金的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大力引导“三资”投资开发生态农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出台扶持措施,扶持农业企业申报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制(修)订标准,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农产品质量建设投入新机制。同时积极引进、示范推广优质、高效且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良种,并根据市场变化扩大或调减种植面;水果、蔬菜重在名、优、特、稀上下功夫;大力探索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在一定范围内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瓜果、蔬菜、花卉、盆景等园艺类农产品,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参考文献:
[1]郑世民,张建民,潘细水,等.“猪一沼一菜”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J].中国蔬菜,1993(6):1—34.
[2]钱勒英。孙月轩,董莉等.日光温室“猪一沼一菜”生产特点、效益与种植模式[J].上海蔬菜。2007(4):55—56.
[3]赵鹏,张国良.李纪平,等.日光温室“猪一沼一菜”生态养猪新技术[J].养猪,2007(5):29—31.
[4]沈剑,蒋治国,徐俊,等.常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3):67—68,72.
[5]吴志冲.我国沿海地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范例——上海市崇明县前卫村模式[J].上海农村经济,2004(3):19—21.
上一篇:江苏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基于黑水虻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