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实证分析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17 09:09

  摘要:对江苏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开展大量资料搜集及实地走访调查的基础上,以实例分析归纳总结了江苏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典型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探索进一步发展江苏生态循环农业提高农村发展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利条件;挖掘了进一步发展江苏生态循环农业可对接利用丘陵山区、黄河故道、高沙土地区、沿海滩涂区、采煤塌陷区这五大农业后备资源的综合开发;提出了可持续地推动江苏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对策。本研究对农业资源保护及生态修复、推动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江苏;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后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对策;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绿色农业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这成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目的和手段。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时在农业资源的供给上、生态环境的保护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上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为了有效破解发展难题,须要创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的方式,更加注重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绿色农业、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近年来,我国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也积极探索发展绿色和生态循环农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建立了保障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法律和制度,构建了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体系。江苏通过政府、企业、农户共同参与、市场化运作,探索了农业绿色发展的模式,逐步形成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格局。

江苏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实证分析

  1江苏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分析

  江苏省是经济大省、农业大省,但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到0.06hm2。江苏立足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约束趋紧,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嵋。的省情,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摒弃拼资源消耗、拼生态环境、拼物质投入的粗放经营生产方式,积极探索种养结合、农牧结合、生态养殖、立体种植等循环农业生产方式。1995年江苏省政府就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的通知》,接着又在全国率先确立了生态省建设目标。近年来,江苏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借鉴国内外成熟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技术,加强现代生态农业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攻关、应用和示范推广,积极推进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农业生态环境失衡的态势得到有效遏制,不少地方还有明显好转。江苏是生态循环农业的先行者,先后启动了生态示范县、示范区和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在传承传统农业循环生产特征的同时,探索了一条农业产品质量优质化、污染物残留最小化、废弃物利用合理化、农民收益最大化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

  1.1种养循环利用模式

  该模式是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的有机循环,分为单一循环和复合循环。单一循环是养殖业的废弃物进行沼气处理,提供种植业能源和有机肥。如宿迁利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猪一沼(有机肥)一菜”循环农业模式日1,即对养猪场粪污经沼气工程无害化处理,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照明、燃具等日常使用,沼液经管道输送后施入蔬菜大棚或日光温室,产生的沼渣经固液分离,残渣经简单堆制后用于蔬菜施肥。复合循环是种植企业(大户)将农作物秸秆通过青贮、膨化等方式,制成可供畜禽养殖用的饲料提供给养殖企业(小区、大户);养殖企业将畜禽粪便通过沼气发酵等方法制成有机肥回归农田用于种植业。如苏州金仓湖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太仓市666.67hm2水稻基地为秸秆原料基地,对秸秆收贮与饲料生产加工后,提供给东林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喂养羊;再对羊粪进行沼气发酵制成有机肥,提供给稻麦农田施肥,实现了种养问的复合循环利用。

  1.2废弃物集中处理模式

  该模式是收集所有农业废弃物后再集中处理、综合利用,具体是收集分散的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畜禽产品加工残余物等农业有机废弃物,采用相关的农艺或工艺措施,在农田辐射区内进行集中处理,使废弃物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并将产生废弃物的沼渣、沼液提供给下一个农业生产环节利用,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能源化处理,并利用于多层次,有效控制了环境污染,又带来了经济效益。如江苏苏港和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大丰市养殖场的废弃物收集,经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沼气经提纯为生物燃气,输送至大丰港华燃气有限公司管道供应给港区的工业使用,沼渣加工成基质和有机肥,沼液用于灌溉农田、废水养鱼或制造商品化的高效沼液液体肥。

  2江苏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有利条件

  2.1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

  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推动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农业部出台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提出优化发展布局,稳定提升农业产能;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田永续利用;节约高效用水,保障农业用水安全;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农业农村环境;修复农业生态,提升生态功能五大工作任务,对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使得江苏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有章可循、有制度保障,发展可以得到政策的支持。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五大理念的要求,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是必然选择。

  2.2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现实需要

  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就是要创造可持续的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供给机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是要通过创新的生产手段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农产品服务∞。61。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渴望生态、有机、功能化的营养产品,注重健康、关注营养且多样化、多功能的需求正在成为消费主流,追求良好的生存环境、优质的安全农产品Ⅲ。面对新情况、新要求、新期盼,农业发展迫切须要从追求产量、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尽快向注重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改变过去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经营方式,向集约节约资源、少排放或者零排放、少投入和合理有效投入的生态循环农业上发展。

  3江苏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潜力分析

  江苏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可以充分利用上述有利条件,使之转化为发展成果,但还须要科学研判江苏省农业资源潜力,特别是土地资源潜力,以此作为立足点和着力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全面发展。总体来看,江苏是资源相对缺乏的省份之一,尤其是优质耕地资源非常有限。然而,从土地的后备资源来看,江苏省还是有较大潜力的,特别是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治理,一方面改造中低产田,开发整治高标准农田,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提高了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另一方面新增开发了许多土地资源,拓宽了全省农业发展的空问。“十一五”以来,江苏就注重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主要开发了丘陵山区、黄河故道、高沙土地区、沿海滩涂、采煤塌陷地等五大区域的农业后备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始终将绿色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理念贯穿其中。根据上述全省综合开发生态循环农业的经验,笔者认为挖掘江苏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潜力重点应当放在五大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因五大后备资源地区生态环境本底清洁,没有或很少受到污染,又相对集中连片、经营主体集中,便利按照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借鉴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和总结借鉴省内的已有发展经验和教训,规划建设和创新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3.1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利用

  江苏省丘陵山区所占的面积比较大,是难得的土地后备资源,也是开发条件比较成熟的区域。开发利用丘陵岗坡荒地资源,就可大力发展经济林果,提高林木覆盖率,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哺1。通过生态观光园建设,营造自然景观,美化山区环境。全省丘陵山区生态环境多样,生物资源丰富,光热充足,环境污染少,具备特有的生态环境优势,适宜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为主的生态循环农业。通过综合开发利用,丘陵山区可望成为江苏省现代农业的重点区域,成为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外向型农业的窗口,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空问很大。

  3.2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利用

  江苏省黄河故道全长约496km,主体为狭长高亢的地上悬河,黄河故道沿线有耕地、园林、林地、滩地等在内的土地资源相对丰富。该地区气候条件良好,适合果蔬复合栽培、高效立体种植;由于故道地形地貌独特、林木植被茂盛、环境优美、水质良好、空气清新,也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但故道地区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技术落后,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加大资金投入,集中力量治理外,还必须依靠科技,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以间作轮作、秸秆还田、减量化测土配方等进行生态种植,且规模开发、整体推进。调动农业经济组织的积极性,将分散的项目区连点成片、连片成带,着力打造黄河故道特色生态循环农业。

  4对策建议

  4.1制定生态循环农业专项发展规划

  在农业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中,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突出对生态循环农业的规划设计,制定生态循环农业的专项规划,并对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作出总体设计。将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绿色农业,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贯穿于规划的全过程。规划要明确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总体目标、布局安排、主要建设内容及保障措施。突出农业资源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突出生态环境建设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突出农业的多功能性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农业资源利用由平面利用向立体利用转变,由单一利用向综合、多元的复式利用转变,由一级利用向多级利用转变,从根本上改变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发挥区域资源多样性、优质化的优势,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实现品种多样化布局,产业多元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农业标准化、科技化、产业化和外向化水平。

  4.2加大科技研发和创新力度

  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科技强有力的支撑,无论是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农业投入品减量化使用与替代技术的应用、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还是种养结合、农牧结合生产模式的发展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都是常规技术所不能解决的,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撑。可以说可持续技术进步及应用程度直接决定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因此,强化协同创新、协作攻关、持续攻关,着力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突出生态农业重大技术创新、生物农业重大创新、种源农业重大技术创新和设施农业重大技术创新。江苏既有良好的科技研发人才队伍,又有较强的财力支持,为技术集成、协同攻关提供了有力保障。利用科技研发建立多元化引领性高端农业,发挥农业多功能特点,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推动江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韩长赋.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N].农民日报,2015—11—26.

  [2]王永作.江苏两型生态循环农业范式的路径选择.[EB/OL].[2012-03—09].

  ?[3]尚庆伟,刘淑梅,黄国兵,等.江苏省连云港市生态循环农业种养新模式探析[J].江苏农业科学,2008(5):293—295.

  [4]翁伯琦,雷锦桂.以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推动生态强省建设的思考[J].鄱阳湖学刊,2012(6):93—102.

  [5]邱启程,袁春新,唐明霞,等.基于供给侧和需求侧需求视角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8):5—9.

  [6]沈贵银.关于推进江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若干问题[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8):1—4.

上一篇:借势“五水共治"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下一篇:江苏省连云港市生态循环农业种养新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