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14 08:59

  摘要:绿色农业是按照生态学、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绿色农业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江西省目前共有5种不同类型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农林间作种植与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结合、优势互补模式;立体式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模式;以自然村落为依托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农超对接”发展模式。

  关键词: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可持续发展;江西省

  绿色农业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根本方向,是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快速而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绿色农业可以简单理解为运用生态科学、系统科学、生物科学以及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从本地农业经济资源的现状出发,持续利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绿色农业模式是在一定地域内、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各个要素彼此组合、作用,具有特定结构、功能、效益和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的具体表达形式。江西省地形地貌多样,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地域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农业经济技术条件不同,因而需要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生态农业模式。目前,江西已形成5种不同类型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农林问作种植与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结合、优势互补模式;立体式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模式;以自然村落为依托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农超对接”发展模式。现分别简述如下。

江西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一、农林问作种植与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该模式主要以赣东北丘陵山地区、赣西北山地丘陵区、赣中东丘陵山地区和赣南山地丘陵区等林地资源丰富地区为代表。近年来,江西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和林业生产现状,按种群生态与生态位原理加以合理配置,发展了林油、林苗、林药、林菌、林菜、林禽等产业,并形成了油茶林套种问作以及柑园养土鸡、竹园养土鸡等互利共生发展模式。该模式是一种以短养长、充分利用土地的农、林相互结合模式,并运用生态学上的地域性原理和生态位原理,即在大地域上依据水、温、土、地貌等条件确定适宜树种及其密度,而在具体小地块上则按种群生态与生态位原理加以合理配置,使林木与农作物互利共生、协调发展。随着城镇化对农业发展空间的挤压,应大力推广“林一花一油”“林一草一禽”“林一果一草一禽”等多元组合模式,努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林下农业。

  二、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结合、优势互补模式

  该模式主要以赣南山地丘陵区、赣东北中低山丘陵区、赣中东丘陵山地区为代表。江西是农业大省,作物秸秆类和禽畜粪便类农业废弃物资源丰富,目前,江西基本形成了赣南、赣东以“猪沼果”为主,赣中以“猪沼菜”“猪沼粮”为主,赣北以“猪沼鱼”为主的生态循环经济新格局【2J。总体上看,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结合、生态互补模式是以养殖业为龙头,以沼气建设为中心,串联种、养、加工等产业,广泛开展沼气综合利用,按模式化、标准化运作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根据周边农田、果园、池塘、林地资源的规模,确定养殖场的选址和规模,做到周边种植业完全有能力消纳养殖场产生的粪便、污水。

  三、立体式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模式

  该模式主要以鄱阳湖冲积平原、赣抚平原、吉泰盆地和赣西粮食高产片为代表。传统的早稻一晚稻一绿肥、早稻一晚稻一油菜、中稻一油菜等“老三篇”模式,农业结构单一,稻田效益低下【4J。近年来,江西结合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和农业资源种类丰富的特点,着力加快“山一水一田”立体开发,积极引导农民根据农作物特点进行作物套种,种养结合,实行稻田养鱼鸭、莲田养鱼、鱼(蚌)一果(桔、菜、草)等一系列立体种养模式。立体式生态农业开发模式把耕植业和养殖业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优化组合,充分挖掘了各种农业资源的生产潜力,实现了各种农产品之间的有效互补,并解决了农业废弃物和农业污染的问题,是一种契合江西农业发展特点的模式。应加大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在山卜开发以脐橙、油茶等为丰的经济林,依托山塘、水库、河泊发展水产多层混养、肉禽规模养殖,发展“稻鸭共生、莲鱼共处、果禽共荣”等立体种养模式。

  四、以自然村落为依托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

  该模式主要以城郊型地区和特色民俗村镇为代表。它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休闲时代到来的需要,开发农业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使第一产业的农业具备第三产业的性质,从而提高农业效益的一种有效探索【5J。近年来,“农(渔)家乐”、休闲农庄、观光采摘园、文化生态旅游园、饮食旅游、休闲乡村等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江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以农旅融合为重点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构建起“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发展布局,是现代农业与文化、休闲、培训及体验相结合的发展新模式,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及生态“三位一体”的效益以及很强的推广价值[6’71。如鄱阳湖流域、自然湿地等具有独特自然景观的区域,主要发展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新农村示范区和民俗文化浓郁的乡村,主要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等生活体验型休闲观光农业。

  五、小结与建议

  1.小结本文通过对江西现阶段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江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应根据江西省各地不同的地形地貌特点和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采取最有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②今后江西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应以本文中5种典型模式为基础,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的两个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峥J。

  2.建议首先,要坚持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并重,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问,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策应生态农业发展新趋势,积极推广“猪~沼一果”、发酵床养猪等循环农业模式和水产健康养殖;其次,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通过外引内联、联强联大,在粮油加工、林下农业、休闲农业、农产品综合利用等项目中,培育扶持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刚,张春艳.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初探[J】.生态经济,2011(10):117-120.

  【2】季凯文,彭柳林.地形地貌多样型地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4):125一128.

  [3】许爱民,吴晓军.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江西循环经济示范模式探索[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218—247.

  [4】方创琳,冯仁国,黄金川.三峡库区不同类型地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效益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228.234.

  [5】李风琦,曹建华,朱再昱.江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2):127.130.

  【6】朱华武,张好记,傅志强.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探讨[J].经济地理,2013,33(6):132一134.

上一篇:绿色农业产地生态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 下一篇:广东河源市绿色农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