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农”问题角度分析我国农村社会问题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12 09:06

  摘要:我国农村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农村环境和农村居住条件也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在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如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婚姻伦理问题突出和农民社会保障水平低等。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从广义的角度分析,农村社会问题由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构成。因此,要解决好农村社会问题,实现振兴乡村的目标,就要从“三农”问题着手,并解决好“三农”问题,将三者有效地结合,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三农”;农村社会;农民收入

从“三农”问题角度分析我国农村社会问题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处于下降趋势,从近期看,要加大“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力度;从远期看,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村集体土地制度、产权制度等基础制度改革,构建提高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1]。自2003年以来,党中央已连续16年制订和出台了有关“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一如既往的重视和发展短板的决心。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将乡村振兴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1农业问题

  随着生产技术的创新,我国农业发展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中国人均粮食已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已获得很有富余度的较充分保障。我国已有一定规模的粮食主产区,主要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山东和河北等十三个省份。但是我国农业仍存在部分地区农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生产规模小和农产品价格低等问题上。我国部分农村地区仍处在传统农耕时期,农业生产活动仍主要依靠体力。农民因为收入水平低,而无法及时有效地引进和购买先进的生产设备。同时,部分地区耕地面积小或分散且地理位置偏僻等问题,也限制了农民对先进技术设备的使用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其次,农产品的普遍性和农产品市场的复杂性也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低廉,低价的农产品也降低了农民的收入和生产积极性,农民逐渐脱离对农业收入的依赖。虽然在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部分地区保障了农产品价格或根据当地条件发展特色农业,但由于见效慢或受益面窄,仍然很难带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价格低也是限制农业发展和农民地位提高的主要原因,低价的农产品决定了农民的低收入,也限制了农民社会地位的提高,并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阻碍农村社会的发展。再次,受男多女少、婚姻礼俗等问题的影响,很多农村家庭放弃耕地,用它来修建房屋或扩充建筑面积,青壮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等行为也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活动的减少,限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村问题

  2.1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

  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种地所得的微薄收入,因为农村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产业发展少,所以人们不得不选择外出务工。城乡差距使得农村中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导致农村人口在数量上和年龄结构上分布不合理,同时村庄建设在城乡对立格局和户籍管理、房屋建设制度不完善背景下向村庄外延膨胀,致使内部急剧荒芜“外扩内空”,农村空心化现象显现[2]。务工农民因为没有固定居所,所以不得不把老人和小孩留在农村老家。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学校逐步向异地学生开放,家长为了让小孩享受优质的教育和方便照顾小孩,就把小孩带在身边,这样也就导致了有的家庭留下老人独居农村。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在城里赚到钱后选择在城里买房定居,这也加剧了农村的空心化和荒芜现象,形成农村发展缺少人才和劳动力的问题。亲人之间的长期分离造成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从而使家庭亲子、夫妻关系淡化,对未来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长造成不利影响[3],给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阻碍了社会进步和发展。

  2.2婚姻伦理问题突出

  由于我国男多女少的社会现象,农村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较城镇有一定的差距,大部分女性倾向于城镇生活,这也使农村女性资源越来越少,而且结婚成本和婚姻风险也越来越高,这无疑给本就困难的农村家庭增添更大的负担。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农村,大龄未婚青年现象都很普遍,这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增添了很多不稳定因素。近年来,成年人外出务工使得“临时夫妻”和“候鸟儿童”成为了社会关注和热议的话题,这些现象不仅容易造成家庭婚姻破裂、教育断代,导致家庭分裂,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讲,更影响和制约我国城镇化质量的提高以及良性发展[3]。

  3农民问题

  从古至今,农民始终都是最基础的职业,农民的社会地位普遍较低。大部分家长都尽心尽力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从小教育他们走出农村,摆脱“农民”这一称呼。这使得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孩子都脱离了对农业的了解和认识,阻碍了农村人才的引进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每天忙于赚钱或田间劳作,主要从事体力劳动,对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动态关注较少,当然这也受农村地理位置偏僻、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宣传工作不到位等问题的限制。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趋缓,我国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农民稳定增长收入和农民工稳定就业挑战进一步增多、难度加大,农民收入问题突出,成为困扰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脱贫的难点[1]。农民问题还体现在生活问题上,农产品价格低廉、农村产业少导致农民收入低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为对农业收入的依赖度减少,大多数青壮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妇女和儿童在家,给农村养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老人处于无人陪伴、精神生活欠缺的生活状况下。在农村文、娱、体等基础配套设施欠缺的情况下,大多数居民仅仅依靠打牌来消遣度日,这也加剧了农村土地荒芜现象。

  4解决农村社会问题的对策

  在“三农”发展战略上,习近平同志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以城乡关系认识“三农”问题,提出“农业兴才能百业兴、农民富才能全省富、农村稳才能全局稳”[6]。要解决好农村社会问题,就要须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着手,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1发展绿色环保的高质量农业

  在解决农业问题上,发展现代农业是关键。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工业化和经济生态化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深入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7]。这就需要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引导企业进行投资,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服务,不仅要在农业技术知识的普及上下功夫,而且还要加大生产设备的投入,减轻农民生产劳作的压力。要加强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合作,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并提高农产品质量,创建品牌,从而保障农产品的价格。通过建设农贸市场,引导农民开拓市场,建立“互联网+”、“公司+农户”等模式增加农产品的销售率,促进农村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借助乡村绿水青山的环境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和绿色农业,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产品规模化生产,贯彻实施土地流转、租赁等制度,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和闲散资金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资源,实现从规模化生产到绿色高效农业的转变,并有效地将它们相结合,形成链条式服务,激发农业发展活力,从而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达到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

  4.2加强农村建设

  要解决好农村问题,既要发展农村产业,又要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发展农村产业可以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保证农村居住人口。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优越感,进一步巩固人们对农村的热爱。①需要政府加强扶持力度,并支持和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积极引进企业进行投资和开发,开拓和利用农村市场等资源,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减少和避免农村土地荒芜和空心化现象。②要加强新闻媒体和教育部门的宣传教育,培养村民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减少拜金主义行为的盛行,减少婚姻等礼俗给农村家庭和居民造成的压力,维持农村生活的和谐稳定。③加强政府治安管理机构对农村的巡查和法律知识的宣传,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保障农村居民生活的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王怡靓.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J].金融经济,2019(2):36-37.

  [2]李河辉,莫国芳.农村空心化的成因及影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6):1883-1885.

  [3]李丹.农村社会治理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山西农经,2018(4):1-4.

  [4]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在浙江的形成与实践[N].人民日报,2018-01-21(001).

  [5]齐宇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7(2):137.

上一篇:从发展新常态透视我国新“三农” 下一篇:N行三农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