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山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10 11:19

  摘要:该研究旨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分析了梅州山区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包括存在群众生态意识淡薄、开发无序、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人才匮乏、资金投入不足、品牌维护不力等主要问题。提出着力构建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行生态种养模式,引导科学耕山、立体开发、农旅结合,集成生态栽培技术,严格农药管控,规范建立安全食品生产基地等对策,以期为山区生态农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对策建议;梅州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解决农业生产中生态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缓解生态危机,关键在于建立能实现经济与生态共同繁荣的生态农业,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融合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达到生态与经济、人与自然在更高发展水平上的和谐统一[1]。梅州市是广东省最大的山区市[2],总面积15876.06km2,现辖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平收稿日期:2015—03—15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6836230001);粤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项目(粤农[2011]437号)作者简介:林新(1973一),男,硕士,高级农艺师,E-mail:1123955086@qq.corn173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和五华县,总人口528.64万人。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处,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过渡地,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是我国第5个文化生态保护区,粤东北重要的饮用水源涵养地,全国知名的长寿之乡,其中蕉岭县为第7个“世界长寿乡”,大埔县、丰顺县、梅县区为“中国长寿乡”。“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梅州的生态资源禀赋,光、温、水、气、土等农业生产条件极佳,已发现1040km2富硒土壤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梅州市委市政府相继提出了精致高效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战略,实施耕山致富大会战,创建生态产业发展区[3]。通过努力,梅州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农业方兴未艾。

梅州山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

  1梅,kl,I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1.1形成九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

  多年来,梅州大力发展金柚、茶叶、名贵树木等经济作物种植,做活山水文章,推动农业精致高效、特色发展。2014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3.55%;水果面积21.47万hm2、总产133.0万t,其中金柚3.55万hm2、总产73.2万t,柑桔橙类0.92万hm2、总产17.5万t;茶叶1.17万hm2,总产1.38万t;蔬菜产量217.13万t;烟叶产量1.06万t;粮食播种面积21.93万hm2、总产123.10万t,其中水稻17.66万hm2、总产106.12万t;水产养殖面积1.46万hm2,总产10.95万t。打响了“梅州金柚、平远慈橙、嘉应茗茶”三大特色农产品品牌,形成了林木、水果、茶叶、油茶、南药、优质稻、蔬菜、烤烟、畜牧水产养殖等九大特色主导产业,并形成一批特色明显的专业村、专业镇。

  1.2建成一批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区

  特色高效农业与生态文明建设、文化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增加,生态旅游农业快速发展。如雁南飞茶田将农业与旅游有机结合,融茶叶生产、生态公益林改造、园林绿化和旅游度假于一体E41,被誉为“现代农业开发的成功范例”。雁鸣湖度假村依托绿色生态环境,兴建“春晖园、夏晓园、秋实园、冬融园和森林公园”等景点,以及金柚、杨梅、有机蔬菜等农业基地,成为广东省“高标准现代化生态农业开发示范区”。此外,以金柚、慈橙、茶叶、油茶、优质稻、南药等为主打产品,相继出现有熙和湾、龙威、飞龙、阴那山、金穗、西岩、客天下、阿鲤廊等生态农业园区,生态农业型经营主体达400家以上。

  2存在问题

  梅州市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受地理环境、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制约,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2.1生态资源保护力度不够

  总体而言,梅州市生态资源保护力度不够,经济发展中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的面源污染仍然严重。仍存在农业与非农产业、农村与城镇在耕地和水资源的竞争等影响[3],农药使用、垃圾危害、工业排污、水土流失、土地弃耕丢荒、畜牧业排污、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坟墓占地等,已经成为制约梅州市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2.2群众生态意识仍较淡薄

  梅州山区信息较封闭,人们思想观念相对滞后。受传统生活方式和传统农业经济的影响,部分群众对环境保护认识不足,生态意识和绿色消费观念仍较淡薄。如一些农民仍然在食用作物上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大量施用化肥,砍伐生态林、乱扔垃圾、盲目耕种,养猪养禽选地不科学造成排泄物污染,生活污水倒灌鱼池等。

  3促进梅州山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生态发展理念

  一是改变传统农业观念,坚定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信心和决心。生态优势是梅4,1、l最大的后发优势。叶剑英元帅在1980年5月回家乡梅州视察时指出“在山要吃山,吃山要养山”。广大群众要深刻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富民强市的重要抓手。二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生态优先、富民优先、走耕山致富道路的理念。要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试点和样板作示范带动,增强绿色生态意识,充分认识到广泛植树造林,发展有机茶叶、有机水果等长寿食品,就是变优势资源为生态农产品,变“荒山”为“金山”,就是保护环境的生态经济,就是造福人民千秋万代的幸福产业。

  3.2整合优势资源,构建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一方面要立足本地特色农业,引导构建生态农业循环链。梅州作为粤东北地区最大的园艺产品产供区,应充分发挥金柚、慈橙等特色产品优势,走生态种养道路,按照“地上栽树,树下养禽,吃虫食草,生态放养”的思路,推广畜一沼一果等立体种养的模式,在果园内套种红薯、花生、蔬菜、绿肥、大豆等农作物,及散养土鸡等,提高畜产品和水果品质[5],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资源一产品一消费一再生资源”良陛循环,打造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激活品牌效应,园区示范带动,形成生态农业经济产业链。品牌是市场的通行证,有了品牌更应该保品牌,发挥品牌作用。要继续培育发展广东省名牌产品、全国名牌产品。以梅州市金柚协会、客都稻米协会等农业“十二协会”为抓手,引导实施生态农产品品牌、名牌战略,坚持以优质绿色的农产品开拓市场。可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175息、项目资金支持、信息和人才服务等方式,如设立生态农业发展基金,每年评选奖励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优先支持生态农业龙头企业项目建设,支持生产经营者以林地、耕地、农产等资产抵押贷款,扶优、扶大、扶强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6]。在各县(市、区)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以点带面,促进形成生态农业产业带、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群。

  参考文献:

  [1]孙彦泉.试论生态经济农业[J].生态经济,2002,18(3):19—21.

  [2]梅州市农业局.打造“三位一体”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助推山区农业快速转型升级[J].广东农业,2014(2):11—12.

  [3]林新.耕山致富是推动梅州生态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J].梅州社会科学,2013(1):33—34.

  [4]张伟清.梅州雁南飞茶田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3):190—191.

  [5]彭海乐.果园土鸡散养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4(10):53—54.

上一篇:美国发展生态农业的成功经验 下一篇:基于云计算理论的“三农"信息平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