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09 10:48
[摘要]我国东部地区农副产品流通的市场规模、经营状况、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高于中西部地区。由于农副产品流通渠道建设的差异,东中西部地区农副产品流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明显,呈现出东高、中塌、西低的发展态势。农副产品流通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农副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民众生活水平等差异,都是导致我国农副产品流通对经济增长贡献呈现出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为此,国家在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支持力度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应加强互利合作。
[关键词]农副产品流通;经济增长贡献;区域差异分析
我国的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粮食、甘蔗、蚕桑、茶叶、水果、蔬菜、畜牧水产、林业等农副产品产业逐步形成,各类农副产品的销售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为经济增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据统计,我国农副产品流通限额批发市场有3000多个,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近5000亿元[1]。自从商务部2006年实行农副产品“双百”工程以来,我国加快建造了一大批农副产品市场,对推动农副产品流通的作用显著。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极大地增强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当然,东中西部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其农副产品流通的规模以及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有所不同。
一、我国农副产品流通的区域现状分析
我国农副产品流通在区域市场规模、经营现状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三个方面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从2015年我国农副产品流通的市场规模和经济增长可以看出我国农副产品流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态势[2](见表1),具体分析如下。
二、东中西部地区农副产品流通对经济增长贡献
的差异分析东中西部地区农副产品流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可以从东中西部地区农副产品流通与经济发展差异比较、东中西部地区农副产品流通与经济增长贡献差异分解来进行分析。
(一)东中西部地区农副产品流通与经济发展差异比较
2010—2015年我国农副产品流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变化趋势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农副产品流通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呈现出从西部到东部递增的趋势。在2010—2013年期间,东部地区农副产品流通分别是中部地区的1.9倍和西部地区的3倍。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渐提升,农副产品流通区域差异也在逐渐扩大[5]。2013—2015年东部地区的GDP总量分别是中部地区的2.1倍和西部地区的4.5倍,其间相对应的农副产品流通量,东部地区分别是中部地区的1.9倍和西部地区的4.1倍。
(二)东中西部地区农副产品流通对经济增长贡献差异分解
表3指出了2010—2015年东中西部地区农副产品流通所对应的GDP增量以及基尼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从这些数据可知,2010—2015年我国农副产品流通对应的GDP增量一直都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三、结论和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得知,东部地区农副产品流通的市场规模、经营状况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高于中西部地区。由于农副产品流通渠道建设的差异,东中西部地区农副产品流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也很明显。农副产品流通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农副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差异,都是导致我国农副产品流通对经济增长贡献呈现出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针对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这种差异,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
国家要在交通建设以及与农副产品流通相关的其他项目建设上给予中西部地区一定的资金支持。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交通条件相对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副产品的流通。因此,中西部地区的农副产品流通要有大的发展,必须补齐交通落后这个短板。中西部经济实力有限,国家加大对其支持的力度很有必要,应在航空、铁路、公路建设等项目上向中西部倾斜。与此同时,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副产品生产、储存、流通等软硬件建设的国家支持。
(二)中西部地区应加大作为
除了国家必要的支持,中西部地区自身更要主动作为,大力兴建交通网络,连通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消费基地,使农副产品能够及时运出产地,及时到达消费市场。城市要重视农贸市场建设,改扩建老旧、褊小的市场,兴建高层次、规模大的市场,为农副产品的交易提供足够的空间,实现农副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目前,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农副产品流通能够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将生产信息、流通信息、消费信息及时发布和反馈,使农副产品的流通规模和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与信息技术有关项目的建设应引起中西部地区的高度重视。
(三)加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互利合作
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农副产品流通方面优势互补作用明显,开展区域之间的合作大有可为。东部地区可给予中西部地区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中西部地区则可用自己出产的特色农副产品回报东部地区,使得各方的利益搭成一定的平衡,这样有利于各方建立长久、和谐的互利合作关系,促进中西部地区农副产品流通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强.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建设研究[J].农业经济,2016(2):138-139.
[2]黄桂琴,赵连阁,王学渊.城市偏向市场分割与农产品流通产业增长区域差异[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8(2):24-37.
[3]吴舒,穆月英.基于时空特征的我国蔬菜流通及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6(2):18-25.
[4]纪良纲,米新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基于农产品供应链视角[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7(6):49-55.
[5]颜波,刘巳.基于Extenics的农产品供应链竞争力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16):61-68.
上一篇:农副产品网络化管理的设计与建设模式 下一篇: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