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视域下的“用工荒”问题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09 10:27

  摘要:分析了“用工荒”问题凸显的原因,并提出“用工荒”问题不单单事关企业,事关工业、服务业,也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息息相关。造成“用工荒”的原因不仅有农民工工资待遇低,生活条件差,福利水平、社会保障不到位等,还与传统用工模式的弊端,新生代农民工远大的就业创业理想有关。解决“用工荒”问题对于“三农”问题的理解与深入,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关键词:“用工荒”;农民工;“三农”问题

  农民工,广义上讲是指进入城镇务工的具有农业户口的人员,它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广泛分布在建筑业、采矿业、餐饮业、电子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当中,以体力劳动为主要特征。

“三农”问题视域下的“用工荒”问题研究

  1“用工荒”现象

  “用工荒”就是用工短缺现象。“用工荒”首次出现于2003年,并呈现愈演愈烈的势头。2012年春节过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温州等全国各地相继出现“用工荒”问题,不少企业提高了农民工高工资,仍无法解决用工短缺的难题。很多工程因无人施工而搁置,企业也因用工短缺而暂时停产。而在此之前的2008年年底,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中小企业密集的义乌、温州等地首当其冲,出口导向型的企业为降低运营成本而进行大规模裁员,导致2000多万农民工被迫失业待岗。以上现象都反映了农民工就业的一个共同问题,即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就业权利难以得到保障。

  2“用工荒”原因分析

  2012年年初的“用工荒”,从表面上看源于2011年大规模的员工离职。员工离职原因归结起来包括企业的薪酬福利、社会地位和企业管理等诸多因素。但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各行业企业员工的平均离职率达到18.9%,为2008年以来最高。然而2011年薪酬水平却是上涨的,多个省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达到21.2%。10多个城市最低工资提升了10个百分点以上¨-2]。但却还有很多的员工选择了离职,个中缘由不容忽视,很多专家学者揭示称中国的“刘易斯拐点”业已出现,人口红利时代即将作者简介刘建飞(1987一),女,河北永清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新农村建设。收稿日期2013-03--04结束。笔者认为“用工荒”出现原因有如下几点:

  2.1农民工工资水平低,生活、工作环境恶劣农民工向来被视为社会底层的民众,工资水平低,2011年薪资水平虽然上扬,但工资的涨幅没有物价提高的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屡禁不止,农民工劳动成果得不到有效的保证,这是离职率不降反升的原因,也是“用工荒”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2.2以往用工模式弊端凸显,农民文化水平低,农民教育培训没有跟上以往用工模式,建立在劳资双方不平等的地位之上,低端简单劳动供给者因替代性强而不被企业重视。企业在招聘时处于优势地位,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属于企业挑人而非人挑企业;在管理时也属于强者,不满意时即可炒员工鱿鱼。另外,农民工本身文化水平低,且其就业具有高流动性,导致他们难以进行持续的职业培训,技巧成长较慢,因此导致了职业需要与职员技能的不匹配,这在一定水平上导致“有岗无人上,有人无岗上”的供需错位。农民个人能力有限,而国家在技工教育上长期的不重视和投入不足加剧了这种劳动力供需上的不匹配。

  3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用工荒”现象本质上反映出来的还是农民问题,单纯依靠企业的改进招_T-行为,即使暂时解决了的“用工荒”问题,却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一问题的根源,类似的问题还会相继发生。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解决“用工荒”问题还是要从解决“三农”问题全局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关注农民最渴望、最迫切的需求,切实使农民的权益得到保障。这就需要农民、企业、国家、社会各尽其能、各善其责。3.1农民工方面农民应加强自身危机感意识,提高自身修养,提升职业技能,这是谋求更广阔发展的根本。目前国家也有相关政策,要求各级政府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提供必要的服务,做好农民工就业和培训工作。农民应把握住此类的机会。当今农民兼业化倾向明显,务农之余外出打工人员占很大比例,在就业方向上仍局限于建筑、餐饮等行业.加强其自身危机感意识对于改变其自身命运,乃至整个农民群体命运至关重要,只有农民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的处境,对生活和工作作长远的规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身的前途与出路问题。在此问题上村委会将有莫大的发挥空问。税费改革后,村委会职能萎缩,很多地方呈现名存实亡的状态,在政府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下,农民工教育和培训工作理应得到顺利的展开和切实的进行。3.2企业方面企业应定位于长远发展战略,树立平等观,转变人才观,改进管理策略。企业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应把员工放在与自己同等的地位来对待,现如今信息化高速发展、人才流动频繁,新兴媒体网络监督作用突显,政府着意关注和改善民生,企业高高在上的时代渐趋远去,企业自当以人为本,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给员工以人本关怀,以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挽留人才,创造更多的财富价值。另在发展企业方面,还应注重企业的城镇化发展趋势,鼓励特色产业在乡镇扎根布局。发展乡镇企业有利于农民就近择业,减轻不必要的生活成本,但是前提是企、眦工资水平与城市差距不能过大。3.3政府方面政府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分配制度,建立合理的市场机制,让经济社会发展的阳光普照全体人民口J。事关人类生存最根本的衣和食,都掌握在农民的手中,但农民所生产出来的粮食、棉麻等却属于初级产品,因工农业剪刀差,而在工业生产的整个流程中受剥削最为严重。在社会公共品的分配上,农民明显处于劣势,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明显低于城市居民,这些都给农民增加了沉重的生活负担。合理的资源分配,能够体现社会的公平,给予农民应有的保障,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健全的市场运行机制,使农产品有效输出农村,同时能够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就业平台,避免盲目择业。3.4社会各界社会各界应在心理上消除农民与市民在身份上的差别。农民只是一种职业,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并不矮人一头,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这是对人的人格的最基本的肯定与尊重,是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的表现,不仅对用工问题的解决有帮助,也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有深远意义。

  4小结解决

  “三农”问题不仅仅是乡村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问题。用工荒的出现是一个节点,它昭示着人口红利时代的结束,由廉价劳动力支撑的中国式经济奇迹的结束∽o。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将会得到更多更好地重视和对待,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人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悄然变化,使得长期以来难以找到突破口的社会改革,有了破冰的可能。而于“三农”问题而言,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即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对农村的发展意义深远。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城乡二元结构的迅速打破和一个崭新的“以人为本”时代的到来。如果没有一系列制度和规则的保障,无论是“以人为本”还是“人民的幸福和尊严”,都可能沦为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1年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EB/OL].

  [2]阿保.时评:2012让你的企业远离用工荒[N/OL].经济视点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

  [4]刘俊彦.新生代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EB/OL].

  [5]秦岭.我国现有分配制度对农民剖芟的制约及其治理对策[J].桂海论丛,2006(6):25-28.

  [6]南风窗编辑部.用工荒.转型中国的节点『J].南风窗.2010(8):32—33.

上一篇:“三农"问题战略下的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 下一篇:“三农”融资政府担保基金法律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