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战略下的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09 10:25

  摘要: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近十多年来更是出台众多的扶持政策,以实现农业、农民和农村更好地发展,而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则是根本。为此,以“三农”问题战略为切入点,根据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可以通过制定出台合理政策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师资水平、采用多种渠道或方式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重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等途径,促进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三农”问题战略;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

  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是“三农”问题战略中的重要部分,政府部门、学校以及相关机构就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都在不断地努力。就农村本身而言,由于各方面的资源比较有限,农村经济、教育等发展也相对缓慢。其中,农村教育面临的困境非常多,致使农民的文化素质仍相对低下,由此也制约农村的发展。此外,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需要的都是现代化的人才。由此可见,在“三农”问题战略下,引导农村教育进行现代化发展极为必要,本文将从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意义、发展现状与瓶颈、应当采取的对策等三个层面进行探讨。

“三农"问题战略下的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

  一、农村教育现代化对实施“三农”问题战略的意义

  “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命运”,的确教育能够提升人的文化素质、塑造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可见教育十分重要。而进行农村教育现代化,则更能体现出教育的重要性,它对我国实施“三农”问题战略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推进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可以大大提高农民各方面的素质,为“三农”问题战略夯实人才基础。在“三农”问题战略中,提高农民的素质是其中的战略要求之一,而农村现代化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一旦农民素质提升,“三农”问题战略必然会更好地实施。通过现代化教育,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民主法治素质等各方面的素质必然会提升。农村的教育结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将现代知识、技术等传播到农民当中,农民的思想则得以开拓,这对促进农民自身的发展既具有极大的好处,也能促进整个农村的发展。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教育与农业的发展关系极为密切,从过去到现在农村教育力量以及资源不足,始终都牵制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前,通过采取措施努力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可以有效提升农村人口各方面的素质。并且农村人口也能在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手段的基础上,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活动中,从而也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此外,农村人口经过现代化的教育后,结合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可以更为理性且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实现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与现实意义。农村建设包括许多内容,例如,农村环境的建设、农村人口的精神面貌建设等。实施农村教育现代化,对建设良好的农村环境、改善农村人口的精神面貌等也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在农村环境建设方面,农村现代化教育能够引导农村人口重视自身环境的建设,并就环境中存在的“脏、乱、差”等问题,农村人口则会有一定的自觉意识,努力去营造一个好的农村生活环境。在精神面貌方面,在现代化教育下,农村人口更多的是呈现出积极向上,具有一定的创新和探索精神。总而言之,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也可以推进农村的整体建设。

  二、我国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现状与瓶颈

  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意义已经不言而喻,但什么是农村教育的现代化?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现代化近几年具体的发展状况如何?这些都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根据以上农村教育现代化对实施“三农”问题战略的意义分析,农村现代化教育可以说是“三农”问题战略实施的基础工程部分,而做好农村教育现代化不能一蹴而就,就它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实际上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其中还面临许多困境,广大农村的教育现代化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农村教育现代化的两个维度

  就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内容而言,主要包括物质、制度、行为、心态等的现代化。针对农村教育现代化中的物质和心态的现代化两个维度,可以做一个比较深入的阐述,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可以从有关物质、心态等方面人手。当然,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在这些方面正有所改进。

  1.农村教育物质的现代化。农村教育物质的现代化,要涉及相关的教育资源,主要指的是教育相关的设施设备方面的硬件。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以及我国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农村教育也对现代化的教育设施设备有一定的需求,尤其是对教室、多媒体等的需求在不断增大。但是,这些设施设备在农村教育中还明显不足。

  2.农村教育心态的现代化。在农村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心态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农村教育实践中逐步衍生出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其思想以及心态都应当意识到通过教育、知识,要付诸实践,既不断促进自身发展,也不断促进农村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将个人理想、奉献社会与农村的整体发展有机统一在一起。

  (二)我国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现状

  为实现各区域之间的教育平衡,我国针对农村教育目前采取许多措施,与此同时也在不断促进农村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就我国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现状看,其取得的成效主要有两个突出的亮点:一是我国农村教育中的硬件建设(信息化水平)指数增幅非常大,根据数据统计,在2011年关于农村硬件设施建设方面指数为0.343,到2012年指数则增长到0.396,增幅达到15.45%。由此可见,农村教育物质方面的现代化有了一定的成效。二是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也随之提高,根据数据计算,农村的受教育人口的规模、教育投入的水平、师资状况等都有所上升。教育部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乡村教师总数为330万人。城乡教育差异逐渐缩小,农村教育资源在逐步丰富。以上就是我国农村教育的总体发展现状,其主要是呈上升的态势发展,农村教育的现代化正在逐步实现。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农”问题战略下,农村教育物质现代化的上升趋势更为明显,由此带动的农村教育形态、制度等方面的现代化也逐渐凸显。

  三、“三农”问题战略要求下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对策

  根据对我国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现状以及瓶颈分析,要想进一步推进其现代化的发展,就要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统筹兼顾。因此,在“三农”问题战略发展要求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有力地推进农村教育的现代化。

  (一)制定出台合理政策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三农”问题是我国发展中的重要部分,而要实现“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依赖农村教育现代化,促进其发展,而“三农”问题战略也可以促进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因此,政府需要给予极大的支持与鼓励,并且根据以上对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瓶颈分析,政府也要制定出台合理的政策,协调农村教育的发展。而相关的政策尽量要实现农村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丰富扩展农村教育资源的目的。此外,加大对农村教育相关经费的投入,让农村学校能够购置现代化设施设备,逐步实现农村教育物质的现代化。同时,为减小各省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差距,制定出台的政策内容还应当为区域的协调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对此,政府可以应用财政转移支付、实施扶贫工程、组织对口支援等方式,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支持。由此,农村教育现代化也可以实现农业、农村以及农民的整体发展,实现“三农”问题的解决。

  (二)采取有力措施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师资水平

  在农村现代化教育中,教师是其引路人,并且教师发挥的作用是主要的。教师要将现代化的教育带入农村中,首先需要从农村教师的结构优化人手。具体措施如下:~是鼓励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为扩充农村教师,为农村教育现代化打下基础,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促进农业院校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例如,学校为毕业生提供此类的实习、就业机会,或者通过相关政策,引导学生在农村执教,并由此增加农村教师的人数。而高校毕业生执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得农村教师结构的改变,同时也为农村教育现代化注人较大可能性。二是稳步推动“三农”问题战略,吸引教师来农村执教。促进农村教育现代化,要利用“三农”问题战略,在农业方面与科技结合实现农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民生活生存问题,改善农村环境。由此,吸引更多的教师来农村执教,从而优化农村现有的教师年龄、性别等方面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改善农村教育设施设备,逐步促进农村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李薇,李德芝.邓小平关于“三农”问题战略维度论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7):502—512.

  [2]胡品俞.“三农”问题及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2015(31):77—78.

  [3]陈国华,张旭.农村教育现代化的误区、现实问题与发展策略[J].现代教育论丛,2015(6):19—23.

  [4]顾馨梅,吴志娟.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2(10):11—13.

上一篇:“三农”战略下现代新型农民培育新思路 下一篇:“三农”问题视域下的“用工荒”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