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08 11:08
摘要:地方政府行为对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影响重大。由于地方政府官员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人”特性,及现有行政行为监督与绩效考核评估滞后于发展需求的客观影响,使地方政府行为失范,偏重城镇化而弱化新农村建设。突出表现在主观行为意识偏重、资源配置偏重、城乡规划与管理偏重等方面。基于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发展目标,采取主观行为意识纠偏、统筹区地总体规划与城乡综合管理、搭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资源配置与共享平台、构建复合型绩效评估体系等措施,将能有效避免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矛盾与冲突。
关键词: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地方政府行为;经济人;耦合发展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战略措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持、互为条件、不可或缺,推进城镇化是新农村建设和以城带乡的动力,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建设新农村是城镇化健康发展和城乡良性互动的必然要求,二者只有实现互动耦合发展,才能共同作用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地方政府及地方政府官员作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主体,发挥着主导作用,因而地方政府行为对于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耦合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但当前地方政府行为失范,”重城轻乡”成为普遍现象,因而总结这种现象,分析其内在根源,纠偏这种失范的地方政府行为,探索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发展,是当前地方治理与”三农问题”探讨的迫切需要。
一、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与地方政府行为
(一)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尽管城镇化这一概念在学术界缺乏权威阐释,但城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的确获得了学术界一致认同。城镇化被公认为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必经的历史阶段,被誉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水平的主要参照指标①。立于国家视野,城镇化与人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世界171个国家或地区人类发展指数与城镇化率之间直接展现出正向关系;在78个高人类发展国家和地区中人类发展指数不低于0.8,有72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率超过50%,只有不到10%的高人类发展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率低于50%②。在世界城镇化平均水平超过50%的国际背景下,我国的城镇化无论是对于自身还是对于t!t界来说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预言: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①。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表明,稳步推进城镇化,是我国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对于我国而言,城镇化作用突出表现在扩需带增长、缩小城乡二元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在扩需上,面x,-j-全球经济危机,扩内需成为我国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重中之重,而城镇化显然是扩内需重要手段之一。据有关部门分析,城镇化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以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②。城镇化伴随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住宅投资,这对于依靠旺盛投资需求拉动经济高增长的我国来说不容小觑。而且在今后一段时期,维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还会继续依赖这种投资需求。此外,我国目前的消费需求,尤其是农民消费需求严重不足,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带动消费需求是目前不容回避的重大经济问题。城镇化将使许多农民转为市民,增加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扩大农民消费需求。在缩小城乡二元差距推进成效一体化上,城镇化是弱化”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突破口。我国目前城乡差距巨大,”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其根原在于城镇化大大滞后于工业化,限制城市辐射作用发挥,加之工业化主导战略形成的工农业”剪刀差”的长期作用,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长,拉大了城乡差距,最终形成”二元结构”。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上,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必须依靠城镇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明显滞后,这是由第三产业本身特性所决定。第三产业的生产和消费具有高度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要求有较高的人口集中,形成对商业、餐饮、娱乐等服务业的巨大需求,从而降低供给成本和交易费用,最终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但我国目前城镇化水平较低,不具备人口的集聚效应,缺乏第三产业发展所需”门槛人口”,制约第三产业发展③。
(二)新农村建设不可替代之现实纵观世界历史,回避新农村建设而仅依靠城镇化实现现代化显然是天方夜谭。没有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不仅现代化、工业化难以实现,当前亟待解决的”三农问题”也难以有所突破。早在2006年,回良玉在省部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讲话时就指出,今后”三农”问题的解决,要靠两条腿走路: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对中国经验与中国道路的实践阐释,而中国经验与中国道路正是以为9亿农民想办法、找出路为起点和基点。发展经济学家WilliamArthurLewis和Theodor—eSchultz将发展中国家农业落后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农业部门使用传统生产要素。改造传统农业的基本途径是在农业部门引人新的生产要素,配置产业发展的新优势。MichaclP.Todro的”Todaro—Model”强调了在”二元经济结构”转变和工业化进程中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认为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不能仅依靠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而更要同时依靠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使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不断缩小,最终使”二元结构”消失④。”底子薄”的国情背景,面对近9亿农村人口,仅就现有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要想在几个”五年计划”内让如此多的农村人口进城显然不可想象。城镇化水平低,城市接纳力严重不足,如果盲目地强制推行城镇化,使农村人口被迫涌人城镇,中国将在短期内形成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贫民窟。
二、行为失范: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冲突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因而如何加快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成为地方政府重要职责,也成为国家x,-j-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考核评估的主要参考指标。对于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官员而言,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都是重要职责所在,理应同等重视。然而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权责意识观念转换不足,公共服务精神难以树立,地方政府官员往往从自身利益与地方政府经济效益出发,使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失范,突出表现在偏重城镇化,而弱化新农村建设。导致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冲突多发。
三、行为纠偏: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发展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驱动现代化的两个巨轮,二者密切互动,相得益彰。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城镇化与农村建设只有实现积极互动、耦合发展.才能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从国内来看,建国六十多年来城镇化与农村建设并未实现互动耦合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现代化应有发展进程一从世界范围看,无论是韩国”新乡村运动”或日本”造村运动”,还是德国“城乡等值化建设农村运动”,都是城市化与农村建设耦合发展典范,正是通过这些运动加推了这些国家实现现代化,而“拉美现象”则从反面验证了这一点①。因而,如何纠偏地方政府行为,使其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实现有效参与和有限干预,协同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一体化,实现二者互动耦合发展,是当前我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该如何作为的关键命题。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