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视野中地方大学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08 11:06

  摘要:以地方大学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梳理了大众化过程中地方大学所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机遇与挑战以及新农村建设对地方大学的需求,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大力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快速提升根本要素是农民素质的提高,即人力资本的投入。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则是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基本手段。高等教育大众化,正是促进这一转化的重要途径,地方大学作为大众化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必须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管理机制,切实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资本服务、科学研究与开发服务以及文化服务等产品服务,并在服务的过程中,寻找机遇、突破困境、促进发展、实现双赢。

  关键调:大众化;地方大学;新农村建设;相互关系

  0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快速迈进。这条发达国家走过的路,中国也正在走。但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移”,似乎不是“有备”而来,而是在一种“急迫需要”和准备不足的“匆忙”中“拐进”大众化这条道路的。为什么要大众化、怎样大众化是从开始“转轨”时就考问着决策者和研究者的2个问题。

大众化视野中地方大学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研究

  1地方大学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在分析地方高校发展情况时,应从社会经济、政治因素、地理因素、民族因素、文化因素和历史因素等多个视角来进行研究和“解剖”。

  1.1当前地方高校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今天,虽然只经历了十几年时间,但却跨越了一些国家需要几十年时间才能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的历史阶段。中国已经成为本专科、硕士、博士招生和在校等多个“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然而正因为“大”,所以矛盾与问题也不少。

  1.1.1快速到来的大众化步伐给地方高校带来的许多直接问题与矛盾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开始“提速”,从此中国的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到一个从官员、学者到广大民众评价不一的“多问题”时期。而肩负着大众化和扩招主要任务的恰恰是地方高校。大众化肇始的几年,特别是当时一种“创新”的观点和理念——把高等教育当着产业来看待。受“产业化”思想的影响,各级地方领导好似发现了“新大陆”,把地方高校的扩招当着一场直接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促进城市快速壮大的“良药”,予以重视和经营,而许多地方高校领导也视其为“千载难逢”的机会,开始了新的“教育大革命”。然而大众化毕竟是在“准备不足”的态势下产生,既解决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和社会发展及缓解就业的需要,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

  1.1.2高校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落实本来《高等教育法》有明确的规定,高校具有面向社会办学的各种权利,是独立法人实体[2]。但目前除了毕业生就业、教育经费的筹划等难度较大的事政府职能部门不想“管得过多过细”外,其他方面,如招生计划、人事职称、干部任免、科研课题等政府主管部门仍然管得过多,统得过死,政府直接参与和干预学校运行过程,大学实际上还是政府的“附属单位”。而现实中对大学和大学老师的评价体系——重数量轻质量,重论文、课题轻解决实际、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的“量化”评价,困扰着地方高校的领导者和老师。他们不得不把大量的精力耗在做论文、跑课题上,不断重复着那些“重要”而又难以直接在经济社会实际中发挥作用的所谓学术成果。

  1.2地方高校发展和机遇在地方,在新农村建设

  地方高校在新一轮的改革发展过程中虽然存在着以上所阐述的甚至还有更多的矛盾和问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发展最直接的机遇就是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地方现代化过程中蓬勃开展的新农村建设。

  2新农村建设对地方大学的需求分析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在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怎样将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变为人才资源,决定着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现代化的成败。人力资源要转化为人才资源靠的是教育,而地方大学作为地方教育的最高层级,在教育新型农民,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向市民转化,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等方面发挥着地方其他教育机构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2.1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对地方大学的教育需求分析

  美国著名的人力资本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4]在长期的农业经济问题研究中发现,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农业生产迅速提高的重要原因不是土地、人口与物质金融资本投入的增长,而是人的技能的提高,即人力资本是决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后来的罗默和卢卡斯等的研究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些研究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不是由物质资本的多寡决定,而是由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决定,人力资本积累越多,经济增长率越快[5]。

  2.2新农村建设对地方大学的科技研究及服务的需求分析

  农业科技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延长农业产业及促农业产生化经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农民的持续增收,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强农业及农产品的竞争等方面而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而农业科技的发展,需要地方大学的科技研究服务。当前国内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每万名农村人口中仅有4名农业科技人才,而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则有40多名,且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受新的价值观和择业观的影响,农业科技人才大量外流,年青一代择业时将目光投在热门专业上,投在城市里,导致人才断层、后继乏人,将成为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8]。而另一方面,国内高校却又拥有一支非常大的科研队伍,在这支队伍中,地方大学是一支重要的科研力量。有学者研究,地方大学的研究与开发人员占高校总人数的63.8%;在教学与研究人员中,地方大学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占总人数的67.7%;在研发人员中,地方大学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占总人数的64.1%[9]。因此,地方大学如果能不断创新机制,优化方法与手段,积极投入到农业科技研究中去,必能优化农业科研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

  3地方大学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的战略,是党执政兴国的时代要务。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源”的地方大学理应“责无旁贷”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时代大潮中去,寻找契机,有所作为,共同发展。

  3.1地方大学要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自己的发展定位

  地方高校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其开办的目的和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都直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只有立足于地方,依托于地方,服务于地方,才能有更好地发展自己。地方高校要根据自己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确定学校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农村现代化当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地方高校要把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区域生产力作为学校服务于地方的目标,进一步凝炼为地方服务的方向和特色,进一步奏响为地方服务的时代旋律。

  3.2走向农村,走向田野,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

  教育是乡村的希望,田野是教育的未来。地方高校其生源主要来自于乡镇农村。从不同省市、不同地区的调查统计发现,在地方大学有61.5%以上的生源来自于乡村;而中国未来的消费和生产的增长点,也会由城市转向乡村,广大的乡村世界是地方大学的发展希望所在。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5

  [3]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中国社会形势分新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90-292.

  [4]福克讷.美国经济史[M].商务印书馆,1989:37.

  [5]刘华东.教育投资:促进人力资本发展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02(5):40.

  [6]赖明谷,徐和清.寻找发展:地方大学与新农村建设[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248

上一篇: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智慧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下一篇: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冲突与耦合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