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村经济发展笔谈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08 10:36

  摘要: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未来三农工作要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扶持贫困人口发展等方面改革创新。江苏省从2006年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已有9个年头,吕美晔在《江苏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分析》一文中从行政村和农户家庭的角度出发,对村级层面新农村建设中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情况和与农村居民的子女教育、养老医疗等农村社会服务需求进行了分析,结合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要求,提出了未来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方向和主要对策。金高峰在《农业生产与社会化服务:现状、困境与对策》一文中对江苏省农业生产与社会化服务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农户发展家庭农场意愿不强、农民入社比例不高等问题是阻碍江苏农业生产与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因素。江苏省应综合考虑苏南、苏中、苏北及农业大、中、小户之间的差异,调动广大农户的主观能动性,协调处理好个体、社会组织与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多元健康发展。

  关键词:江苏省;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

江苏农村经济发展笔谈

  随着全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形成,我省经济发展进入改革创新的深水区。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未来三农工作要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扶持贫困人口发展等方面改革创新u],为确保经济稳定发展做出重要支撑。新农村建设是我省推进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省新农村建设从2006年开始全面启动,已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目前,我省实施新农村建设已有9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行政村新农村建设现状与主要问题

  (一)交通村村通工程和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良好,但苏北地区有待加强

  1.交通村村通工程建设情况。镇村公交是江苏省在“两个率先”中提出的重要发展模式和理念,对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学生上学安全、农村居民购物、就医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镇村公交发展是江苏省“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实现全省城乡一体化战略,为三农工作和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之一。依据规划,到2015年全省50%以上乡镇实现村村通公交计划。从本次调查数据分析来看(见表1):在被调查地区中有75%的地区通了公交车,并且运行正常;有25%的地区还存在未通和运行不正常的情况。村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良好。但分区域来看,苏南地区100%地实现了村级公交的正常运行;苏中地区有76.90%的地区实现了村级公交的正常运行;苏北地区则仅有52.60%的地区实现了村级公交的正常运行。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情况。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饮水安全事关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印发了《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5}45号),2007年和2012年又分别印发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和《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2012年,全国农村水利工作会议指出,要在2015年以前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江苏省省政府办公厅2010年印发了《江苏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法(试行)》(苏政办发[2010]29号)的通知。截至2012年年底,江苏已提前三年完成国家核定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保证了1776.7万农村居民有水喝。但目前,江苏省仍有1482万农村人口存在不同程度的饮水问题,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仍旧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村级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推进难度很大,短期不宜强行全面推进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2013年11月11日,环保部发布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建设与投资指南》《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理项目建设与投资指南》《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建设与投资指南》和《农村小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项目建设与投资指南》等四项指导性文件,这对我省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和新一轮全省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是我省率先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也是一项惠及城乡居民的民生工程。但从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村级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推进难度很大。

  二、村级社会事业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一)适龄儿童就学距离较远,教育后勤保障不力

  目前,让子女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增加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在农村地区这一观念也已经深入人心。从调查数据来看,约85%的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期望都是大专以上,这表明农村家庭期望子女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变社会阶层的愿望十分强烈。若子女有机会能接受大学教育,84%的家庭都愿意对此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这表明子女教育依旧是农村家庭最关注的问题。

  (二)村级卫生体系建设较好,但医师数量和素质有待提升

  江苏省自2003年开始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简称新农合),到2006年,江苏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2013年江苏省农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接近100%。新农合的全面开展,基本重建了村、镇、县三级卫生医疗体系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本次调查数据来看,100%的行政村均设立了村级卫生室,平均拥有执业医师数量2人左右,农村居民对村级卫生室的设立均表示支持。但在实际调查过程中,课题组也发现,不少地区往往存在村级卫生室挂牌执业资格医生与实际治疗医生不符的情况。这一方面是由于村级医生数量不足所致,另一方面也反应出村级卫生室的医师数量和素质都有待大幅提升,特别是村级卫生室亟须全科医师,这将是未来农村医疗改革的重点。

  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本文的分析,我省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整体成效显著,这为我省如期实现“两个率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未来我省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要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将新农村建设朝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为此,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化我省新农村建设。(一)新农村建设要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朝加强制度建设和加大监管力度方向转变

  1.行政村层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依据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科学有序发展。我省乡镇层面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时期已经过去,行政村层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主要方向。但行政村层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考虑村庄萎缩和村镇合并的实际情况,要依据各地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的要求科学合理的开展,避免资金无效使用。如本报告所说的农村生活污水管道集中处理目前就不适宜全面推进,应在集中居住度较高的村落进行试点推广,盲目追求污水处理率只会造成资金的大量浪费。

  2.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制度化建设和加大监管力度。新农村建设涉及多个领域,且需要多部门协同工作,这就要求每项工作需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的权责。这既有利于每项工作有明确的主管部门实施,又能追究实际操作中存在的责任。此外,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工程的监管力度,并改变目前上级主管部门考核下级的单一考核模式,要逐步将农村居民的满意度评价纳入到监管考核体系中,要让新农村建设真正为民办事,为民办实事。

  (二)新农村建设要重点深化农村医疗卫生

  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一体化

  1.农村医疗卫生改革要在完善新农合的基础上,鼓励农村居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逐步形成多种险种齐保的医疗保障体系。新农合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居民就医难和就医贵的问题,虽然新农合制度本身还存在筹资水平低,报销比例不到位,区域差距大等问题,但是随着新农合覆盖率和报销水平的提高,公共财政负担也越加沉重。要保证新农保制度的正常运行,引入商业医疗保险势在必行。如果说新农合具有普惠性质,主要让农村居民享有基本医疗保险,那么商业医疗保险则主要针对居民住院和重大疾病的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的引入既可以缓解新农保的财政资金的压力,又能很好地降低农村居民因大病、重病导致的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风险。

  2.农村养老保险要加快推进力度,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力争通过5~lo年的时间,建立起稳定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保障体系。未来我省老龄化程度还将进一步加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已经提上日程。由于养老保险存在缴费年限和支付水平等问题,因此,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会像新农合那样在短时间内显示出明显效果,但它是未来5~10年我省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攻方向。在加快推进农村养老保险的同时,要鼓励民间资本进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居民选择依靠子女养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农村缺乏必要的养老院和养老机构。截至2013年年底,全省已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2338家,其中政府办养老机构1476家、社会办养老机构862家。全省共有各类养老床位数42.80万张,占老年人口的2.86%,其中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床位数14.46万张,占总床位数的比例达33.80%,护理型床位9.84万张,占总床位比例达23%,由此不难看出,引入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加快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EB/OI,].(2015—0201)[2015—04—20].

  [2]曲福田,何军,吴豪杰.江苏省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实现程度与区域比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2):6266.

  [3]朱文兴.论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81—85.

上一篇:结缘“三农”:一名记者的乡村振兴新视野 下一篇:国外农村建设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