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三农”:一名记者的乡村振兴新视野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08 10:33

  内容提要:十九大报告提出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作为一名“三农”记者,作者用带着泥土气息的一把犁、一根秸秆、一粒种子……诠释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十九大;乡村振兴;三农;记者

结缘“三农”:一名记者的乡村振兴新视野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生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当前,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在一些专家看来,乡村衰退已成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应对这一挑战。我在工作中结缘“三农”虽然只有七年,但由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小与农业、农村、农民摸爬滚打,对“三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格外敏感。从一粒假种子牵连出的利益链条,到粮食收储僵局凸显的“手中有粮心也慌”,从一把洋犁走红折射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差距,到秸秆焚烧背后农民的无奈……实践证明,从土地上获取营养的报道,都是有生命力的。

  一、讲好“三农"故事,从最简单的“一"做起

  2016年年末,我到黑龙江农村调研黑土地保护时,一名农民跟我讲起,一把进口翻转犁对黑土地保护起很大作用。进口车和国产车的差距都在缩小,一把耕地的犁能有那么大差别?我当时将信将疑,但职业的敏感『生让我立刻注意到这个问题。此后的采访中,国内外犁具差距大的问题被进一步证实。走访使用犁具的农民、销售犁具的企业和研究农机的专家发现,背后的差距不小,原因很多,影响更大。两个月后,东北一些农业合作社“宁可多花十倍钱,也要买进口犁”,农民追捧“洋犁”启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稿件落地。稿件引起广泛而持续的反响,200多家媒体转载,数十家媒体专门配发评论,新媒体客户端浏览量近千万次。

  二、倾听“三农"声音。距离土地再近些

  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把每一粒粮食颗粒归仓,确保粮食产量和质量安全是守牢饭碗的重要一环。2013年12月,新粮上市有一段时间了。在我国第一产粮大省黑龙江,往年走村串户收粮的粮食经纪人和小粮商,这个时节不收玉米了,卖粮难的阴影笼罩在这个产粮大省的上空和农民的心中。很多农民被迫自己雇车把粮食拉到收粮点去卖。跟着农民卖一次粮,看看卖粮到底有多难,我当时拿定了主意。结果这个想法被很多农民拒绝,都担心因为记者在车上“给他们添麻烦”。他们觉得,一个“城里来的记者坐农民卖粮车”,动机有问题。

  三、推动乡村振兴,从“三农"短板发力

  十九大报告强调,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哪些不能衔接,或者衔接不好的地方?如何从十九大报告中找到报道落脚点?“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近期北京、天津等地遭遇重污染天气,被指空气污染重要因子的农作物秸秆焚烧问题再次引发关注。因秸秆焚烧与重污染天气有关,我国多地禁烧秸秆。走在乡间,常能看到手臂上绑着禁烧红巾的“看火人’。有的地区甚至规定,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新战略,有继承,也有发展。新时代有新作为,“三农”记者也要有新视野。

上一篇: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下一篇:江苏农村经济发展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