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06 10:45
摘要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农、林、牧、渔产业的基本产出品为原材料,进行初加工或精深加工所形成的行业体系。长期以来,国家大力推动农业的发展,采取第二产业拉动第一产业发展的基本发展模式。而农产品加工业由于其与农业的密切关系,因此,其在拉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领头羊的作用。而国家对于农产品加工业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其发展。其中,税收政策由于其极强的调节性,在调节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举足轻重。本课题研究的着力点就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相关税收政策,通过对我国农产品税收政策的研究,分析当前农产品加工业中存在的一系列税收问题,并给出相关农产品加工业税收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税收政策;增值税;税收筹划
第一章引言
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国内生产总值节节攀升,经受住一轮又一轮的考验,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然而,光鲜的背后潜伏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现阶段,制约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三农”问题,这一点可以从我国最近几年出台的国家“一号文件”的重心所在中窥见其端倪。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用第二产业拉动第一产业发展。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整体态势下,如何生产出高含金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的转变,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其雄厚的资金支撑以及相对较高的技术水平,无疑将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与此同时,国家为了发展农业经济,实现第二产业带动第一产业的发展,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引导涉农企业的发展,其中,税收政策就是一项重要的的政策。中国税收法制化起步比较晚,从1993年开始才刚刚形成直接税和间接税相结合的税制格局,此后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涉农企业发展的税收引导政策以及扶持涉农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然而,税收政策的推动、执行却并不是完全按着国家政策决策部门预想的轨迹前进,同时由于税收法制化起步晚、水平低,在这一点上,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其规模庞大、法律遵从度高,通过对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对于税收政策执行情况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税收政策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和增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
1.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本课题研究了国家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税收政策,从税收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来分析税收政策偏离预想轨道的原因,这对于决策出最有实际执行力的税收政策,完善现有农产品加工业税收政策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税收理论体系的构建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丰富了整个税收理论体系。
(2)现实意义农产品加工企业怎样才能更大限度的从税制改革中分得最大的红利,并以此促进自身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政府决策者以及广大农村中小企业所关心的问题。本课题从国家出台的有利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出发,分析其政策效果及其偏离政策目标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为国家决策机构出台新的、更趋完善的税收扶持以及优惠政策提供依据,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税收政策的引导、促进作用,此外,本文还根据现有的旨在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提出了如何进行税收筹划的建议,从企业的设立到企业的业务等多个层面展开了分析,指导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合理避税,增加其现金流量,为企业的发展壮大积蓄力量。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由于其农业发展水平较高,与农业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同样取得了相当长足的发展。在农产品加工领域,不论是农产品加工的技术、深度、广度都远远高于国内水平,与此有关的税收政策同样是与时俱进,完善程度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国外在农业中小企业发展及其税收政策的研究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KeithM(1998)等系统的介绍了各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趋势和政策倾向,研究了政府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政策扶持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Francisco(2010)在研究西班牙罐头制造业的竞争优势的过程中,研究得出国家的政策是促使其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2]。美国著名经济学家A.O.Hirschman通过调查发现,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加工的上游和下游之间依赖性很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于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赖于劳动力的优势[3]。JamesE.Austin(1981)通过研究提出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但可以增加人民收入,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并且满足个性化的食品需求[4]。
2.2国内研究动态
由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仍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所以,现阶段国内对于农产品加工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现实状况以及如何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两个方面。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在《2013年贵州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一年里贵州省的农产品加工业保持增长态势、税收及税金增速大幅提升、主要行业均实现增长、产销衔接也基本保持平衡,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企业融资难,流动资金短缺、科技创新,质量安全控制和企业管理能力已然较弱、原材料供应补偿等,这些因素制约着贵州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5]。黄文通(2012)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生猪定点屠宰场和惠州顺兴食品有限公司为例,分析了博罗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并就其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6]。孙程(2013)通过研究得出,东北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缺少中试基地、企业规模小、过度竞争、风险负担重、科技力量薄弱等。并提出了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平台、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大科技投入以及通过利益机制引导,形成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等建议[7]。蔡娟(2013)分析了海南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并利用波特钻石模型、纵向横向比较以及综合评价分析法建模来研究海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状况[8]。梁文丽等(2014)深入分析了河南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困境,研究得出产业链不完整、技术落后、创新水平低、经营管理模式落后、品牌塑造能力薄弱、融资困难是当前河南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肯定了农产品加工业在河南整体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是省内极具潜力的新的增长点[9]。许烜,唐嘉(2012)研究了湖南农产品加工业存在龙头企业少、缺乏辐射带动力、食品安全卫生标准不完善、品牌化程度低等问题,并就制约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内外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农产品加工业走向国际化的发展策略[10]。张璐(2013)针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额一系列问题,提出为了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应当更多的借助政府职能的发挥,合理引导其良性发展[11]。
第三章农产品加工企业基本税收政策概况
我国税收起源比较早,从夏商时期的“贡纳制度”和“井田制”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然而在这漫长的税制演变长河中,中国税制并没有最终成为现代税制形成的影响力,反而西方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之后形成了税收法理和税收法律等完整的税收制度体系。我国从1993年开始逐步建立了直接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与间接税(增值税、营业税与消费税)并结合财产与行为税(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等)的税制格局,目前有效执行的税种一共有19个。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具有一端与农业生产直接相连,另一端与消费者直接相通的特点,同时农产品加工行业普遍属于技术含量不高,但是经营风险却比较高的行业,根据农产品加工行业的特点,我国制定了一些针对农产品加工的优惠扶持政策,但是毕竟我国的税收制度体系建立的时间比较晚,自身存在一些局限,导致税收政策上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问题;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对税务风险和税收筹划的认识上的差异性比较大,也导致了在维护和争取自身利益方面的具体做法出现了很大差异;加之由于财政分配体系和税收优惠政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错配关系,更导致了国家决策部门制定的调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与目标的背离。
3.1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税收政策研究
增值税具有链条税的特点,“上道环节征税、下道环节抵扣”是增值税抵扣征税的基本原理。而我国税收政策规定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产品免税,而农产品加工行业征税,由于考虑到农产品加工行业税负比较重而规定农产品加工行业可以自行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并以此计算抵扣进项税,这样规定的结果就是打破了增值税抵扣征税的基本原理。而通过销售自产农产品的农业生产者渠道之外采购的农产品,则应当要求供应方提供增值税发票;并且两种发票类型的抵扣方法有所区别,以购进价值100元的农产品为例,通过对比发现选择自开农产品收购发票比取得增值税发票会增加1元的抵扣税额:
3.2农产品加工企业企业所得税税收政策研究
2007年3月16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从2008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下称《企业所得税法》)生效实施,这标志着从1991年开始生效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和1993年开始生效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正式合并,笔者所针对的企业所得税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均以现行有效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相关实施细则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为目标开展。
参考文献
[1]戴芳.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财税政策研究[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1-142
[2]李振伟.农产品加工业税收政策研究——以郑州市二七区为例[D].湖北:武汉工业学院,2012:1-37.
[3]李晓伟.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困境探析及对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1-84
[4]贵州省农业委员会.2013年贵州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报告[R].北京市: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4.32-34
上一篇: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