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05 10:55
摘要[目的]目前我国正处于关键的经济转型期,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产业之一,其耦合发展对于存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方法]通过构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法计算江苏省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的关联度,进一步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者的协调程度。[结果]生态农业系统与生态旅游系统中的旅游经济、旅游资源和旅游价值的关联度分别为0.719,0.673和0.621,大小顺序分别为旅游经济>旅游资源>旅游价值,而生态旅游系统与生态农业系统中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关联度分别为0.687,0.700和0.626,大小顺序分别为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社会系统,耦合作用均分别为较强、较强和中等。2012~2016年江苏省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度处于磨合阶段,但一直在增加,同时耦合水平经历了初级协调发展水平到中级协调发展水平的过程。[结论]江苏省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耦合发展仍有进步的空间,今后应加强耦合发展机制,推动两大耦合产业走向更深更广的发展领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保证生态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模型;灰色关联法;指标体系
0引言
十八大报告指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生态农业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兴起,主要是沿用生态学及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运营手段,进而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现代化的农业。将第二、三产业与大农业结合起来,协调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经济良性发展与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有机统一[1-2]。生态旅游业指的是依靠生态旅游资源,以旅游设施为基础,为向往生态旅游爱好者的生态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与环境,进而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一种综合性行业。生态旅游坚持在政府指导下,旅游承载力约束下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人们也越来越喜欢大自然清新的空气以及淳朴的乡村气息,希望离开城市喧嚣,沉浸于传统的自然田园生活[3-4]。
1研究区概况
江苏省地处我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北接山东,西连安徽,东南与上海、浙江接壤,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跨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内陆面积10.72万km2,占我国土地总面积的1.12%。江苏省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气候分明,以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一线为界,以北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江苏省人多地少,近年来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缓解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目前已形成种养结合型、水体型、生态循环型及庭院型等生态农业模式,有效地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江苏省于2008年开始投资建设生态旅游项目,截止2016年底,共建设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6个,总量居全国第一,如苏州镇湖生态旅游区、徐州潘安湖湿地景区等,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34个,如连云港花果山景区、扬州瘦西湖万花园等。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同时有利于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开发。生态农业资源作为生态旅游业的生存之本,研究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耦合发展对于促进农村、农业的发展以及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2研究方法
2.1灰色关联法
灰色关联法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评判其关系的密切程度,曲线越接近,关联度越大,且对于研究对象的数量和分布规律没有限定,弥补了数理统计法要求大样本量和较高分布规律的缺陷,计算过程也相对简单,不会出现量化结果和定性分析结果不符的情况,是分析产业关联度常用的方法之一[11-12]。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对其进行耦合关系研究,选取部分有价值的因素,对其进行一系列数据处理,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其方法具体步骤主要包括几方面:(1)确定分析序列设定生态农业序列为Xi,生态旅游业序列为Yj。基于江苏省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实际情况及耦合分析的要求,在科学性、客观性、可行性等原则的前提下,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及2016年《江苏省统计年鉴》数据,生态农业系统选取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及社会系统3个方面共12个指标;生态旅游系统选取旅游经济、旅游资源及旅游价值3个方面共12个指标,具体见表1。(2)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由于原始数据的量纲和数量级不同,在比较时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在进行灰色关联法分析前,先通过极差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Xi和Yj。
2.2耦合协调度模型
为进一步分析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两者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其协调程度。设定生态农业综合评价函数为:z(x)=∑mi=1aixi(3)生态旅游业综合评价函数为:h(y)=∑ni=1bjyj(4)用C表示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间的耦合度,计算公式如下:C={[z(x)×h(y)]/[z(x)+h(y)]}(5)式(3)中,C取值范围[0,1],当C=0时,各系统间无关系;当0<C≤0.3时,各系统间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当0.3<C≤0.5时,各系统间处于颉颃耦合阶段;当0.5<C≤0.8时,各系统间处于磨合阶段;当0.8<C<1时,各系统间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当C=1时,各系统间处于良性共振耦合阶段。在耦合度C的基础上为反映系统间的整体协调程度,通过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D=C×P(6)式(4)中,P为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综合评价指数,且P=αz(x)+βh(y);α、β分别为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权重,该文取α=β=0.5。此外,耦合发展评判标准和类型见表3。
3结果与分析
3.1关联系数
利用式(1)计算每个关联系数,得到表4。生态系统中绿化率(X1)与生态旅游系统各个指标的平均关联系数为0.857,说明绿化率的高低影响着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化肥及农药施用量(X2)与生态旅游系统各个指标的关联系数普遍偏低,平均关联系数为0.537,表明江苏省有必要采取措施降低化肥及农药的施用量,以推动生态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农民人均耕地面积(X3)和农田旱涝保收率(X4)与生态旅游系统各个指标的平均关联系数分别为0.631和0.709。据统计,2016年江苏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1万hm2,有效灌溉面积达406.7万hm2。同时也说明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经济系统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5)、农业生产总值(X6)、农业土地生产率(X7)、农业劳动生产率(X8)与生态旅游系统各个指标的平均关联系数分别为0.832、0.740、0.591和0.599,表明生态旅游业的良好发展有效地促进农民的收入,而农业土地和劳动及农业生产总值对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影响不大。社会系统中农民人均粮食产量(X9)、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X10)、城乡收入比(X11)及农民劳动力文化程度(X12)与生态旅游系统各个指标的平均关联系数分别为0.582、0.612、0.633和0.677,其中农民的文化程度与生态旅游关联系数最大,对生态旅游的影响也最大。
3.2关联度及耦合作用
生态农业系统与生态旅游系统中的旅游经济、旅游资源和旅游价值的关联度分别为0.719,0.673和0.621,大小顺序分别为旅游经济>旅游资源>旅游价值,而生态旅游系统与生态农业系统中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关联度分别为0.687,0.700和0.626,大小顺序分别为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社会系统,耦合作用均分别为较强、较强和中等。说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其中生态系统与旅游经济、旅游资源和旅游价值的关联度分别为0.726,0.655和0.680(表5),耦合作用均较强(表6),说明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带动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从关联度值来看,生态系统与旅游经济的关联度最大,关系最密切。江苏省地处长江三角洲,称为“鱼米之乡”,资源种类繁多,地域宽广、景点环境自然,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经济系统与旅游经济、旅游资源和旅游价值的关联度分别为0.739,0.703和0.659(表5),耦合作用均较强(表6),说明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系统与旅游经济、旅游资源和旅游价值的关联度分别为0.692,0.662和0.524(表5),耦合作用分别较强、较强和中等(表6),由此可以看出,江苏省农民生活水平及收入与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关系密切,随着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及生活水平提高,城乡收入比减少。
4结论与讨论
江苏省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研究是一个多指标的分析过程,通过灰色关联法计算其关联度,研究发现,江苏省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且生态农业系统与生态旅游系统中的旅游经济、旅游资源和旅游价值的耦合作用及生态旅游系统与生态农业系统中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耦合作用均分别为较强、较强和中等。因此,江苏省今后应着重生态旅游价值的开发及生态农业社会系统的完善。而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是关联性较强的产业,在达到关联性极强的程度之前仍有许多工作要做,江苏省有必要在优化产业耦合发展的同时完善耦合机制,引导两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通过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可以看出,2012~2016年江苏省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度处于磨合阶段,但一直在增加,同时耦合水平从初级协调发展水平过渡到中级协调发展水平,也就是说,江苏省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一直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朋虎,仇秀丽,翁伯琦,等.推动传统生态农业转型升级与跨越发展的对策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S2):178~182
[2]陈珏.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及可持续发展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2):163~166,236
[3]赵娜.基于AHP的神农架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12):192~194
[4]尹芳.低碳旅游视角下的农村生态旅游发展路径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4):228~231
[5]傅显捷.生态旅游综合产业发展与地理标志产品研究———从武陵山片区酉阳县生态旅游与精准扶贫说起.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31(6):21~29
上一篇:节能生态农业技术扩散机制研究水 下一篇:建设性后现代视阈下的中国生态农业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