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后现代视阈下的中国生态农业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05 10:58

  内容提要:从既结合现代科学叉尊重传统的建设性后现代有机思维出发.结合美国现代农业的失误.本文从全球视野论证了中国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在作者看来,发展生态农业的最大障碍是现代思维方式.该思维方式是基于简单、线性的因果关系的,因此只适用于机械系统。而在处理复杂的生态与社会系统方面往往导致混乱。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则推重全局性的和长远的考量.因此它挑战我们在研究生态农业时注重非线性或间接的因果关系;正视大型系统如何影响小系统的行为,寻找复杂的因果关系网络,关注众多不同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农民的传统认识。作者质疑了现代农业中许多根深蒂固的假定,其中包括“土地私有化是灵丹妙药”的观点,认为农田私有并不会明显增加粮食产量,反而会导致更多的土地所有权集中和社会不平等。作者主张寻找第三条道路,即寻找使土地使用权既不完全属于公共也不完全落入私人的方法。

  关键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农业现代农业;中国农业食品安全

建设性后现代视阈下的中国生态农业

  引言

  不只是耕种当我们提到生态农业时,首先倾向于想到种子、土壤、肥料和一些天然的控制害虫的方法。生态农业这一主题似乎被定义为在农业中减少环境破坏的方法:如何使用更少剂量的化学农药和肥料,如何控制土壤侵蚀,如何种植互为有益的农作物,例如豆类和谷物,如何轮作农作物,以及如何实施综合的农场管理。这是一个相当美好的生态农业的远景,也是美国大多数有机农场所例证示范的景象。然而,英文单词“ecological”还有其他含义,它是关于在任何一个复杂系统中各种关系的学问。这就是我在本文中用这个单词的含义。因此,生态农业比农耕层面的活动要宽泛得多。这个系统涉及的范围从地区文化到全球贸易,从哲学到经济学,从家庭之间的关系到国家之间的关系。除非我们有一个思想体系指导我们协调所有的价值观,否则我们仍将创建一个不平衡的农业系统。即便所有农民都采用合理的环保技术,这种不平衡的农业系统还是会造成社会性的破坏。

  一、全球体系

  1.全球生态系统

  在全球化的世界,国家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每个国家都依赖大气和气候的调节。因此,近期最直接影响中国农业的全球性问题是气候变化。全球气温上升将导致中国某些地区风暴灾害加剧而其他地区降雨量减少,导致中亚地区冰川收缩而引起河水流量减少,导致更严重的气象条件变异性,并削弱了人们对携带登革热、疟疾、黄热病蚊子的抵抗力。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将导致农业收成低于当前大部分农业分析家的预期。目前,环境损害已经消耗了中国经济8%一10%的国内生产总值,或者每年3—4万亿元人民币。气候变化的成本(包括:洪水、干旱、疾病、虫害、以及有益物种的减少)是极其高的。2005年到2011年的五年干旱,应该作为对那些分析家们的一个警示,因为他们相信在未来急需用水的地方,水的供给将不成问题。如果中国的灌溉用水随着气候的变化而急剧下降,中国将很难维持充足的粮食供应。同时,由于食物生产的微量减少都会导致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这可能会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的负担,并可能导致大范围的饥荒。

  2.粮食.贸易和食品价格

  中国未来的粮食供应也逐渐取决于其他国家的农业政策行为。五十年前,非洲是一个粮食净出口国,而现在却依赖进口。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同样的情形。由于越来越多的国家依赖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阿根廷和南非的食品供给,由此造成的供求失衡将会影响中国的未来。让我们思考一下:如何将中国的农业体系与其他国家的农业和土地使用政策联系起来。2010年,中国食品价格上涨10%,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涨幅。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实现粮食自给j是因为政府的合法性确实依赖于解决饥饿问题。去年价格突然上涨,部分原因在于生产水果和蔬菜的地区发生了洪涝,导致这些商品价格上涨了62%。

  二、国内经济体系

  虽然全球事件影响了农业,但国家经济政策对农业会形成更深远的影响。创建生态农业体系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乡村文化。换句话说,要使大自然表现和谐,就要求人们尊崇自然的节奏规律。在农村长大的人,对自然的进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明白尽可能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的必要性。基于几个世纪的传统习惯,农民推崇环境的长期健康和自然的平衡,因为这种自然平衡能维持他们的庄稼和牲畜健康生长。相比之下,现代的工业化农耕方式倾向于化学品投人的短期效益,却忽视了自然资源具有害虫防治和土壤供肥的本能。因而,不需要给农民授予一些生态农业的方法。他们早就知道,如果要在陡坡和梯田上种植农作物,就必须维护其表层植被的生态价值。如果他们违反植被保护原则或往土地上喷洒农药,那只不过是税收、补贴、产权及其它外部强加政策驱动短期行为的结果。人们经常错误地认为,农业问题是由农民的无知引起的,相反,这些问题应归咎于经济和政治体系的构建者们,农民不过是被迫遵循罢了。

  三、结论

  生态哲学与绿色发展对于中国农业和食品安全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法。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建议将农田进一步私有化,仿佛它是一剂灵丹妙药。然而,这样并不会明显增加粮食产量,反而会导致更多的所有权集中和社会不平等。一些学者建议通过恢复合作社和集体经济的方式来恢复团结协作的精神,但这尝试已因失败而被放弃了。我提出了一个土地价值税建议,但这需要首先从城市土地开始。虽然征收土地价值税确实能增加税收,但其主要目的不是这个,而是减少城市扩张对农村土地的压力。同样地,我还建议在中国干旱地区,应以全额经济价值向用水户们收取水费。像征收城市土地价值税一样,这样做的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国家收入,而是要求农民、工业,以及家庭节约用水,这样才能给别人留下足够的水资源。为了防止中国北部和西部的水土流失并保护那里的草原,我认为地方化的行动措施可能会比绿色长城造林项目等庞大的国家工程项目更有优势。尤其是需要那些促使牧民采用传统方法限制牧场畜群的规模的政策。政府必需认识到,部分私有化的草场与部分私有化的农场并不具有同样的效果。

  由于土地和水相对于人口稀缺性,未来,中国无论如何有效地管理国内资源,都必将要进口更多的食物。但是,当国家之间争夺资源的时候,战争便有可能发生,而粮食进口只有在全世界能经得起的战争情况下才能实现。因此,中国追求实现生态农业至关重要的政策,在于帮助建立一个和平管理全球生态系统的国际框架。数百年至今,人类都未建立这一目标,但在未来,它将非常必要。

  农产品加工固废物活性炭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固废物,而这些加工废物大多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成分,可以制成活性炭,用于环境水处理等行业。总结了近5年来农产品加工废物制取活性炭及应用研究情况,以期为推动农作物制备活性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废物;农作物;活性炭;应用

  农产品加工固废物是来自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固废物,这类废物产量大、种类多,且大多可以综合利用,如农作物秸秆可作为建材和饲料原料,利用其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成分,可进一步热解产能或加工制造化工产品。活性炭是一种优良的吸附剂,主要是由煤炭、木炭、椰壳等含碳物质经炭化活化而得到的表面呈黑色的物质,因其具有丰富的内部孔隙结构和巨大比表面积的特殊性质,对有机或无机物质的吸附能力很强,可以用于水处理、气体吸附等。总结了近5年来农作物固废物制备活性炭的研究情况,为农作物制备活性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1秸秆活性炭

  秦冲等人[1]运用磷酸作为活化剂制备万寿菊秸秆活性炭。试验研究并分析了酸碳比、活化时间、活化温度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采用酸碳比2:1,活化时间2h,活化温度400℃时,所制备的活性炭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其碘吸附值可以达到1145.38mg/g,BET比表面积为1344.225m2/g,吸附总孔容为0.72cm3/g,平均孑L径为0.59nm。李凤娟等人圆采用化学活化法,以ZnCl:与AICl。组成的熔盐作为活化剂,制备了棉杆活性炭。同时,采用正交试验探讨了不同工艺条件对制备的活性炭得率及其碘吸附性能的影响,最终确定了所采用的熔盐活化法制备棉杆活性炭的最佳工艺条件,即熔盐与棉杆配比为1.5:1,熔盐中ZnCl:与AICl。配比为9:1,浸渍时间16h,活化温度650℃,保温时间90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活性炭的得率达到23.06%,碘吸附值达到708.32mg/g。

  2果皮活性炭

  吕卉等人同把橘皮当成原料,KOH作为活化剂,制成橘皮活性炭,并对此活性炭的制备方法进行了实验室的初级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对活性炭吸附性能影响因素的大小依次为活性炭温度>活化时间>炭化温度>碱炭比,经过整理和分析最终试验证明最佳碱炭比是3:1,炭化时间1.5h,活化温度800℃,炭化温度550℃。刘娟等人罔以柚子皮为原料,氢氧化钾为活化剂,建立了一种微波制备柚子皮生物质活性炭吸附剂的方法,同时建立柚子皮生物质活性炭对亚甲基蓝吸附的动力学模型,并对其进行吸附动力学的研究。试验结果得出,在活化剂质量分数为25%,浸渍时间为24h,活化时间为3.5min的工艺条件下,制得的生物质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是523.34m2/g,总孔容为0.32cm3/g,平均孑L径4.64am,并得出柚子皮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属于二次动力学吸附,试验得出吸附量为16.56~35.95mg/g。且在这个基础上把制备的柚子皮活性炭应用于偶氮染料的吸附,并以中性红和结晶紫为代表,得到的吸附量中性红为239.95mg/g,结晶紫为456.30mg/g,吸附率均可以达到90%以上。

  3果壳活性炭

  刘晓红等人[9]以核桃壳为原料,用氯化锌作为活化剂,制成核桃壳活性炭。试验分析并研究了吸附时间、pH值和初始质量浓度对甲基橙和酸性品红溶液的去除率和吸附量的影响,以及活性炭的表面吸附特性。试验结果表明,2种染料甲基橙和酸性品红的去除率和吸附量都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6h吸附时间去除率和吸附量为最佳。当pH值的减小,甲基橙、酸性品红的去除率和吸附量会上升。当pH值为6左右时,2种染料的去除率都达到95%以上,吸附效果比较明显。开始阶段吸附质质量浓度增大,去除率降低,吸附量上升,甲基橙吸附接近饱和时,质量浓度为180mg/L,但酸性品红仍然没有达到饱和。通过表面吸附的研究发现,甲基橙和酸性品红可以作为好的吸附材料,甲基橙属于单层吸附,而酸性品红是多层吸附;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可以很好地解释2种染料的吸附动力学行为。

  4稻壳麦壳瓜子壳及花生壳活性炭

  武娜等人【161以稻壳为原料,在不同的活化温度、振荡时间和pH值条件下对有关稻壳活性炭的制备进行了研究,并对比分析了稻壳活性炭对磷的吸附能力。得出稻壳活性炭对磷吸附试验的最优条件是温度为25℃,振荡时问为12h,反应系统pH值为7。且试验中稻壳活性炭对磷吸附的试验数据符合等温曲线与相关公式的模型要求。孔艳等人【17]运用物理活化法对稻壳进行了制备活性炭的试验。结果表明,对浓度为2.5mol/L的NaOH溶液按料液比为1:10(mE:g)经脱灰的炭化料制得的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961.8mR/g,与不脱灰炭化料制备的活性炭的比表面积相比,脱灰碳化后制备得到的活性炭表面积增加了136%,总孔容积增加了103.8%,且试验结果表明稻壳活性炭对碘和亚甲基蓝的吸附容量分别为1270megg和300mg/g。

  5结语

  综上所述,用农产品加工废物制备活性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污染,实现固废物资源的综合性利用。根据活性炭制备的原料及用途不同,在制备方法上可以进行不同的选择,优化活性炭制备工艺,此外还要考虑设备投资、活化剂及清洗剂的回收等问题,避免产生二次污染。

  参考文献:

  [1]秦冲,高建民,陈瑶.万寿菊秸秆活性炭的制备及表征[J】.林产工业,2014,41(3):28—31.

  [2]李凤娟,李铁虎,周岭,等.棉杆活性炭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J].炭素技术,2016,35(1):20—23.

  [3】张健,宋晓明,严凯.废弃姜杆制备活性炭及其吸附性能研究[J].造纸科学与技术,2018(3):33—36.

  [4]王艳,马梦娟,宋朝霞,等.芝麻秆制备的活性炭对废水中铜离子的吸附叨.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41—44.

上一篇:江苏省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研究 下一篇:农产品加工工程课程优化和多维教学模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