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生态农业效益及协调发展水平评价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03 11:26

  摘要[目的]:构建河南省生态农业效益评价体系,评价其生态农业效益及协调发展水平。[方法]在借鉴已有生态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构建了河南省生态农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评价了河南省各地级市的生态农业效益及其协调发展水平。[结果]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水平最高的是郑州市,协调水平最高的是安阳市,协调发展水平最高的是郑州市,三门峡市最低。[结论]该研究为我国生态农业效益的评价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生态农业;效益评价;河南省;因子分析法;协调发展

河南省生态农业效益及协调发展水平评价

  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对生态农业效益的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国内许多学者已对生态农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做了很多研究。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领导小组编写的《中国生态农业》把生态农业指标体系划分为4个层次、36个指标;随后,有人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生态系统指标、经济系统指标和社会系统指标,即3个层次、19个指标。翟勇等41在综述国内外生态农业评价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生态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数学模型和评价原则等方面构建了生态农业评价理论体系。葛宝山等]从功能指标和结构指标2个角度,构建了区域生态农业系统评价体系。现有生态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原则、权重确定及评价方法等差异很大,而且指标之间独立性差、重叠信息比较多。因此,笔者以河南省为例,在借鉴已有生态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3个方面,对河南省各城市生态农业效益进行了评价,以期为我国生态农业效益评价提供借鉴。

  1河南省生态农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指标体系的构建基础根据数据可得性原则及生态农业目标,构建了河南省生态农业效益初始评价指标体系(表1)。在生态效益中,考虑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以及除耕地之外的其他生态环境发展状况。因为人类不能因为弥补占用的耕地,追求耕地面积上的平衡,进行“围湖造田”、“毁林造田”,破坏生物多样性,而要保证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合理。

  1.2指标体系的简化为了消除指标之间的信息重叠与干扰,获取相互独立的指标,运用SPSS13.0的因子分析法提取主要因子,作为最终的生态农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初始指标体系中,只有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X207为逆向指标。

  2结果与分析

  2.1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由表4可知,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水平最高的是郑州市,其次为焦作市、新乡市、南阳市、信阳市,洛阳市、平顶山市、开封市、濮阳市,而发展水平最低的是三门峡市。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在生态农业经济效益上的得分都很高,均位于全省前几位。郑州市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基础,加大对郊区农业的投资力度,提高现代化水平,所以农业农村投资因子和农业现代化因子的得分均较高,虽然农业产出效率因子的得分不是很高,但农业经济效益却位于全省之首;焦作市、新乡市的农业现代化因子和农业产出效率因子得分较高;信阳市的农业农村投资因子和农业现代化因子得分较高;南阳市的农业农村投资因子得分较高。郑州市、焦作市、新乡市的社会效益得分也位于全省前3位,这说明生态农业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村农民的收入支出水平,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南阳市、信阳市的社会效益得分比较低,分别位于全省第11和15位,其农民生活支出水平因子得分都比较低,而2009年的农业存款余额都很高,这说明信阳市、南阳市的生态农业经济效益并未很好地转化为社会效益,而被转移到其他领域中去,并未用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但信阳市、南阳市却凭借其高生态效益得分而跻身高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行列。另外,生态农业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三门峡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分均位于全省之末,平顶山市、开封市、濮阳市的经济效益得分都比较低,洛阳市的生态效益得分也很低。

  2.2河南生态农业协调水平评价

  系统协调水平表明了各子系统或各系统因素之间的融合关系,是反映系统整体效应的重要指标。生态农业的本质是实现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系统协调水平能很好地反映生态农业各效益之间的统一性。表4表明,河南省生态农业协调度最高的是安阳市,其次为焦作市、许昌市、新乡市、漯河市,商丘市、南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最差的是信阳市。生态农业效益协调度较差的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薄弱环节,如信阳市、南阳市、驻马店市的社会效益,商丘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周口市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均较低,从而导致协调度比较差。因此,各个城市应加大对薄弱环节的关注,以提高生态农业各效益之间的协调度。

  3结论

  .该研究表明,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水平最高的是郑州市,发展水平较高城市的发展路径却不同,但发展水平较差城市的生态农业效益都比较差;协调水平最高的是安阳市,其他城市应加大对薄弱环节的关注,以提高生态农业各效益之间的协调度;从生态农业协调发展水平来看,郑州市最高,三门峡市最低。

  参考文献

  [1]丁溪.生态农业——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J].学术交流,2010(2):89-91.

  [2]丁文喜,现代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5):328-331.

  [3]白蕴芳,陈安存。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4):117-122.

  [4]翟勇,杨世琦等.生态农业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11):54-60.

  [5]葛宝山,马鸿佳,李军.基于非均一评价的区域生态农业系统聚类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7(4):39-45.

  [6]叶民强,张世英。区域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衡量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8):55-58.

上一篇: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下一篇:贵州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