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03 11:22

  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年改革和发展,已经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加快了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进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指出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本文从黑龙江省农业省情的特点出发,对如何发展现代农业,走出具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进行研究与探索。首先在吸取各方面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体系为标准,对黑龙江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给予客观定位和评价。从资源、生产、潜力等方面对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土地质量下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化水平低和体制障碍等问题。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为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的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深化农村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全方位扩大农村对外开放、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完善农业支持政策、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创造有利条件、大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六方面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黑龙江省,t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第一节本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本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农业的市场竞争由国内竞争转向国际和国内双重竞争,与世界农业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中国农业与世界的关联度明显增强。

  (一)全球人口不断增加,粮食等农产品供给压力仍然巨大到203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0亿,比2000年增加27亿,粮食消耗也将大幅增加,而世界粮食总产量预计年增长1.8%左右,国际粮食将从买方市场转为卖方市场。初步测算,我国人口到2030年预计达到16亿,粮食总产量和耕地单位面积产量平均每年要以O.7%的速度增递增,方能满足16亿人口人均400公斤左右的粮食消费水平。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全国耕地数量减少的势头已不可逆转。世界粮食市场也将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转为卖方市场。由于世界粮食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农业资源大国,在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更大压力。

  (二)发展中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农业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加剧发展中国家日益加速的工业化,大量排放的有害物质使水资源受到污染,农业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同时,为了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这些都使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困难。

  二、本课题提出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在充分认识黑龙江省农业资源优势基础上,探讨如何发展现代农业,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构筑区域经济农业发展新格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发展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三农”工作的客观要求,又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基于我国基本国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并对建设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而实现生产发展就必须发展现代农业。

  第二节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何为现代农业?最笼统的说法是,发达国家的发达农业就是现代农业。这种说法表面上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上缺乏历史的观点,容易导致现代农业内涵的混乱。因为发达国家的农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这就使得现代农业成为了一个永无止境、不可捉摸的东西。其结果必将是在思想上陷入不可知论,在实践上停步不前。正因为如此,所以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属于少数。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现代农业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为了研究的方便,学者们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世界农业的整个发展历程人为地划分为几个阶段。目前,盛行的是“三分法"和“四分法",两种方法的根本差异在于所选择的分期标志不同。

  第三节本课题的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主要内容

  课题围绕黑龙江省农业省情的特点出发,如何发展现代农业,走出具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展开。课题包括五部分内容,其重点是现状研究、模式方向选择、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关于现代农业研究的现状,以及本课题的创新点。目的是对本课题有一个概要和基本的认识。第二部分相关理论综述。主要是从理论的角度介绍和分析了农业现代化理论、农业生产力布局理论和农业发展规律理论,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科学的指导,引导正确的方向。

  二、研究方法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深入把握、理解和分析农业现代化理论、生产布局理论和发展规律理论,以及现代农业化评价体系等基础上,深入龙江农业实际,分析龙江农业现状,把握关键点,发挥优势,促进其发展。

  (二)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为提高认识的深度,评价的更科学、更客观,对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的评价采取了定量的分析方法,在现实基础方面,也尽量用具体量化指标去阐述和分析。与此同时,在方向、途径、任务、对策和措施等方面重点进行了定性研究,而问题的分析遵循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第四节本课题的创新点

  一、建立评价指标评价体系,测评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水平

  改革开放30年来,黑龙江省的农业现代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加强,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产出水平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改善。借鉴国内外对农业发展过程的评价方法,制定一套科学实用的农业现代化标准及评价指标,客观地对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描述、评价,对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从黑龙江农业发展实际出发,研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和方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和输出省,最大的绿色食品和乳品生产基地,潜力最大的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具有发展现代农业良好的物质和经济基础。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东西南北差异很大,从总体上说,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资源不多,农业基础脆弱,发展很不平衡,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具有黑龙江省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为全国树立现代农业建立的样板。

  第二章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综述

  第一节农业现代化理论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征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根据世界农业发展史进程,可以简要地将农业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三大阶段:即以简单的石制工具为基本特征的古代农业阶段;以简单的铁木农具和人力、畜力以及水力和风力进行生产的传统农业阶段;在以大机器生产为标志的现代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对经济增长进行分析后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有赖于农业迅速稳定的增长;而传统农业不具备迅速稳定增长的能力,要使农业发展,必须将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化农业,即实现农业现代化。发达国家大致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完成了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

  (二)现代农业的特征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因此现代农业的特征也必然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的。从现代农业的内涵界定中,可以看出现代农业不仅在物质条件、生产技术方面进行了革新,而且在经营形式、管理理念等制度层面也实行了现代化。这也就更加突出了现代农业的特点。如同对于现代农业的概念很多学者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界定的,对于现代农业的特征的表述各个学者也不尽相同。

  二、农业现代化内涵和现代农业模式理论

  (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但是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到底是怎样界定的,在学术界存在很多争议。我国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在论述农业现代化时指出: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使用现代生产资科;(2)运用现代科学技术;(3)由具有现代文化水平的劳动者经营;(4)用现代化方法经营和管理。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刘志澄认为:所谓现代化农业,实质是以现代科学及其应用技术和现代工业及其装备水平为基础的农业。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特征:一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二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三是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农业;四是有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

  (--)农业现代化的不同模式

  一个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究竟应该采用哪种方式,一般来说并无定式,主要由于各国在自然要素禀赋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国情并不相同,尤其是各国在土地、劳动力资源及工业水平等方面存在差距。纵观世界各国农业发展进程,农业现代化进程可以概括为三种模式,即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和西欧模式。

  1、美国模式所谓的美国模式主要特点就是国家地广人稀、以机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起步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这类国家在自然禀赋方面具有地广人稀、人均土地资源丰富的特点。在农业发展进程中,土地和机械相对价格长期下降,而劳动力相对价格不断上升,且劳动力供给不足,这就客观上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国家通过对工业的大力支持,通过改进农业机械技术、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

  2、日本模式日本的资源禀赋特征与美国的地广人稀完全不同,日本模式的特征是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以日本、荷兰为代表。日本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以生物技术为农业技术创新的重点,以缓解土地资源不足,提高单产,增加农产品供给。类似日本人地紧张的荷兰,也由于采用生物技术提高单产,成为出品农产品的重要国家圆。

  第二节农业生产力布局理论

  所谓生产力布局,简称“生产布局"。亦称“生产配置’’、“生产分布”。一国或某一地区范围内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与组合形式,即其在一定地域存在和发展的生产力诸要素空间组合④。农业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最为区位理论鼻祖的杜能在其研究中最初就是针对农业的,杜能从农业土地利用角度阐述了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问题,通过对极差地租的研究,建立了合理的农业集约化经营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同时也为后来学者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海珠.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

  [2]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英文本,1964年版;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

  [4]高焕喜.简论现代农业[J].山东农业,1998,(6).

  [5]李庆章,徐建成.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的理性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

上一篇:黄泛区农场如何发展现代农业 下一篇:河南省生态农业效益及协调发展水平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