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04 09:58
[摘要]为促进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与贵州喀斯特农业发展提供参考,分析毕节试验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结论:毕节试验区发展生态农业是喀斯特山地农业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在实践经验、自然资源、政策支持与发展潜力方面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条件,应从耕地资源利用、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农村环境改善和拓展生态农业模式等多层面综合促进试验区生态农业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喀斯特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毕节试验区;贵州
贵州省毕节市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有约800万农业人口,2012年农业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6.2%[13(同期全国农业生产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0%)。毕节试验区自1988年建立至今,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这一主题,经过27年的建设发展,大幅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成功帮助350万人摆脱贫困,但是,其发展水平距离试验区的主旨目标、“四化”同步的发展要求以及与全省和全国同步小康的目标仍有相当差距,发展任重道远。随着土壤污染、生态退化、食品安全和人口问题的日益突出,农业发展正逐步演变成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为此,只有实现农业转型发展,才能实现试验区经济社会的实质进步,而在自身资源禀赋基础上,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统一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以毕节为代表的贵州喀斯特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试验区发展生态农业的现实意义
根据1981年北京生态工程学术讨论会对我国生态农业概念的首次阐述,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工程原理组合起来的,能够促进生态和农业生产良好循环,保护资源环境和符合区域优势原则的农业技术体系[7]。生态农业是运用当代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现代管理手段建立的,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间相互协调、相互增益的,经济、生态、社会3种效益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体系[8]。其最终的目标指向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1.1喀斯特山地农业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在地域条件和观念意识等宏观因素之外,致使毕节贫困的更为实际的原因是农业的落后和农民的贫穷。毕节92.81%的国土面积有出露的岩石,农业基础条件差,劳动生产效率低。试验区自成立之始,便肩负起近期示范、长远探路的历史使命。在城市化率低、工业基础弱,传统农耕方式依然大面积延续的毕节,积极研究、大胆探索生态农业,既有利于毕节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有利于中低产耕地的改造和保护,不仅是毕节喀斯特农业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也可为类似的欠开发、欠发达贫困山区农业的转型提供借鉴。
1.2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需要
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性的焦点问题,且形势日益严峻。而食品安全源头还是在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就是要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生态种植技术、生态养殖技术、生态加工技术、生态减灾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一整套清洁生产技术,并最终生产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9j,其倡导的发展方向和主导模式不仅注重农业增产、增收,而且对食品质量与食品健康提供了保障,在解决当前及今后食品安全问题中必将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试验区发展生态农业的条件和基础
2.1实践经验
毕节早在27年前就把生态建设列为发展的主题之一,在经济极度贫困、生态极度恶化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开发建设与生态恢复并进,着力实施生态工程,创造了“五子登科”[1…、“四荒”治理等多种养山、促农模式和举措。经过长期实践,已经跳出“越生越垦、越垦越穷、越穷越生”的循环怪圈,粮食产量从1988年的103.8万t,增长到2012年的229.35万t。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8.9%,增长到2012年的43.1%[11]。在倡导种养循环、优化间轮种植模式、改善农村环境等农业生产和脆弱环境的保护与协调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2.2自然资源
毕节地处我国地理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过渡带,是乌蒙地区喀斯特地貌及原始生态环境的典型代表。境内海拔落差大,垂直气候变化明显,山上山下冷暖不同,高原盆地寒热各异,故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利于多种动植物繁衍生长。由于鲜有工业污染,毕节空气质量常年为优。同时,毕节地处乌蒙山分水岭,是乌江、赤水河、北盘江、金沙江四大水系的上游,水质较好,其中,支嘎阿鲁湖被誉为“贵州第一湖”。此外,毕节是中国竹荪之乡、中国天麻之乡、中草药育盆、马铃薯之乡等多个特色农产品之乡,有织金竹荪、大方天麻等10余个地理标志产品,种类丰富,品质优良。
3试验区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
3.1合理利用耕地资源
毕节有耕地99.8万hm2,其中山坡地面积超过90%,有效耕地资源十分有限。然而,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建筑、工业、矿业用地不断加大,不断侵占仅有的耕地,占用耕地补偿制度监管不严,使基本农田耕地红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政府应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加强对耕地的保护,适当将工矿厂房、城镇建设甚至养殖场地等项目向植被恢复困难、石漠化严重的荒山、荒坡转移,节省坝子平地、低缓坡地用于高效农业(对水土条件要求较高的种植业)的发展,形成山上山下不同产业立体配置格局。同时,严格规范土地使用管理制度,加强耕地补偿制度监管,杜绝强征耕地,以保证农业耕地面积不萎缩。
3.2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以农田水利为例,毕节耕地中旱地面积占94.84%,有效灌溉面积仅有20.48%[1],不足全国农田灌溉比例的一半(全国农田有效灌溉比例为49.56%),农田水利严重滞后,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为此,政府需要加强灌溉、排水、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减轻和控制水旱灾害,保障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另外,加大坡地改造、农产品流通、气象和农业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毕节市统计局.毕节市统计年鉴2012[M].毕节:贵州省毕节地区统计局,2012.
[2]吴长勇,魏媛,周贽,等.贵州省喀特山区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SWOT评价——以贵州省毕节试验区为例I-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8):445—448.
[3]安和平,洪业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以毕节试验区为例[c]//贵州省高效生态(有机)特色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贵阳:[出版者不详],2011:78—83.
[4]洪业应.贵州毕节试验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4):26,47—48.
[5]吴长友,秦琳.对毕节市生态化农业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5(7):275—278.
上一篇:河南省生态农业效益及协调发展水平评价 下一篇:广西生态农业:历程、成效、问题及对策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