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03 10:47
摘要:效益是衡量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指标。建立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基本框架的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多层次模型,经过一级、二级综合评判,对我国31个地区的生态农业效益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农业效益差异较大,发展不均衡;经济效益对生态农业效益的影响相对最大,我国东部地区的生态农业效益相对最好。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生态农业;指标体系;模糊数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在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及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易产生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不能维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降低能耗、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概念于1970年由美国土壤学家Albreche提出,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各国政府才正式将生态问题引入农业发展领域[1]。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进行集约化经营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资源利用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相比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更关注农业与环境、资源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2]。
1模型的构建及数据处理
1.1生态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权重的确定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将国内外有关生态农业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整理,并针对中国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筛选,确立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一级指标体系,森林覆盖率等11个指标为二级指标体系(表1)。在此基础上,按照层次分析法对各个指标进行独立打分,求得平均值构建判断矩阵,并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如判断矩阵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则求出的权重合理[8]。经对每个指标进行打分和判断,得到符合要求的各指标权重。
1.2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评价指标各指标间往往由于量纲、函数关系、绝对值不同,不具有可比性,无法按照多目标规划的基本要求综合形成一个能衡量系统优劣的单指标,因此,须对同一指标不同数值的“价值”予以量化,即无量纲化处理。对31个地区的11个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结果见表2。
2结果与分析
2.1一级指标综合评判
结果表明,因素集U1={u1,u2,u3,u4}的权重为A1=(0.2377,0.4697,0.1679,0.1247),其单因素评判矩阵为:R1=∑4i=1Rij(j=1,2,…,31)。作一级综合评判得:B1=A1·R1=∑4i=1A1·Rij(j=1,2,…,31)=(0.0221,0.0166,0.0306,0.0270,0.0480,0.0348,0.0407,0.0543,0.0176,0.0270,0.0313,0.0340,0.0268,0.0361,0.0270,0.0296,0.0345,0.0382,0.0253,0.0358,0.0280,0.0304,0.0291,0.0354,0.0373,0.0326,0.0258,0.0341,0.0266,0.0360,0.0506);因素集U2={u5,u6,u7}的权重为A2=(0.5966,0.2374,0.1660),单因素评判矩阵为:R2=∑7i=5Rij(j=1,2,…31)。2.2生态农业效益综合评价生态农业综合集U={U1,U2,U3}的权重分配为A=(0.0273,0.5669,0.1658),令总单因素评判矩阵为:R=B1B2B????????3。作综合评判得:B=A·R=(0.0401,0.0365,0.0329,0.0261,0.0363,0.0371,0.0390,0.0423,0.0370,0.0419,0.0397,0.0309,0.0318,0.0304,0.0328,0.0317,0.0703,0.0320,0.0312,0.0238,0.0260,0.0271,0.0273,0.0221,0.0261,0.0199,0.0228,0.0217,0.0240,0.0265,0.0326),从而得到31个地区生态农业效益由高到低依次为:湖北省、黑龙江省、江苏省、北京市、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上海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南省、福建省、河南省、广东省、安徽省、江西省、四川省、重庆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山西省、云南省、海南省、青海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陕西省、贵州省、甘肃省、西藏自治区。为更直观地了解排名的情况及对我国不同区域生态农业建设情况进行分析,经可视化处理由图1可见,我国各个区域的生态农业效益差异较大,生态农业建设程度不均衡,生态农业效益综合评价较高的地区为湖北省、黑龙江省、江苏省、北京市、浙江省、吉林省,生态农业效益较差的地区为云南省、海南省、青海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陕西省、贵州省、甘肃省、西藏自治区经济效益权重为0.5669,大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在经济效益中,农民人均收入的权重相对最大,为0.5966,对生态农业效益的影响相对最大;东部地区的生态农业效益相对最好,这得益于东部地区拥有先进的农业产生技术、充足的资金支持以及较高的农业劳动力素质[9];中部地区的生态农业效益略低于东部地区,但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这是由于中部地区分布着较多的农业大省,有利于生态农业的建设;北方地区的生态农业效益要高于南方地区,这可能与南北方气候和地形差异有关。
3建议
为科学推动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因此建议:一是根据我国生态农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制定我国不同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战略规划,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要素比较优势,因地制宜,严格按照地域分异规律的要求进行建设,避免盲目性[6];二是加大政府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对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投入,以促进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建设、减少各区域生态农业建设程度的差异;三是要注重者的生态意识还比较薄弱,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及与经济发展内在联系的紧迫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应加强生态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与培训,提高广大农业参与者的生态农业意识,以更好地进行我国生态农业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新平.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6):341-345.
[2]翟勇,杨世琦,韩清芳,等.生态农业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11):54-60.
[3]胡代泽.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J].资源开发与保护,1991(1):3-7.
[4]乐波.生态和谐的国际因素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1):5-9.
[5]李洪泽,朱孔来.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J].中国林业经济,2007(5):19-22,38.
上一篇:基于系统聚类的天津生态农业分区发展研究 下一篇:基于供给侧的贵州省生态农业绩效评价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