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侧的贵州省生态农业绩效评价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03 10:52

  摘要[目的]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贵卅I省生态农业发展迅速,为了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生态农业发展效益进行客观地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贵州省9个市(州)的生态农业数据为研究对象,构建贵州省生态农业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贵州省9个市(州)的生态农业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每个地区的综合得分情况。[结果]通过对贵州省生态农业绩效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社会投入与产出、耕地投入与产出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各市(州)综合得分结果表明遵义市和毕节市的得分最高,分别为4.456595万和4.388418万;六盘水市和贵阳市的得分比较低,分别为1.57207I万和I.62I515万。[结论】贵州省各市(州)生态农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性,遵义市和毕节市的生态农业效益最好,安顺市、六盘水市、贵阳市的生态农业建设相对较弱。因此,贵州省应该加强政策引导、利用先进技术、加大生态农业的投入,从各方面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指标体系;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贵州

  0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大国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态资源受到过度地开发和污染,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的压力…。为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持续经济的增长,提出以结构性改革为特点的供给侧改革旧。。从供给侧方面看,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是环境和资源的制约,第二是生产要素的转变,第三是产业的组织方式与生产能力的变化¨1。为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叶谦吉教授H1首次提出了“生态农业”,随后,厉以宁”。提出“生态农业”的定义,认为生态农业是把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统一整体。近几年来,大力倡导生态农业,并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更好地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各地区生态农业建设,对生态农业的效益进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供给侧的贵州省生态农业绩效评价

  1研究区概况

  贵州省,简称“贵”或“黔”,位于我国西南,全省土地面积达17.6l万km2,全省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该省现辖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和1个国家级新区,人口超过3555万。贵州省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平均达到1lOOmm,土地资源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耕地面积较少,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05hm2。近10年来,贵州省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迅速,随着贵州省2013年提出发展生态农业,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环境污染、避免资源的浪费、减少环境的恶化、增加园林绿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贵州农业经济的转变,生态农业建设有较大的提高,农业投入有所增加,粮食产量实现了较稳定增长,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该研究对2016年贵州省生态农业的发展情况进行统计,整理如表1。

  2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1研究方法

  为了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坚持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客观地选择评价贵州省生态农业的指标,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选择适当的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该文基于贵州省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农业绩效涉及到农业的总体投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环境影响等,综合这几个方面并参考相关文献¨’…,考虑资金投入、产出能力、盈利能力和生态效益等方面选择15个指标来评价贵州省生态农业绩效,评价指标详见表2。

  2.2数据来源

  该文以贵州省9个市(州)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的相关数据,对贵州省生态农业绩效进行评价,所有数据来自于《贵州统计年鉴》。

  3结果与分析

  3.1贵州省生态农业现状分析

  从表l可以看出遵义市和毕节市的耕地面积最大,粮食产量也最高,化肥施用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也是最高的,说明遵义市和毕节市的生态农业发展程度较高。从人口来看,遵义市和毕节市最高,分别为622.84万人和664.18万人,但是它们的人口密度却不是最大的,而且其增长率也较低,分别为0.59%和0.54%,说明在较大人口基数下,这两个城市在控制着人口的增长,减轻了生态农业发展的压力;从投资产出比看,遵义市值最低,说明其生态农业效益最高。贵阳市的耕地面积很少,仅为287.11万hm2,粮食产量最低,但人口密度最大,达到了0.0585人/km2,在投资产出比看,贵阳市最高为1.0706,说明贵阳市生态农业发展效益较低。观察表中数据,可以发现其他城市的生态农业发展处于中间水平。

  3.2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生态农业指标分析

  该文利用SPSS22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贵州省9个市(州)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到KMO值为0.703,大于0.5,并对变量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x.(耕地面积)与x:(粮食产量)、x,(化肥施用量)、X,,(机械总动力)具有显著正相关性。x:(粮食产量)与x,(化肥施用量)、x。(人口)、x.,(机械总动力)之间有正相关性。同样地,X,(化肥施用量)与x。(人口)、x,,(机械总动力)之间,x。(人口)与x。。(公共预算支出)X,,(机械总动力)之间,x,(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墨(人均可支配收入)、X。(公共预算收入)、x。(农业固定资产投资)、x,,(人VI密度)之间,x。(人均可支配收入)与x。(公共预算收入)、x。(农业固定资产投资)、x。,(人VI密度)之间,x。(公共预算收入)与x.。(公共预算收入)、x.1(农业固定资产投资)、X,,(人VI密度)之间,x,。(公共预算收入)与x。.(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之间,x。(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与x,,(人口密度)之间也都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x,:与x.,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一0.517),除了x,。(投资产出比)与其他指标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投资产出比是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与总产出的比值,它反映的是资产投入对农业建设的促进作用。根据表3的分析结果,去掉x.。指标,其他14个指标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说明从资金投入、产出能力和生态效益选出的这14个指标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根据贵州省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看,遵义市和毕节市的生态农业发展效益最好,贵阳市生态农业发展效益较低。从9个市(州)在各个主成分上的得分及综合得分来看,贵州省生态农业发展具有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各市(州)在生态农业的不同层次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综合统计数据和研究结果,遵义市和毕节市的生态农业效益最好,其次为黔南州和铜仁市;而安顺市、六盘水市、贵阳市的生态农业建设相对较弱。

  4.2建议

  从研究结果看,贵州省各市(州)生态农业绩效总体水平差异较大,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都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的重要任务。为了实现贵州省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贵州省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从综合得分来看,遵义市和毕节市的得分比较高,其次为黔南州和铜仁市,说明这4个市(州)的生态农业建设较好。而安顺市、六盘水市、贵阳市的生态农业建设相对较弱。在该研究结果中发现,同一市(州)在主成分得分和总得分的排名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说明贵州省9个市(州)在不同层面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1)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在对各市生态农业绩效评价的同时,建立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合理的政策,尤其是生态农业建设相对较弱的几个城市,更要坚持走低消耗、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2)引进先进技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粮食增产的双赢,提高农业研发资金的投入,利用检测技术控制化肥施用量,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降低其流失率;提高机械化程度,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同时减少农业生产中的废物排放量。(3)加大生态农业的投入。首先,要加大对农业经营者的投入,引导各个经营的主体按照生产目的合理投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生产能力和生态效益。其次,合理增加对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各要素的空间配置效率,促进贵州省生态农业绩效的综合提高。

  参考文献

  [l]尹昌斌,程磊磊,杨晓梅,等.生态文明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l):15-21.

  [2]林卫斌,苏剑.供给侧改革的性质及其实现方式.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l):16-19.

  [3]郭素玲.新常态下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与对策一—以河南省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l):34-37.

  [4]叶谦吉,范大路,谢代银.人·自然·社会——生态悖论之思考.中国生态农业学报,1998(3):15-18.

  [5]厉以宁.论生态效益型的经济发展道路。科技导报,1991,9(7):20-23.

上一篇:基于模糊数学的我国生态农业效益分析 下一篇:基于PSR模型的生态农业激励机制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