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现代农业推动新型城镇化效应及路径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01 10:27

  摘要:新常态下如何推动新型城镇化进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具有一致性,与二三产业相比,农业具有“后发优势”,在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面临转变的关键时期,现代农业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转变提供了新的思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为新疆和兵团城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怎样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实现兵团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变以及“两个率先、两个力争”目标成为政策关注的焦点,作为我国现代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农业是兵团的传统优势产业,研究兵团现代农业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价值。

  关键词:现代农业;新型城镇化;推动效应;路径选择;兵团

兵团现代农业推动新型城镇化效应及路径研究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急需新的增长引擎,城镇化不仅关系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是扩大内需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引擎。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了7.7亿,城区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已经达到140多个,镇区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特大镇有235个,5万人口以上的镇有876个①。从国际经验看,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的时期,往往既是经济繁荣期和城镇化持续发展期,也是城市建设矛盾凸显期和城市病集中爆发阶段,迫切需要发展模式的转变,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正好也面临着这样一个转型时期。虽然从规模上看我国城镇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以传统城镇化为主,如何解决传统城镇化面临的问题,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成为政策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城镇化和工业化,三农问题成为滞留在城镇化中途的特殊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刘易斯拐点”的临近和“人口红利”的消失,在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更加重视现代农业的作用。从新型城镇化与现代农业的内涵看,新型城镇化要求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以及社会和谐,现代农业要求功能多样化,生态环境优良化,二者的目标具有一致性,这为现代农业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可能。2013年3月国李克强总理在上海、江苏视察时提出了以现代农业支撑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思路,那么现代农业能否推动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又是如何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这些问题的回答无疑对政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总体目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形成现代农业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弄清楚兵团现代农业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效应以及可供选择的路径,为政府部门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上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主要通过以下具体目标来实现。(1)通过理论分析,初步构建现代农业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理论框架;(2)基于相关文献、统计数据及实地调研,分析兵团现代农业和新型城镇化现状,找出兵团现代农业推动新型城镇化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2.2研究意义

  (1)对如何发挥兵团现代农业优势,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推动兵团“三化”建设,进而加快实现“两个率先、两个力争”目标,具有重要决策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2)具体探讨现代农业如何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有助于对兵团现有城镇化政策进行衡量与反思,并为我国其他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以及研究提供经验证据。(3)构建现代农业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分析框架及对兵团的经验研究,为现代农业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在现实找到更多证据,丰富和完善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理论体系。

  第二章理论分析框架

  2.1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2.1.1现代农业的内涵关于现代农业的内涵,现代农业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程怀儒(2003)认为现代农业是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高技术、规模效益高的农业。卢良恕(2007)指出,现代农业是以商品化特征,以科学化为核心,以集约化为方向,以产业化为目标的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张晓山(2007)认为现代农业是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张建成等(2007)认为现代农业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以提高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为途径。梁志刚(2009)认为现代农业是从传统农业发展而来,是技术由传统转变为现代,经济由封闭转变为开放性,生态由原始转变为强控的过程。综合来看,现代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为支撑,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可持续的农业新形态。

  2.1.2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从总体上讲,学界对新型城镇化化的内涵虽然说法有所不同,但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观点基本一致。有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是注重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推进集约型、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陈甭军等,2008;刘维新等,2009);也有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中“人口转移型”和“结构转换型”相融合,但起主导作用的是“结构转换型”城镇化(程必定,2005);还有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经济高效、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城乡统筹的城镇化可持续发展(魏娟等,2008)。综合来看,本文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新型产业和信息化为推动力,追求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多元演变过程。

  2.2理论基础

  2.2.1城乡一体化理论

  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应是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载体,城乡一体化则是城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和驱动力,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发展目标和指导理念,制度安排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保障。城乡一体化的顺利实现需要物质条件、制度条件、生态条件的保障,主要实现模式有城市主导型模式、小城镇主导型模式以及统筹城乡发展模式三类。

  2.2.2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的概念最早由英国人霍华德在其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首先提出。霍华德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城市的四周被以发展农业为主,这样可以保证城市居民的农产品供应,同时也使得农产品有了最近的市场;土地的所有权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任何人使用土地都必须缴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出让土地使用权所获得的租金;对土地进行投资所获收益的增值部分则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应当得到控制,以便每户居民都非常方便地进入乡村自然空间。

  第三章兵团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现状分析

  3.1兵团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3.1.1兵团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新疆和兵团支持政策的不断加码,兵团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2014年全兵团完成农业总产值701.17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82.47亿元,较2012年年均增长11.6%,2014年农业增加值率为46.5%,保持稳定。团场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4313元,比2012年增加2207元,乡镇企业总利润稳步提高,由2006年的7.24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6.28亿元,增长了5倍多,农业的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示范、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农业机械化推广“三大基地”建设步伐加快。特色园艺业加快发展,形成了南疆以红枣、北疆以葡萄为主的特色干鲜果品生产基地;畜牧业围绕龙头企业发挥资源优势,奶牛、生猪、牛羊肉优势主产区初步形成,标准化规模养殖较快发展;种植业、果蔬园艺业、畜牧业三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级和兵团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达68家,农产品知名品牌建设取得进展,兵团82个农产品被评为中国和新疆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

  3.1.2兵团现代农业存在问题一是资源约束趋紧。随着工业化日益增长、城镇化不断拓宽,农业用地面积逐年减少。新疆干旱缺水,是典型的灌溉农业,新疆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6%,水是新疆干旱区最稀缺的资源。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用水增加,工业废水污染加剧,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化水平经营水平低。从总体来看,兵团专业大户、农工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滞后、数量少、经营规模偏小、绩效较低、实力不强,吸纳农户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农工专业合作社平均人户社员比例偏低,大都在20人以下。兵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小、低、散”的产业结构状况仍然普遍存在,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集团数量少,大部分龙头企业还处于市场产业价值链低端,缺乏科技意识、品牌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不强,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参与市场竞争兵团农业产业化还停留在生产阶段、或者初级加工阶段,缺乏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缺乏全国知名、拉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

  3.2兵团新型城镇化特殊性、现状与问题

  3.2.1兵团城镇化道路的特殊性一是维护边疆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功能。对于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新疆地区来说,兵团城镇化承担着维护新疆稳定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双重职能。特别是对于兵团边境团场来说,这种双重功能更加具有特殊性,其城镇化的发展需要更加注重边疆的稳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二是资源丰富和生态脆弱的双重特性。兵团所处的新疆地区资源优势明显,如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同时,兵团所处的新疆地区的水资源相对匾乏,分布不平衡,成为制约兵团特色城镇化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新疆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限制了兵团及新疆城镇化进程。三是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的双重特性。兵团的城镇化虽有市场经济的影响,但更加偏重于行政力量的推动而成立兵团的初衷,也是一种国家的行政行为随着兵团特殊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融合,兵团的经济发展更是要依靠市场力量来完成,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兵团团场布局来说,有的时候更要依靠国家行政力量。基于兵团城镇化发展的特殊性,兵团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强调协调可持续发展,既要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生活富裕,又要保持生态环境的良好,在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

  3.2.2兵团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自1954年兵团成立以来,为加快新疆发展、维护新疆稳定,兵团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建设。截至2015年,兵团的城镇化率为62.6%,已初步形成石河子、阿拉尔、图木舒克、五家渠、北屯和铁门关6个设市城市,第七师天北新区、第四师伊丽新区、第五师博东新区、第十三师大营房区等多个兵地共建城区,石河子市北泉镇、五家渠梧桐镇、蔡家湖镇等6个建制镇,以及以较大中心团场团部为基础建设了69个非建制小城镇的城镇结构体系(见表3-1)。

  参考文献

  [1]安晓亮,安瓦尔·买买提明.新疆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J].城市规划,2013(07):23-27.

  [2]埃比尼泽·霍华德著.明日的花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4]白云伟.城镇化视角下的农业现代化[J].当代经济研究,2015(3):62-66.

  [5]崔功豪.城市地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6]陈素云.制度创新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13(10):107-109.

  [7]曹文明,吕颖慧,焦方增.城镇化的另一个路径:以寿光农业产业化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3):20-25.

上一篇:成渝经济区生态农业对区域经济影响分析术 下一篇:白云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