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01 10:31

  摘要:白云区既是广州市工业大区,也是广州市农业大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的加快,白云区经济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白云区农村面貌,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农业用地锐减、农业生产规模过小、农民就业门路不多、部分农民增收困难、农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农业在与快速发展的工商业竞争中,逐渐处于不利地位等一系列问题。白云区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正面临着农业向何处去以及如何发展农业达到更高更新目标的历史课题。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适应大都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实现大都市条件下农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而产生,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得到大力推行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上世纪末,都市型现代农业在我国部份城市包括广州市白云区逐步兴起且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这为解决白云农业向何处的历史课题和实现转型升级以及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白云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白云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一、绪论

  (一)白云区概况

  白云区是广州市10个城区之一,因其境内有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而得名。位于广州市城区的北部,东邻增城区市,西界南海市,南连荔湾、越秀、天河、黄埔等4个城区,北接花都区和从化市。全区总面积1042.7平方公里,2005年末全区户籍人口75.5万,流动人口约90万,行政区辖四个农业镇,14条行政街。区内兼具有多种地貌。东部和东北部是丘陵地区;林木茂盛,大小水库山塘遍布,湖光山色,风景宜人,有广州市最高的帽峰山(海拔534.9米)和著名的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中部为广花平原,田园沃野,一望无边;西部是珠江水系,河网交织,巴江河及流溪河流经境内,既得灌溉之便,更得航运之利。

  (二)选题的目的意义

  白云区作为广州市的主城区,有大城市也有大农村,既是工业大区,也是农业大区,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白云区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以农业为基础,依靠农业积累支持工业发展,带动其他产业腾飞。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白云区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城区范围不断扩展。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有力地促进了白云区所辖行政街、四个农业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白云区农村面貌,基本实现了小康。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农业用地锐减、农业生产规模过小、农民就业门路不多、部分农民增收困难、农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农业在与快速发展的工商业竞争中,逐渐处于不利地位等一系列问题。白云区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正面临着农业向何处去以及如何发展农业达到更高更新目标的历史课题。

  二、都市型现代农业理论分析

  (一)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特征、功能及类型1、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传统农业相比较,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一些突出特点:(1)发展导向的差异性。传统农业侧重于以生产者为出发点,都市型现代农业,更加突出了满足城市发展要求和市民消费需求的导向,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农民增收。这种发展导向连接了城乡,拉动了消费,促进了生产。(2)农业功能的多样性。传统农业主要是满足食品需求,体现的是生产、经济功能。而都市型现代农业除生产、经济功能外,同时具有生态、休闲、观光、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而且,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态、生活功能将会日益突出和强化。

  (二)都市型现代农业产生与发展的机理与理论基础l、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机理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看,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曾经使大量农田变为非农业用地,城市污水污染农田,加之农民也期望耕地转为非农业业用地以迅速致富,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农业在大城市中是被吞没、被废弃的。这样做的结果,带来建筑过密,空间和绿地过少,环境质量趋于恶化,直接危害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要改善城市环境就必须扩大绿地,而绿地不仅是市内的公园绿地,还包括城市范围内的农田、山林、以及城市周边的绿化。因此就提出了建设“有农的”城市,发展城市农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以后,随着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各种物质条件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对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城郊农业提供新鲜安全的食品、优良美好的环境,丰富多样的农业活动,为城市人们离开大城市,回归大自然,欣赏田园风光,享受乡村情趣,体验农业文明创造条件。由此可见,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高度发展以后人类对新时代农业的一种期望和探索,它深刻地表现了城乡关系的新变化,由原来的相互排斥、对立、变为互补、融合;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存在与发展,对城乡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已成为一种客现需要。因此,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是农业现代化过程和城市化进程交汇交融的产物。

  三、国内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主要做法及经验启示

  (一)国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情况都市型现代农业在国外,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起步早,发展快,已有很长的历史,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很快。在强调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同时,尤其注重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培育与发挥,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规范化管理。从专业化农业向农工商一体化发展的同时,农业商品化、国际化不断提高,农产品向多品种、高品质、无公害的方向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

  (二)国内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经验与启示从国内外都市型现代农业实践情况来看,兼顾经济、生态与社会功能是国内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市场、组织、规划、人才培养以及农业功能的开发等多方面已经步入正轨,因此,其未来的发展主要是加强高科技的研究、投入和运用.发展中国家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尚面临着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四、白云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必要性及有利条件

  (一)白云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必要性1、都市型现代农业是现代化大都市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而后迅速向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扩散和传播。我国的都市农业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首先出现在上海、北京、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其中上海更是早在1994年就提出了建设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现代都市农业构想,并将其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现已初步形成了三圈(内圈、中圈、外圈)六区(卫星城农业区、海岛农业区等)十带(市中心通往lO个区县的快速干道两侧形成都市农业带)的都市农业基本构架。

  (二)白云区发展与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白云区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不仅是解决白云区农业出路的客观需要,而且白云区本身也具有建设、发展都市农业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独特的区位优势,包括地理优势和气候优势。白云区地处祖国大陆南部,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下游入海口。2005年有农业耕地面积4.9433万公顷,林业用地1.8614万公顷。土地类型有中低山地、丘陵地、岗台地、冲积平原、滩涂等多种类型。适宜于发展生态园林、森林公园、观光农园、粮食、蔬菜、糖蔗、花卉、果树、特色养殖等多种形态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白云区地处南亚热带,属南亚热带典型的季风海洋气候。由于背山面海,海洋性气候特别显著,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温差较小、夏季长、霜期短等气候特征。充足的光热资源(年光合潜力达6476~6753公斤/亩)和充沛的雨量(年降水量为1689.3~1876.5毫米),加之水热同期,极利于作物的生长和发展农业生产(其气候生物潜力,亦即光温水潜力高达5191~6530公斤)。此外,丰富的生物资源,旖旎的热带、亚热带风光,纵横交错的水乡,也为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第二,市场优势。作为广州市城区之一的白云区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周围是经济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南面有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毗邻港澳。由于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使广州成为我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广州又是京广、京九、广深、广三、广茂和广梅汕铁路的交汇点(或连接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祖国各地的联系极为密切。此外,广州又是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门户,素有祖国“南大门”之称,是我国主要对外贸易口岸,因此广州市白云区农产品具有省内、国内、港澳地区和国外四大消费市场,市场优势极其明显。2005年白云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56元,恩格尔系数43%;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0.2亿元,是珠三角地区的农产品消费大市场之一,呈现出消费群体规模大、消费结构层次多、消费需求变化快、消费质量高、消费多元化等特点。这为都市农业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及其加工,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农产品消费需求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由过去的以消费农产品等物质产品消费为主向消费物质产品与追求文化、休闲、旅游、观光等精神产品并重的多元化消费需求发展。这为发展功能多样性的都市农业,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广州市白云区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白云年鉴》,2005年

  [2】范子文,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前景与对策,《调查研究》,1997第5期

  [3]李秉乾,都市农业理论问题调查研究,《农业经济》,2000年第10期

  [4】安训生,发展都市农业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第3期

  [5】党国印,关于都市农业的若干认识问题,《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第3期

  【6]俞菊生,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创新体系构筑,《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年第4期

上一篇:兵团现代农业推动新型城镇化效应及路径研究 下一篇:白城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