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01 10:16
摘要[目的]区域经济发展反映经济各个方面的综合发展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规划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先构建生态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再采用层析分析法确定权重,结合线性加权和函数计算生态农业评价指数,通过相关分析法分析生态农业各个指标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最终确定生态农业对成渝经济区经济的影响程度。[结果]生态农业指标中评价指数大于0.9是森林覆盖率,介于0.8—0.7的包括投入产出比、土地生产率、农业科技贡献率、万人拥有的科技人员、劳动生产率、化肥施用量。且生态农业中各个指标与GDP都正相关,其中森林覆盖率、人均收入增长率、农业科技贡献率和万人拥有的科技人员与GDP显著相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最大。[结论]成渝经济区经济受生态农业的影响,进一步选取更多生态农业相关因素,对于全面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的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农业;区域经济指标体系;贡献率成渝经济区
0引言
十八大报告指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同时也是历史悠久、开发条件好、科技实力高及发展潜力大的区域之一。区域的发展不单单指经济,也包括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而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成渝经济区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改善生态环境,推进成渝经济区的农业生态建设,促进区域的科学发展Ll引。
1研究区域概况
成渝经济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西部三大经济带之间,年降雨量1000mm以上,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包括四川省15个市和重庆市31个区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其中最紧密的区域指成都和重庆。成渝经济区具有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受联合国保护遗产最多的旅游资源富集带;拥有巨大的水能资源,可发电1.03亿kW,占全国的27.3%;有适合农作物全年生长的气候,水生生态系统类型和物种多样性,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良好,且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成渝经济区自2007年国务院批准重庆和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该地区的生产总值一直高于全国增长率,尤其是重庆市的GDP从2007年4676.1亿元增长到2016年17.559万亿元,增加了3.8倍。成渝经济区是我国西部经济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用仅占我国1.7%的土地,创造了我国4.7%的GDP,且GDP总量占珠三角的50%以上,目前已建成集现代电子信息产业、国防高科技工业、冶金机械工业等为一体的现代工业体系,预计到2020年GDP达4.8万亿元,占我国GDP总量的7.8%。
2研究方法
为了明确生态农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从生态农业的整体出发,在反映区域经济现实的基础上构建生态农业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析分析法确定权重,结合线性加权和函数计算生态农业评价指数,最后通过相关分析法分析生态农业各个指标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该文数据来源于2016年《统计年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1权重的确定
生态农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获取某中效益,因此该文基于整体性、重要性、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等原则,从成渝经济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体现效益最大化为中心,建立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准则层以及12个具体指标,其中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包括森林、水土、农产品和化肥等自然资源和要素;经济效益是农业生态发展的最终目的,通过收入、土地和劳动生产率体现;社会效益是农业生态发展的动力,主要受农业科技、农副产品、收人的调控[7]。结合层析分析法[8-9]确定指标权重,详见表1。
2.2评价指数的计算
利用已知的权重值通过线性加权和函数计算评价指数:生态农业综合评价指数:f(x)=2a;x;(1)其中,a;表示第i个指标的权重值;x表示第i个指标的量化值。
3结果与分析
3.1生态农业评价指数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生态农业指标中评价指数均介于0.5~1之间。其中介于0.9~0.8是森林覆盖率c,,据重庆市林业局统计,重庆市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42.1%增加到2015年的45.4%,目前为我国平均森林覆盖率的2倍多,而成都市的森林覆盖率达38.4%,因此评价指数较高。介于0.8—0.7的包括投入产出比C,、土地生产率c,、农业科技贡献率c。、万人拥有的科技人员C”劳动生产率c。、化肥施用量C。,其中3个指标属于经济效益,成渝经济区作为长江上游城市化、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近年来随着国家的高度重视,加大投资力度以及重建的经济补偿,生态农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介于0.7—0.6的包括农副产品商品率c小水土流失治理率c:、城乡收入差距c,:和无公害农产品C,。而人均收入增长率C。的评价指数小于0.5,如成渝经济区域中2016年重庆市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的1.2363万元。
3.2相关系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3)可以看出,成渝经济区生态农业中各个指标与GDP都正相关,其中森林覆盖率C。、人均收入增长率C。、农业科技贡献率C,和万人拥有的科技人员C¨与GDP显著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842、0.912、0.858和0.868。也就是说,该4个指标与成渝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密切程度较大。近年来成渝经济区的森林碳储量逐年增加¨0|,且在GDP为2.5万一5万;元/hm2的城市增长最快¨1。。相关研究表明农业科技及相关科技人员可有效加快产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㈦。
4结论与讨论
4.1结论
生态农业作为能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现代高效农业,该文通过计算成渝经济区生态农业评价指数可以看出,森林覆盖率的评价指数最高,而相关性分析表明,成渝经济区生态农业中各个指标与GDP都正相关,森林覆盖率C,、人均收入增长率C。、农业科技贡献率c。和万人拥有的科技人员c¨与GDP显著相关(P<0.05),对成渝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影响较大。但有关生态农业的指标众多,而该文仅选取12个指标,今后应选取更多的评价指标开展生态农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便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区域经济策略提供依据。4.2讨论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最高城镇密集区,经济实力强,其中重庆市经济体较好地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成都市并没有对成渝经济区内其他经济体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有必要加强各经济体间的协调合作[13。14]。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发展,需要把握所有区域经济的影响因素,生态农业是新型综合农业体系,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甚至区域经济的重要途径。该文结果表明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数较高,主要是因为经济效益是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目的,合理的农业生态经济效益指标是进行农业生态系统评价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良好的经济效益诱导有利于鼓励农户的积极性,更好地推动生态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成渝经济区的工业起步较早,主要依赖其资源推动经济增长,经过多年的发展,成渝经济区积累的问题较多,经济粗放型增长,资源过度消耗,但成渝经济区是我国生态安全的核心区域,在安全格局中占据显著地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规划了远期目标,2020年将成渝经济区发展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成渝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该地区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而农业作为区域的发展基础和保障,应依托该地区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主要通过提升农作物品质,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农产品,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发展生态农业,此外依托重庆、成都等中心城市,发展生态农业及相关产业。统筹生态环境建设,保持及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加强生态资源的综合利用,全面推动生态农业的建造,保障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同时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国家.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中国市场,2016(38):26~27,34
[2]李俊杰,李建平.成渝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差异与空间集聚.中国农学通报,2016,32(23):185~192
[3]邹博宇,韩鹏,黄一鸣.工业化进程、城镇化水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基于成渝经济区的实证分析.商业经济研究,2015(11)
[4]马会杰,贺盛瑜,陈光卫,等.成渝经济区物联网产业发展策略协同研究.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2):14~15,78
[5]肖晓玲.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综述.江苏科技信息,2015(19):4~5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