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发展水平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2-28 10:08

  摘要: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作为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完成了资源集约化应用,对带动农业增收、经济发展、农民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2—2016年期间长江三角区1025组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区数据,从从业人口、产业聚集价值链角度构建评价模型,通过空间基尼、E-G测算、最优价值理念、社会经济生态学(economysocialecology,简称ESE)、效率最优理念(intensionefficiencyharmony,简称IEH)设计指标,并对指标完成单元根校验,建立聚集区散点模型。将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状态分为4级,并采用金融发展、多样化集聚、整体聚集度、价值链增值、空间基尼等参数完成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三角区域东部、中部、西部的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空间有明显差别,聚集区发展还存在人才投入估值不理想、技术水平有待提升以及政府投入力度小的问题。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价值链;社会经济生态学;效率最优理念;最优产业模式

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发展水平研究

  随着国内农业由数量型向价值型的转变,农业种植、生产和加工不止满足于农业和相关农副产品的产量增加,而转型为价值的增加和实现,农业价值链即转换为增值链。整个模型包括初级农业生产和加工、农业深层加工、农产品多样性生产结合新型农产品研发、农产品技术科研、农业物流以及休闲农业、绿色农业等农业服务业,使农业价值链向外拓展,形成农业增值链。价值链的高级阶段包括科学研究、品牌拓展、营销和监管几个环节[1]。

  1评价模型

  1.1从业人口型评价模型

  1.1.1从业人口视角下的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以每年10%左右的增长速度飞速发展,农产品加工行业也逐步成熟,并形成产业聚集。长三角区域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市),是国内重要的工业经济地带,也是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重要区域,该区域具有农用耕地324.984万hm2,农业产量占我国整体农业产量的42%左右;该经济带拥有大量从事农业的人口,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出现劳动力过剩现象,若要进一步发展当地农业经济,则须要完成农业的深化转型,提高长三角区域农产品加工产业的聚集发展水平。拉动就业对沿江区域的农业发展乃至整体经济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1.1.2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指标根据行业就业分析标准研究现有的从业人口型评价模型,并给出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集聚指标。依据Ezcurra等的研究[8],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集聚指标可用式(1)表示。

  2价值链管理下的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评价指标

  本研究依据价值链管理的最优价值理念(投入产出评价指标)和社会经济生态学(economysocialecology,简称ESE)、效率最优理念(intensionefficiencyharmony,简称IEH)的集约性、高效性和协调性,通过价值链管理达到合理配置各种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目标,具体见表1。将投入强度、产出结果、空间应用、经济、社会、生态、集约化作用、高效作用和协调作用分别设为V1、V2、V3、P1、P2、P3、K1、K2、K3。

  3样本获取

  以长三角区域的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区为研究区域,其中长三角区域包括上海市、整个江苏省和浙江省以及安徽合肥与安徽马鞍山。以2012—2016年长三角区域的农产品加工产业数据为研究对象,根据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4省(市)的《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2012—2013年的《长三角年鉴》可知,2016年长三角区域共有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区1025个。上海市的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区发展较早,已逐步成熟,入驻聚集区的龙头企业占比78%;江苏省省内区域发展不平衡,政府采用整合产业链、紧抓扶持集群建设等模式来提高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区的发展水平,龙头企业占比52%;浙江省为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区提供了优质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龙头企业占比65%;安徽合肥与安徽马鞍山区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相对均衡,因此该区域形成了特色型农产品加工聚集区,龙头企业占比57%。

  4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4.1指标检验和聚集区散点建模

  4.1.1指标检验为校验在价值链管理模式下农产品加工产业的聚集程度[15],本研究采用EVIEW8.0程序完成面板数据的LLC(Levin-Lin-Chu)单位根检验、面板数据的IPS(Im-Pesaran-Shin)单位根检验、PP(PhillipsandPerron)单位根检验、ADF(AugmentedDickey-Fuller)单位根检验[16],通过初始值、一阶差分值、二阶差分值进行根校验,各类检验方法都在P≤0.05时达到平衡,并在P>0.05时呈稳定状态。

  4.2农产品加工产业空间基尼模型

  为完成农产品加工产业和空间应用的联系,本研究采用空间基尼模型来完成局部空间联系模式的构建。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在长三角区域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别,即从东部向西部递减。此外,在2012年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空间排布状况较为分散的状况下,沿海区的生产性服务发展较好,而其他区域相对较弱。到2015年,长三角区域中西部的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程度逐步增强。

  5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5.1主要研究结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是在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形成产业相近并依据经济内在关联构建的有效性农业经济体。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赋予了整个农产品行业生机和活力。本研究首先给出评价模型和指标,从从业人口、产业聚集价值链角度构建评价模型,并从空间基尼、E-G测算、最优价值理念、ESE和IEH等方面设计指标。通过查阅2012—2016年长三角区域农产品加工产业1025组数据,对指标进行LLC、LPS、YDS、GMI4种单位根校验,进而完成聚集区散点建模。通过农产品加工产业空间基尼模型将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状态分为4级,并采用金融发展、多样化集聚、整体聚集度、价值链增值、空间基尼等参数完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部、中部、西部区域的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空间有明显差别。长三角区域东部和中部相对于西部地区发展得较早,且较为发达,因此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度较高。

  5.2政策启示

  构建持续而稳定的农产品价值链。通过最优价值理念进行价值链管理,以达到合理配置各种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目标。实现科学价值调控型农业聚集,达到投入、产出、空间应用、经济、社会、生态、集约化、高效和协调间的平衡,并逐步发展为利益互补、职责明确的完善型农产品产业价值链管理模式,从而保证各个环节的农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刚贞,江光辉.“农业价值链+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模式研究———以农富贷和京农贷为例[J].农村经济,2017(4):49-55.  [2]trbováK,RaclavskáH,BílekJ.Impactoffugitivesourcesandmeteorologicalparametersonverticaldistributionofparticulatematterovertheindustrialagglomeration[J].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17,203:1190-1198.

[3]PorruM,zkanL.Monitoringofbatchindustrialcrystallizationwithgrowth,nucleation,andagglomeration.Part1:modelingwithmethodofcharacteristics[J].Industrial&EngineeringChemistryResearch,2017,56(20):5980-5992.  [4]WoczyńskiW,SypienA,TarasekA,etal.Copperdropletsagglomeration/coagulationintheconditionssimilartoindustrialones[J].ArchivesofMetallurgyandMaterials,2017,62(1):289-296.

[5]张慧媛,郭雪霞,刘瑜,等.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聚集水平的发展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增刊1):320-324.

[6]张鹏飞.价值链管理视角下农产品物流园区发展问题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

  

上一篇: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与小城镇建设 下一篇: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