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2-27 09:59
摘要: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农业现代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不仅有利于统筹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还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农产品Dl-r业作为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市场销售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对于理顺农产品加工生产链条、协调农业产业关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生产综合效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正在不断推进,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同时面对京津地区广阔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应该积极推进农产品产业合作。构建该区域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理顺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做强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打造全产业链,促进三省市间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京津冀;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产业链构建效应
1引言
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其他产业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和保障民生的支柱产业,可以有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在服务“三农”、壮大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关系、增加农民就业、扩大出口、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农产品加工还是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市场销售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对于理顺农产品加工生产链条、协调农业产业关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生产综合效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1年,农业部颁布《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重点布局以及“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工程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了具体要求,目的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水平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也为各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指明了方向。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关于产业链理论西方古典经济学家AdamSmith在17世纪中后期提出了关于分工的观点,这对于国外产业链的思想发源有很大的帮助,但其对产业链的认识有局限性,把传统的产业链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强调企业依靠自身整合内部资源,认为产业链即是产品链。然而产业链理论的真正起源来自于马歇尔,因为他将分工扩展到企业之间,强调企业间应注重分工协作。1958年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运用“关联效应”论述了产业链条的关系及产业链的有关概念,认为企业间的前后向联系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首次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研究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他写的《美国的经济结构1919—1929》正式提出了产业关联理论。Houlihan(1998)认为产业链指的是从供应商到生产者或流通业者再到最终消费者的所有物质流动,这个定义是从商品流转角度出发的。Steven(1989)引入了信息链和功能链,认为产业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消费者组成的系统,并由物流和信息流贯穿其中。
(2)关于价值链理论产业链和价值链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联系,价值链理论阐释了产业链中的价值增值过程。1985年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从价值链的角度阐述了产业链的构成及其运作机理,认为价值链条由企业的开发、采购、生产、分销、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构成。BovelD和MarthaJ(2000)认为公司应该通过吸引和保持客户群来推动共同利益联盟实现联合利用各自的能力和机会,这被称作价值网。哈’万方数据里森也利用价值网的概念描述产业链。彼得.海恩斯将价值链定义为“集成物料价值的运输线’’,把原材料和顾客纳入价值链系统中,这是从价值实现的最终目标角度出发的。
1.2.2国内研究综述
(1)关于农业产业链理论研究的综述①关于农业产业链内涵国内最早研究农业产业链问题的学者是傅国华教授(1993),他提出了热带农产品产业链,认为农业产业链具有特殊性,农产品是主要构成要素,要立足资源优势,依托市场对资源和农产品的优化配置,构建农产品“产一加一运一销”产业链。左两军(2003)认为农业产业链包含农产品种苗培育等产前环节、农畜产品加工的产中环节以及保鲜和物流销售等产后环节,并根据不同的物质主体分为不同的农产品链。王凯等(2004)认为农业产业链是由棉花产业链、蔬菜产业链以及果品产业链等不同的农业产业链集合在一起的一个整体,并强调农业产业链管理即是将供应链管理理论应用在农业中。王桂霞(2005)认为农业产业链是一种网络结构,由具有关联关系的产业集群组成,这些产业集群与农业初级产品密切相关。各产业依据前后向关联的复杂的技术经济联系构成产业链。②关于农业产业链构建、延伸与整合龚勤林(2004)认为农业产业链构建包括区域内产业链的接通以及区域间产业链的延伸两个方面的内容。王艺、王耀球(2004)认为构建新型农业产业链可以从农业产业链的辅助价值链、基本价值链和可拓展价值链三个方面出发。李杰义(2008)从地域空间上来说认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分为区域内和区域间两种,并可以从农产品加工价值链的延长和可拓展价值链的拓展两个维度入手。赵绪福(2006)认为产业链可通过延伸、提升、整合使产业链更加高效、协调,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
(2)关于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理论研究的综述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理论是农业产业链理论的一个延伸,国内关于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研究主要包括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定义、特点及类型、组织模式、成长机制、农产品加工价值链的分析以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效率的评价等几个方面。关于什么是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张润清、李崇光(2005)认为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是由不同品种的农产品加工链(如粮食加工产业链、蔬菜加工产业链)构成的集合体,包含农、林、牧、渔各种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其构建的目的是将农资供应、农产品生产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串联成有机整体,并组织、协调控制其中的人、才、物、信息、技术等要素的流动,从而获得农产品价值的最大增值。陈丽娜(2005)提出蔬菜加工产业链是与蔬菜加工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产业群,包括前期为产品生产做准备的科研、原料等部门;中间进行蔬菜加工生产的部门以及后期对蔬菜加工产品进行储运销售的部门。王春华(2004)分析了农产品加工供应链管理所具有的7个特性。王化峰(2011)根据加工程度的深浅将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分为四类,并详细阐述了每类农产品加工链的产业链特点、战略目标以及战略措施。关于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组织模式,王春华(2004)认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组织模式包括市场联接模式和纵向一体化模式两种,其中市场联接模式又包括企农组织方式和厂商组织方式两种。陈银银(2007)在分析水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时指出纵向协作的基本模式,即由企业与企业通过产业链联接起来的关系连续体,这种联系体的两个极端是市场交易和纵向一体化,在这两者之间存在战略联盟、合同关系、合资关系等合同模式。喻林、张明林(2006)分析了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成长机制,认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推力、拉力和阻力分别是技术进步、社会需求和交易费用。王化峰(2010)从价值链的角度出发,认为农产品价值链连接从田间到餐桌的所有流通过程,包含很多价值创造环节,并认为品牌、营销、战略规划、技术开发、物流等环节位于价值链的顶端,3HT环节位于中间,生产环节处于最底端。此外,他还分析了加工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契约关系存在的风险以及加工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逆向选择关系。李军民等(2008)运用Delphi法从组织效率与运作效率两个方面构建产业链管理效率矩阵对湖南省优质稻米3Hq-产业链效率进行评价,认为当前组织效率低下,但深加工企业比初加工企业的运作效率和组织效率相对高一些。
2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概述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农业产业链的概念
本文给出的农业产业链的概念可以为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以核心企业为主导,与农业初级产品生产相关的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各个涉农领域的产业经济活动发生的客观的经济联系所构成的产业关联网络。
2.1.2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内涵
本文所要研究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是在农业产业链的基础上延伸而来的概念,即是以农产品加工产业为核心,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联合供应商、农户、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等多种经济主体,将农产品的种养、加工、科研、储运、销售等多环节串联,实现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的有效联动,并对其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有效控制,以达到农产品价值的最大增值、农产品质量的安全可控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加工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提升。本文重点研究粮食加工产业链、肉类加工产业链和蔬菜加工产业链,并借此来窥探京津冀地区农产品}jnm产业链的发展概况。
2.2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构建的相关理论概述
2.2.1分工协作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经济增长来源于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分工促进技术创新是产生报酬递增的根源,他认为工业中分工产生的经济收益大于因分工带来的交易费用,而农业中分工的交易费用大于农业分工产生的经济效益。杨格用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间接生产链条的长度以及专业多样化程度来阐述分工。俄林把地域分工与区域体系联系起来,认为分工和贸易的基本单元是地域。巴朗斯基首次从区域经济学地理角度阐述劳动地域分工问题,提出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是地理分工。
2.2.2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来被称作“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可描述为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获得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农业产业链构建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借鉴在于不同地区(企业)应该抓住自身的比较优势,占据不同产业链环节,从而获得产业链构建带来的经济效益。
3京津冀地区主要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现状及问题
基于以上对于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内涵的分析可见,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可以分解为组织链、信息链、价值链、物流链四个链条,为了较为全面完整的分析京津冀地区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发展现状,本文以粮食加工产业链、肉类加工产业链、蔬菜加工产业链为例,从以上四个方面对该地区的产业链现状进行细致分析,通过分析找出存在的具体问题。
4京津冀地区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构建
4.1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构建的整体思路
构建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要以农产品加工产业为基点,以市场需求为-方向,以加工龙头企业为核心,控制产业链各环节,建立布局区域化、建设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加工系列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种养加一体化的新型经营体系,以期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农贸流通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从而获得农产品价值的最大增值。
4.2京津冀地区构建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比较优势分析
2015年4月30同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了三省市的功能定位,未来京津冀区域将建成世界级城市群,引领区域协同发展,创新驱动经济增长,修复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首都将扮演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河北重点建设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发展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建设,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天津将继续担当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建立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创新金融和改革开放,因此,京津冀地区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构建要立足区域比较优势和各自的主体功能定位,分角色有序地加入到区域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中去。
5京津冀地区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发展的对策建议
5.1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发展服务体系
京津冀地区应该打破行政区域I艮N,站在大区域发展的角度,统筹安排农业生产加工的区域布局,综合考虑区域协作中的利益分配权和管理权,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互利共生的战略联盟关系。落实利益补偿机制,强化区域合作意识,立足各地区比较优势,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促进分工与合作。消除市场垄断主义和地区保护主义,建立统一大市场体系。加强政策保障力度和财政扶持力度,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依靠政府的强大力量进行招商引资,加大对加工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组织农业发展科技研发团队联盟,强化科技进步。加快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全方位优化服务体系。完善加工行业标准和相关法律发挥,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5.2加快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生产规模化程度
加快农产品IH-F规模化原料基地建设和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挥规模效应和带头示范效应,促进基地建设与企业发展相联系,鼓励加工企业向产业链上游延伸,自建原料基地,促进基地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提升基地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强先进技术设备的推广。多元化创新基地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以及政府的资金支持。加强对基地农民的专业化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种养殖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优化农产品生产质量。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刘贵富.产业链基本理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龚勤林.区域产业链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4]张琦.关于安徽省农业产业链问题的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王春华.农产品加工供应链管理及合作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上一篇:高等教育研究视角下关于初中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江汉平原农产品加工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