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发展趋势分析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2-24 10:31

  摘要:“互联网+医疗健康”是如今信息化社会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必然发展趋势。“互联网+医疗健康”作为一类新事物,参与主体多、涉及领域广、隐私安全风险高,也迫切需要部门和地方加强协同配合,及时发现解决新问题,引导各方有序参与。全文从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历程、互联网医疗的政策分析、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趋势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等四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为我国互联网医疗的健康发展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订以及明确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未来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和解决的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健康;移动健康;医疗体制

互联网医疗发展趋势分析

  1“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历程

  “互联网+医疗健康”是移动健康的中国表述。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计划指出要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全面推进“三网”融合,把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搞得红红火火。如今传统的医疗行业已然发生了改变[1]:2014年开始了BAT布局、挂号网转型;2015年互联网医疗成为新风口;2016年互联网医疗热度下降,业内开始冷静思考,同时互联网医院开始崛起,大数据布局开启;2017年互联网医院进入热潮并不断规范,人工智能开始兴起。

  1.1政策层面的推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健康”等,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加快医联体建设,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让群众在家门口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都做出了部署[2]。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5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细化了互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2016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47号)》发布,从政策层面推动了“互联网医疗”的蓬勃发展;2017年5月2日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征求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和《关于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2018年4月1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措施;2018年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

  1.2互联网医疗的发展

  首先,在发展智慧健康医疗便民惠民服务方面,互联网医疗积极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引领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整合线上线下资源,规范医疗物联网和健康医疗应用程序(APP)管理,大力推进互联网健康咨询、网上预约分诊、移动支付和检查检验结果查询、随访跟踪等应用,优化形成规范、共享、互信的诊疗流程[3-4]。积极探索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在围绕患者的医疗需求上相继推出了掌上医院、微信医院等App;好大夫、挂号网(微医)、趣医网、百度医师等医院就医服务;轻问诊、轻健康、平安好医师、V医师、小苹果医师等医疗咨询服务;糖大夫、哮喘管家等健康管理或慢病管理工具;互联网医院、网络医院、云医院等在线远程医疗服务;掌上药房、天猫药馆等药品配送服务;若初、易问医等患者随访平台;还有病友会、patientslikeme等患者交流平台。在围绕医师的需求方面也推出了医学界、轻问诊[5]、轻健康、杏树林、病历夹等继续教育、交流、咨询、辅助工具;还有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以及医师集团与多点执业、天猫医馆等职业平台。其次,微信改变了医疗服务[6],表现在微信改变了信息的发布与人们联系的方式;自媒体的发展使大量医院公众号、媒体公众号等应运而生;同时各种医师群、专病群也相继出现并发挥着各种诊疗交流作用;儿科由于其巨大的医疗咨询需求,各类相关的微信公众号诞生,催生了一批网红儿科医师与互联网健康管理公司;交流的语言方式也逐渐变得萌化、动漫化、微视频化。

  2互联网医疗政策分析

  2018年4月1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现结合《意见》政策对我国互联网医疗进行分析。

  2.1《意见》制订的基本原则及政策导向

  《意见》制订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便民惠民,以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健康需求为导向,依托互联网等技术优势,提高医疗健康服务质量和可及性。坚持包容审慎、安全有序,营造包容发展的政策环境,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公平竞争、开放共享的局面。创新监管方式,切实防范风险[2]。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推动医疗健康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意见》同时明确了支持“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鲜明态度;突出了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政策导向;明确了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支撑体系;划出了监管和安全底线。

  2.2《意见》的主要内容——“互联网+医疗健康”

  《意见》主要从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支撑体系、加强行业监管和安全保障等三大领域包含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及时制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保障数据信息安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8]。

  3“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趋势

  3.1患者就医模式从被动就医到主动参与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就医模式是在医院挂号排队就诊,而互联网医疗实现了家中就诊、社区就诊、远程会诊、网上预约预诊支付、网上随访、全程追踪监测等[9]。分级医疗改革与移动互联网的联动将使大医院集市式就医模式逐渐变得有序、分级、全程,从而实现了患者从被动就医到主动参与模式的转变。

  3.2医疗服务模式转向线上与线下服务相结合

  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的主要提供场所是医院,而互联网医疗的医疗服务模式是实体与虚拟相结合[10]。实体中心向O2O转变;医院更加注重疑难重症救治中心、服务平台和网络(联合体);医师从单位人定点服务向多点执业转变,生产力将得到进一步解放,医师更加注重个人品牌,医疗服务的在线化、视频化、评价网络化,医师必须积极适应与利用。

  4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首先是政策的贯彻落实,目前互联网医疗的原则已经明确,但具体实施细则还有待制订,包括互联网医疗机构准入标准,在线医疗系统、电子处方的标准认证,医疗质量与安全的监管规范,信息安全的监管规范等。其次是政策的系统配套,主要体现为政策的系统性、协同性、操作性,包括医师在线执业管理,在线医疗服务价格,保险支付政策等。再次是政策的评价与完善,体现为循证决策、政策循环,包括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评价,利益相关者分析,政策的完善,如只能复诊的问题等。再者还有业务模式的完善与创新,例如移动支付、专病管理、远程医疗站、互联网医联体运行以及政府、医院、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生态系统等都需要不断完善创新。最后是技术与系统的评估与优化,包括云平台、5G网络、物联网设备、即时检测设备等。

  参考文献

  [1]王淼,于广军."互联网+"对医疗服务体系的影响与挑战[J].上海医药,2017,38(9):3-5,27.

  [2]国家健康卫生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解读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8-04-16].

  [3]葛梅.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方法的创新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8,38(3):37-39.

  [4]王慧君,冯跃林.“互联网+医疗”对医疗服务模式和医患关系的影响及应对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25):3191-3194.

  [5]宋杨,高广琦,吴华章.轻医疗的概念、问题与对策研究[J].重庆医学,2017,46(30):4303-4304.

  [6]于广军,钮俊,王淑,等.基于微信平台优化医疗服务流程的探索[J].中国卫生资源,2015,18(5):315-317

上一篇:基于真实情境的高三主题式教学探析 下一篇:互联网医疗发展环境、目标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