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2-24 10:25
摘要:本文基于2018年高考诊断,分析低情境水平下高三教学存在的弊端,提供案例说明真实情境下高三主题式教学的实施方法,提出真实情境策略在高三主题式教学中具有推进课程整合、提升思维能力、促进自主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真实情境;高三;主题式教学
近年来,核心素养导向的高考命题凸显真实复杂情境下的任务驱动。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考查的主干知识与提供的材料多数是师生熟悉的,然而学生在命题情境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解决能力依然较弱。这种状况,实则反映了停留在低情境水平下高三教学的种种弊端。
一、低情境水平下高三教学的弊端分析
1.知识碎片化高三教学情境化水平低,表现在采用的情境仍主要选自教材,涉及的地理要素少,没有将知识置入更为复杂的过程和联系之中,难以促成整个高中地理知识的融会贯通。这种基于单个知识点的识记、理解与应用,致使学生思维仍然是孤立、片面、无序的,在高考情境中便会一筹莫展。例如,2018年全国Ⅰ卷第37题第(1)问“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此题得分率不到40%,部分学生无法将扎龙湿地沼泽化与当地的地貌和气候特点关联起来,反映这部分学生知识结构水平低,知识呈现孤立化、碎片化。
2.教学浅显化高三教学情境化水平低,表现在以静态的常规情境为主,涉及的是一般规律和共性问题,缺乏层次性和动态性,有广度而缺少深度,难以触及学科知识的本质,也就难以实现知识的迁移。这种仅触及浅表的教学情境导致学生思维浅层化,辩证性不足;思维结构水平停留在多点结构上,难以进阶到关联结构甚至拓展结构[1];形成的能力以解释、概括、比较等学习理解能力为主,高阶能力缺乏训练。这样备考下的学生必然难以适应高考。例如,2018年全国Ⅰ卷第37题第(2)问“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这道题创设了动态情境来考查水平衡原理,要求的思维结构是关联结构。结果,只有极少量的学生能将水平衡原理迁移到情境中解决问题,并逻辑清晰地表达出来,导致得分率普遍较低。这是学生思维结构水平和地理能力水平低的集中表现。
二、真实情境策略在高三主题式教学中的作用
高三主题式教学以提升学生地理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某个主题,将(跨)学科知识、学生经验、现实世界整合为一个有意义的符合真实生活的学习内容,以“问题”为引擎,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建立知识结构,发展地理思维,形成自己的观点。真实情境是实施高三主题式教学的主要抓手。
1.依托真实情境,推动课程整合真实情境往往是复杂而综合的。依托复杂真实情境的创设,能打破模块、章节的界线,将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甚至其他学科知识整合为一体,强调理论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将知识、能力、素养多角度地统整起来。整合不是对教材的简单拼装,而是将浸润在真实情境中的各知识点关联起来,让学生在整体中、在联系中、在比较中学习,这是将知识转换为核心素养的基本条件。
2.探究真实情境,提升思维能力真实情境是富有问题价值的。现代教学论提出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是学习的生长点,是引导知识、方法和理念发展的逻辑力量[2]。将学习置身于真实情境中,通过富有逻辑且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条,从广度到深度,从共性规律拓展到个性化现象,从静态分布转化到动态演变,引导学生在逐渐复杂的事象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思维结构水平,提高迁移应用能力,激发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思想的形成,实现“深度学习”。
三、真实情境下高三主题式教学的实施方法——以“植树造林之问”为例
1.实施案例(见表1)
2.高三主题式教学的实施方法(1)关注人地关系,确定课程主题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是高考命题的主导方向。确立高三教学主题,需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人地关系事件。植被是自然环境综合作用下最具有指示性的地理要素,也是被人类干预最强烈的要素。“植树造林”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经济、社会属性,会随着人地交互的长期作用,发生动态演变,具有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学生对植树造林的认知是常态化、片面化的,与现实事象的复杂程度容易产生认知冲突。可以说,“植树造林之问”是反映人地关系的重要方面,此主题教学对适应高考和促进学生发展,具有积极作用。(2)基于认知矛盾,建构问题情境“植树造林之问”主题可解构为四个主题问题:为什么造林?在哪造林?怎样造林?造林何去何从?围绕这四个主题问题,分别创设问题情境。首先,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通过有图像提示的指定事象情境(栽种速生桉经济林木导致植被的变化)来制造表象冲突,引发学生思考。其后,通过指定事象(干旱封闭的流域种植耐旱植物引发环境改变)和复杂事象(公路绿化树柽柳侵入天然林、人工林与自然次生林对水土保持的不同效应)的情境设置,不断制造认知矛盾,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综合推论,实现问题解决。最后,迁移到现实复杂的情境中探讨“造林何去何从”这个相对矛盾的开放性问题,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在主题串联起来的问题情境群索引下,学生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养成学科思维习惯,在解决认知矛盾的过程中引入深层思维,地理学科能力由知识理解能力→应用实践能力→迁移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见图4),促进“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段玉山,姚泽阳.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测评—基于现代测量理论的视角[J].中国考试,2018,(2):24-29
上一篇:激励方法在初中教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互联网医疗发展趋势分析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